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許多新文章,會散布在 Facebook 與公司網站。如果你想找最新課程,可以到普拉爵課程中心 這裡找找看。
聽過演講的夥伴,歡迎你來普拉爵的文創基地按讚,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
如果你想聯絡我,可以留下資訊,或是到 Facebook 來互相切磋。

03 4月, 2006

數位環境造就個人出版新世界

原載於: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簡訊第64期
發行日期:2005-6-30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曾經說過,人類各種的經濟活動其實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驅動,這驅使人類追求個人利益的極大化,正如他自己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所提到的:

屠夫、麵包師、釀酒業者提供餐桌上的食物與美酒,這並非出自於善心,而是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只要在自由市場架構下,無須任何外力干擾,自然可以達到一種近乎完美的供、需平衡境界。

出版業的背後不可避免也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如同各種行業般,出版也擁有特殊專業知識(know-how)、耗費成本(cost)以及可預期收益(income)等等經濟活動必備的要件,這些循環不斷推動整個產業運作。紙本印刷在自由市場機制裡,藉由作者、編輯能力、印刷機創造出出版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獨占性或是排他性(excludability),意味著紙本書的完成不易被複製、稀少(每次印量都是固定)而有價值。數位出版的出現,完全破壞了這些傳統規則,容易複製、成本低廉、存量無限、新創意思維、新價值、編排容易……可以預見的是,數位出版即將帶來更多破壞,也勢必帶來更多機會。

何謂出版?

很多人對出版社(或是公司裡面的編輯部)的工作有些誤解,認為出版社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要「編出一本書」而已,這個答案只答對了一半。

出版社為了編出一本書、雜誌或是一份電子報,最艱苦的工作是尋找素材,尋找素材的過程還分成幾個階段:企畫開始找什麼樣的素材、正式找素材、素材的合法授權;這些手續都完成後,這才算是真正的「找到素材」。有了素材,才可以按照原訂企畫進行編輯,換句話說,等於是把素材用編輯的概念加以排列、組合、刪改、修飾,變成合適閱讀的出版品。出版社最後一項工作,就是按企畫原意生成的產品找到適合的載體,然後再把出版品放上去,最常見的載體便是紙張,於是書就這樣誕生了。

整理起來,出版社的工作不過「在為適合的內容尋找適合的載體」,這也堪稱是出版社最重要的獨門絕技之一。除了這項工作,出版社當然還有很多專業在裡面,例如「該不該出這本書?」

這意思是說,並非所有素材都適合寫成一本書,某些題材說不定應該編輯成畫冊、漫畫,或是改寫成一齣劇本,然後拍成電影。基於出版社內編輯的專業判斷,會協助作者改寫、改編,有時甚至於協助作者更改編篇章的次序,或是建議性的增添內容以符合「大眾口味」。
數位出版下紙本出版社是否存在?

數位出版時代,個人當然更有機會「自費出版」,把自己的內容打包成數位檔案然後丟上網路賣錢,過程會變得非常簡單。其實也不必想得太複雜,部落格(blog)、個人網頁都算是一種數位出版產物,網路資訊在好幾年前就開始普及,幾乎現在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把網路當成生活中的一部份早已經司空見慣,甚至於主要生活已經從實體轉變成虛擬。

就在電子書、電子雜誌的個人出版尚未萌芽前,電子報已經大量吸引許多使用者。根據一項非官方統計,今日總和全球電子報一天的訊息數量,相當於人類自發明文字以來,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為止的資訊量總和,質與量都是前所未有的驚人,而且增加速度一點都沒有減緩。原因之一是人類偏好的通訊工具中,電子郵件取代了傳統信件的功能,快速又便宜的誘因促使更多人使用電子郵件,自然相對衍生的電子報(電子報是電子郵件的變形)大行其道並不是沒有原因。不過更進化的IM(Instant Message,即時通訊)軟體傳遞的信息量更大,只不過這種類似交談的功能,取代的對象會是目前費率仍高的電話、手機,信息內容雖然多,但相對來說都是些生活上的用語,還無法稱之為出版品。

