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許多新文章,會散布在 Facebook 與公司網站。如果你想找最新課程,可以到普拉爵課程中心 這裡找找看。
聽過演講的夥伴,歡迎你來普拉爵的文創基地按讚,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
如果你想聯絡我,可以留下資訊,或是到 Facebook 來互相切磋。

02 4月, 2006

數位編輯

原載於: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簡訊第57期

發行日期:2005-1-3

很多人對「編輯」工作的認知非常模糊,這當然是由於「編輯」的瑣碎事情很多,有時候甚至於比「編輯」本身還要繁雜,讓編務人員淪落為打雜工人。還有一種說法是,編輯工作向來是隨製作內容的不同而分歧,於是負責不同出版品的編輯,所負責的工作與態度也會截然不同,這更增加了描述編輯這個工作的困難。


從Gerald Gross所編纂的Editors on editing(編註1)一書中,約略可以窺得編輯世界的全貌。該書中收納許多好文章,其中首篇的作者Alan D. Williams在維京出版社服務超過二十年,他認為編輯的重點是能夠「清楚而有力的說明一本書的優點」。這裡所指的書,當然也能因地制宜更換成文章、小說、故事、文案等等,以符合實際工作者的需要。不過,這句說起來輕鬆簡單的話,沒有高人指點卻不太容易辦到,而且要做到這一點之前,工作者必須對編輯工作有非常完整的認知。


數位編輯是什麼?

符合要求的編輯,會懂得如何把文章去蕪存菁、隱惡揚善、排列組合。當一位作者寫好文章時,多數文章是不能直接發表的,部分作者並不知道文章適合在那邊發表、以何種形式發表、或是如何編排才能讓這些讀者滿意?編輯便是扮演將這些彙整好並交付給讀者的橋樑。把文章不必要的雜枝剪除,有必要時排列組合一番,缺了圖片就向作者追討,文意不清還要致電作者,請教是文章別有深意還是誤植?就拿各位現在看的這一篇文章來說,從原稿的純文字檔案到編纂成為電子報,中間還需要邀稿、順稿、編排、發送……各種繁雜的手續,編輯的工作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所謂的「數位編輯」並不是把這些工作數位化而已,數位化工作的型態我們早就在進行了,而且從打字、校對、排版也早就已經是電腦化,連資訊傳遞的過程也都是靠電腦與網路配合進行。數位編輯應該是一種虛擬世界的編輯,這種編輯會以虛擬環境作考量點,並起按照讀者需求量身打造,所擷取的素材也不限制於文字,而是廣泛包含動畫、聲音、圖片等等多媒體素材。


環境不同,表現相異

實體出版是將紙張印成平面印刷品,為了能夠呈現出最佳效果,紙張材質與內容素材的精緻度就很重要。一般來說,報紙所需要的解析度最低,紙張、油墨也比較不講究,所以常見到報紙會印糊了某些圖案,以雙手摩擦報紙上的文字,還會轉印油墨到手上。雜誌相對要求比較高,圖形為達精緻目的就必須以高階掃描器將照片數位化,光面雪銅紙看起來更顯得高級,油墨附著也非常牢固,不易弄髒閱讀者的雙手。書介於兩者之間,但是更其強調文字的清晰程度,所以花了很多功夫在黑色字的油墨、字體設計、文章編排等等上面,紙張選擇盡量不會反光,這樣眼睛閱讀長篇大論時才不易疲勞。


實體出版品跟虛擬出版品有著很大的不同,實體受限於紙張、顏料以及成本的考量,所以會有不同的尺寸、厚度、顏色分別,這些在數位世界多數是不必擔心的。實體世界的紙張有A4、全開、對開等等尺寸;質料會有如模造紙、雪銅紙、道林等等不同樣式;就連厚度都會有70磅、80磅等等不同規格。虛擬世界簡單多了,一律清一色變成800乘以600或是1024乘以768的螢幕(目前多數螢幕採用寬比高為4比3的比例,少數採用16比9),而且不必選擇紙張(都是白色底),厚度更不是問題(螢幕毋須改變厚度)。

虛實之間除了「型」的差異,「本質」當然也起了很大的變化。比方說十萬字的小說可以印成紙張,提供讀者細細品味,但電腦螢幕上看十萬字吃得消嗎?反過來說,僅有五百字篇幅的電子報,硬是要把它給印出來,成本是不是又太高了?實體與虛擬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各有各的長處。多數專家都同意,數位環境根本就是全新的領域, 報紙直接數位化後不叫做真的電子報,雜誌直接數位化後不叫做數 美國鳳凰城公眾數位圖書館網站,是美國數百家電子圖書館之一。 位雜誌,書經過數位化後當然也不該直接叫做電子書,而需要靠編輯根據讀者的需求加以修改,符合數位閱讀習慣,直到讀者可以滿意接受為止。


編輯上的數位落差

簡單的說,「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就是數位化程度、設施以及認知上的差距,這普遍存在各種不同的數位環境中,並且造成「數位窮人」現象(泛指因財力、智力、能力差異而無法使用數位科技的人)。不同的差異,最嚴重就是反映在表現成果上,數位編輯程度落差愈大,就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去摸索並找到合理的模式;相對的,落差愈大執行失敗的機率也會隨之升高。數位編輯的數位落差形式,可以從幾個面向探討:


一、認知落差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落差,也是最容易以學習消弭的落差。造成這種落差的原因,是沒有認知發行方式與管道已經數位化,而既然用了不同的方式製造發行,顯然也該用不同的方式操作。比方說,統一發票因為發行週期長(兩個月一次)、民眾需求大,所以便利商店印成小傳單除了便民外,上面還可以印些廣告、宣傳文件;相反的,樂透彩週期短(每天都有開獎)、速度快,印成小傳單就非常不敷成本,第二天在店面供民眾取閱,還不如前天看即時電視轉播更有效率,這時候用網路傳遞開獎訊息反而可以降低許多成本,達到實體世界無法完成的任務。又好比螢幕尺寸有限,凡事就該想到讀者會受限於這個框架,數位出版品的設計就該是在這種尺度下而字體清楚、畫面解析度高、開啟檔案速度快等等,過多的文字反而會成為數位閱讀上的負擔。


為了減低這樣的落差,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接觸新知,多參與目前最新變化。如果你不懂Kuso、LKK、BT、kkbox、blog這些網路用詞(請參考附錄),而目前工作又想把內容傳達給這些年輕網路族群使用,那「雞同鴨講」真的會是件非常艱鉅的工作。


二、編輯落差

說起來有點慘忍,平面編輯跨入數位編輯領域往往需要進一步的再教育。一個好的數位出版品,除了長相要對之外(「認知落差」的部分就是要達到此一標準),內容更是要符合數位環境,除了前面提到的字數長度可能要注意,以符合實際電腦使用者的習慣外,數位出版(Digital Publishing)可能需要更多編輯上的重新設計規劃。


同樣是一份學英文電子報,某甲公司就是將文字以長篇贅述方式呈現,讀者必須看完兩千字的文字描述,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且文章前後無法接續,顯然是從其他地方節錄而來,卻又沒有經過仔細潤飾。某乙公司就高明許多,把部分語音檔案以MP3方式儲存好,並且把電子報重新編輯(re-editing)成HTML格式,當你想聽到哪一段,直接可以按一下「Play」圖示,完全讓讀者體驗到虛擬出版的好處,更增加該電子報的索報率。


這樣的數位編輯養成需要不斷的實務經驗,並且隨時注意做好意見調查,蒐集來自於使用者的建言,然後再慢慢加以改進。數位編輯除了認知上可以透過教育,其他方法則必須慢慢靠摸索得知。不同樣貌的出版品數位化,常產生截然不同的風貌:字典透過數位呈現變成可隨身攜帶的電子字典,百科全書變成網路資料庫,電子雜誌變成可供全文檢索的數位資訊,這背後的數位編輯除了認知到「製作數位內容更是要符合數位環境」外,這種前無古人的表現方式都是靠不斷試驗與摸索得來。


三、技術落差

不同波長的光線,在人眼中會產生各種色彩。而仔細變化光線三原色RGB(紅、綠、藍)的比例,就可以讓人類眼睛感受到「幾乎是所有」的顏色。不過印刷機卻採用另一種CMYK(洋紅、青、黃、黑四色)當作印刷油墨的基本色,這是因為顏料的特性剛好和光的特性相反,顏料是靠吸收光而產生顏色,而且各色光與各色顏料混和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顏料的原色必須是可以個別吸收紅、綠、藍的顏色,也就是紅、綠、藍這三色的補色洋紅、青、黃,而顏色相混並不會得到黑色,於是黑色必須額外添加進去。


在電腦檔案中,由於螢幕會產生不同波長的光線,讓螢幕前的使用者感受到不同顏色,所以電腦檔案的本身,勢必會透過轉換的方式,將數據轉換成RBG格式,再透過螢幕呈現;但是印刷品的電腦檔案,往往卻是由CMYK格式儲存,以便印刷機器可以讀取(電腦很聰明,無論選哪種格式,都可以轉成RGB形式再從螢幕呈現)。如果要讓編輯選擇儲存的格式,那傳統編輯會選擇CMYK(比較方便),而數位編輯可能會選則RGB(體積較小)。


以同樣的畫素存檔,以RGB作為儲存格式時,每畫素只需要3個單位儲存空間(RGB各一個),但以CMYK格式儲存就需要4個單位空間,體積上足足大了25%。另外RGB色域比較廣,CMYK是被包含在RGB色域之內的(以RGB色域比喻成一盒36色水彩,那CMKY可能只包含其中的24色而已,而其他顏色是無法靠油墨表現的),所以相對來說RGB顏色更為飽滿,也因此從RBG可以轉成CMYK,但是反過來很多顏色都會失真。


除此之外,更活潑的數位出版品對動態、音效製作還需要腳本式的練習,這種寫劇本的能力,需要技術人員、美術設計與後製作人員三者的努力配合,這也會讓數位編輯多出類似電影導播的技能。以充斥動態的Kuro X-plus電子雜誌為例,雖然只有三十幾頁,不過每頁都有類似嵌入flash小遊戲的概念,所以就算是這樣的份量,還是比紙本靜態一百頁還耐看哩!


除了觀念差距外,更嚴重的技術落差是IT能力差距。多數技術集中在少數軟體公司,而一般出版社或是從事數位出版工作的團隊,往往卻沒有這樣的人手,無論是想要研發或是開展新營運模式都非常辛苦。


數位編輯是流行趨勢

現在看起來,數位編輯像是非常遙不可及的任務(不過有些公司已經辦得到了),這就如同時光退回十年前再看今天的編輯工作一樣,對刻鋼板、撿鉛字的時代而言,今日電腦科技進展宛如天方夜譚般神奇。不過大勢所趨是製作的軟體、工具、方式都不斷推陳出新,製作數位書的步驟愈來愈簡單,而且所需要的網路基礎骨幹建設漸趨完備,傳遞也都沒有問題,讀者更希望看到的是會動、有聲音、更有創意的內容。相關技術的成熟,加上市場的需求逐步養成,未來編輯的工作,勢必將逐漸轉型成數位編輯,出版品也將改頭換面迎接多媒體動畫時代的來臨。

0 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