儘管數位出版如此方便、快速,個人數位出版的門檻也非常低,但個人出版目前卻沒有威脅到紙張出版社的存在,原因就在於書的內容與表現形式間,還有一層專業存在。這就像是大家都會寫字,可是寫成由「字」所組成的「書」,恐怕就需要些難度了。再加上個人對素材選擇的判斷,遠遠不如編輯對市場的敏銳,即便是敏銳度夠高,又必須反過來掌握、料理這雖然熱門卻未必是自己熟知的領域素材,難度就更高了。這就好比擅長寫愛情長篇小說的作者,在研究過市場想要出書時,卻發現該時期市場上鍾愛短篇科學散文,除非改變寫作內容與方向,否則硬是產生市場所不易接受的文章也是枉然。

個人出版的漸進性與專業

寫作很容易,但成為一位作家並不簡單;個人網路出版成本低廉,要能夠靠此獲利就比較難。這當然是因為「寫作」並非像傳統手工業,只要花時間就一定會有代價,寫作本身還有更多創意的成分在裡面,創作量跟時間更是沒有絕對關係,畢竟像《哈利波特》作者喬安•凱瑟琳•羅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Dan Brown)這樣的暢銷小說作者有如鳳毛麟角,不是人人都可以勝任的。

個人出品的文章品質更難以控制,對於接獲難以處裡的投稿文章,勢必還要很多手續的「加工」才能被刊登,每個編輯幾乎都有這樣的經驗(編輯未必是作者,但是很容易成為作者)。這不表示任何人立刻就能被斷定適不適合成為作家,而是成為作者是需要接受訓練,至少基本結構鋪陳、寫作訓練都是必要的,少部分人天生就具備(也可能是看書後模仿學習,也可能是天生就有個好創作頭腦),多數人則是仍需要訓練的。

個人數位出版一償心願

儘管編輯「還算專業」,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一定是對的,有些好內容還是會看走眼,以致於好的創作合約被其他出版社簽走。撇開依賴「伯樂」的眼光阻擾了你的出書大計,假設這些討厭又要求甚高的編輯已經首肯你的創作,另一個出書的考量便是成本問題,這本書該印多少(發行量)?該用什麼紙張與設計?

所謂「最佳印量」是指印刷成本與銷售數量交會的最佳位置,用這個指數印刷會得到最大效益。如果某些書被判定無法出書,那就有可能是未達「經濟印量」,也就是每次印量達一定程度,價格就會便宜一點,單位成本的平衡位置就是經濟印量(印刷可能是印500本,一本成本50元,但印量若是達到5000本,每本成本則可能只要20元)。同樣的例子,如果這本書只能賣出550本,那要出書就必須用其他的技巧輔助,例如提高售價、爭取補助、賣廣告等等。

數位出版要考慮的就沒有這麼多,只要一台可以上網的電腦,你的工具可以說已經到齊了!如果以最經濟的角度來說,僅需利用目前網路上提供的免費功能、免費空間,讓你開家網路報社、網路雜誌社或是電子書店真的都綽綽有餘。

以坊間最大的免費電子報中心(http://mychannel.pchome.com.tw/)為例,目前個人電子報就多達九萬種以上的品種,高達五百五十萬人次訂閱,累積發行量超過六億份,這股來自於個人出版的數量實在非常驚人。

為何個人出版在電子報上能夠如此成功,電子書卻沒有能夠點燃新一波戰火?這或許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閱讀節奏,另一個則是免費工具的先天限制。電子報的閱讀有節奏性,會以固定時間發送給固定對象,讓讀者能不斷接受到該訊息,社群規模也比較穩定成長(部分學者認為,電子報已經跟電子雜誌分不清誰是誰了,兩者分界十分模糊)。比如說筆者自己發起的學埃及文電子報,不斷續訂、退訂成長下已經超過千人(好的電子報訂的會比退的多);反過來說,電子書僅發行一次的模式風險比較大,如果當次沒有吸引到夠多的讀者,那就很可能注定沒沒無名沈寂下去。

除了節奏感之外,目前網路所提供免費工具不足也會限縮出書意願,尤其是當出書者希望不要被盜版、竄改或是盜用時,現今工具都無法滿足這些需要,有心出書就必須抱著放棄私有版權的心理準備。藉由網路現有功能防範盜版,就算是專業公司都不見得做到盡善盡美,畢竟檔案需要在終端(使用者的電腦)開啟與閱讀,檔案勢必要傳輸到彼端電腦中,安全性上的防護技術相對難辦到。個人出版者要突破這樣的盜版限制,現階段技術只能保護少部分權利(例如防列印、防修改),而一些重要權利仍必須放棄(例如檔案被複製等等),這也是現階段不得已的事。

付費工具上,國內尚沒有線上提供出電子書服務並進行專業保護,就連國外也僅針對出版社作這樣的服務。以個人為單位的出版社,相信未來會很有機會與網路電子書服務公司合作,只要合作模式合理,出版者負責整理出內容,網路電子書服務公司則負責保管好檔案的安全性,個人出版社的發展相當可期。

部落格點燃數位個人出版契機

網路上的個人出版固然活力四射,各種內容、領域、角度都有人出版(這裡指廣義的出版,泛指把資料放在網路上供人取閱),從各國圖書館、書市、學校與研究單位的消息與反應也發現,網路已經逐漸取代老師、專家、參考書與圖書館的功能,網路上不但資料廣度在逐日增廣,就連使用習慣也不斷在轉移,網路儼然變成日常生活不可獲缺的工具之一。

個人數位出版的現象,就融入在這種知識不斷成長的氛圍中,一般人認為,除了電子報的成功之外,部落格就是今日個人出版的典範之一。所謂部落格是指一種網路服務,從英文字面blog就可以知道,部落格的「落格(log)」是指「紀錄」,「部(b)」則是Web的縮寫(因為用首字W組成的wlog不太順口),也就是說,部落格是網站紀錄改版、更新的一項功能。

部落格最初或許只是把增加了哪些文章、開闢了什麼新功能等等條列式的放在網頁中,不過這樣顯然有些麻煩,一方面增加了什麼又要重新改寫網頁,反而增加工作負擔,一方面稍有怠惰就會忘記了更新。後來程式不斷改寫成自動式,只要網站有所更動,網頁自然就會一一列舉出來,或是具備簡易上稿機制,提供使用者在網頁上填好並發送即可,套用同一個模版,發佈起來更是簡單。最後再演化成有首頁、有管理、有更多互動機制的完整套件,這或許就部落格的來歷。

以前免費網頁空間,還需要用Microsoft Office FrontPage、Macromedia Dreamweaver等軟體編輯,然後費心以ftp到網站上,設計與製作上都必須多一層技術,這當然也難倒許多想擁有網頁的門外漢。相反的,部落格只需要註冊,就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站工具,格式固定不必靠任何軟體設定,功能多樣從討論、回覆、訂閱、瀏覽人次、上傳圖片等等全部都搞定,只要有網頁瀏覽器就可以開始使用,幾乎沒有進入門檻問題。

不斷更迭的結果,部落格變成一個超級功能個人網頁,你要說是傳統免費網頁空間的超級版本也可以。也有人認為部落格不能這樣解釋,它的出發點是自由、分享與紀錄,應該「代表一種分享的態度」,而不僅僅是一個嶄新的程式或服務。

進化型的部落格應用上更是驚人。充滿旅遊記事的部落格:用精彩照片穿插文字,譜成一段段回味無窮的旅行故事。張貼小孩成長心得部落格:伴隨著家中小孩成長,一點一滴記錄整個歷程,用照片、用文字、用影片,在網路上分享成長歡樂!二手拍賣部落格:如同實體開店一般,完整用大量文字、圖片介紹商品,也讓網頁分享購物經驗,不但更增加這個拍賣網站可靠度,還帶來幾許專業與溫馨。

可以這樣說,每個部落格就相當於一本書,而且還不是普通的書,把它說成是個人散文或雜記恐怕更為恰當,說不定網路上的「書」就應該長得這個樣子(沒人規定書一定是紙張做的)。功能日益強化的部落格,有聲、有影已經不是困難,各部落格之間還能夠相互串接,當你看A部落格的文章,也有機會能看到B部落格的重點文章就在A部落格的「相關文章」或「更多好文章」中,每個部落格都保存與傳遞一部份知識與看法,這些力量是任何實體出版所不能辦到的。

個人網路出版未來不可限量,很明顯的,我們已經透過部落格闢開看見那一絲曙光。

1 留言:

匿名 提到...

恩恩 很棒的一個網路日誌說明 我將引用您的文章 大為廣宣
這是我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rebar-net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