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18 2月, 2017
規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
職場工作者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常會感受到自身技術、能力或知識上的不足,選擇進修、深造或是適量的補充不足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好的職場工作者,也必定會是一個好的學習者,為了保持自己的職場優勢,他們會適時地透過閱讀、研習、進修,或是選擇參加公開課程。
這一篇文章,是寫給這些學習者,也是寫給專門替學習者安排課程的工作者,像是人力資源(或簡稱為HR部門)、課程安排單位、學校以及相關人閱讀,希望這篇文章對你們安排、規劃、選擇課程方面,會有所幫助。
學習者需要什麼?
對學習者來說,常會出現兩種學習疑惑。第一、是自己不太清楚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第二、不清楚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1)自己不太清楚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或許不相信,怎麼會有人「自己不太清楚需要學習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事實上,我回顧十幾年來開課、授課的經驗,確實有很多人是來上了課之後才知道自己缺什麼,也有人是隱隱約約覺得不足,可是就是說不出來。這樣的狀況,我把它簡單分成兩類:
無論你是哪一類,或是我沒舉例的第三類也好,別自責,這並非對錯問題。我第一次去買輪胎,被嘲笑不知道輪圈大小。第一次買水族箱,也搞錯海水、淡水過濾器。每種地方都有專業,換個角度,人家也未必會懂你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該學什麼,是因為我們多數人也沒深究過,說不出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何況,這篇文章不就正帶你「脫貧」邁向「知道」之路嗎?
(2)不清楚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很多人會追問,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時候在老師身上,有時候在學生身上。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國中、高中、大學的課程:「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學習效果好的原因是什麼?效果爛原因又是什麼?
我自己認為,好的老師就是啟發、鼓勵、改變我們的人。老師給的知識量要足夠,授課方法我能接受,說的話我聽得懂,其實這已經足夠。但是要稱得上是位好老師,則要設計一些特別的方法讓學生反思,鼓勵學生動腦,甚至於改變學生自己的壞習慣,進而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
那麼學生有沒有責任?有啊,那就是積極的態度。我高中的時候,有位歷史老師對我們這些理科生只顧自己上課也不點名(當時理科不必考歷史),課程如同課本翻版千篇一律、無聊至極,所以很多同學都在私底下複習物理、化學,靜的只讓老師唱獨角戲。有一次我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五胡亂華之後(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那些胡人去哪了?沒想到老師就開始講很多課本沒有的章節,包括他們從哪裡來、又哪裡去、影響是什麼、對羅馬帝國影響了哪些等等。從那一次起,老師發現了忠實聽眾的口味,改變了教法(我猜老師可能心想,反正不考,就講些自己喜歡講的),聽課的人變多了,老師自己也變得更有興致。
如何搞清楚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是什麼,需要自我分析
假設你學習是完全無障礙的,恭喜你,表示你對自己的需求明白,並有一套自我補充的作法。那麼以下的方式,一定可以幫助你變得更厲害。若你的學習確實出現問題,那麼不管你是屬於那一種,也不管缺少的實際項目是什麼,那麼接下來的方式一定對你的自我分析工作大有幫助。
首先,無論問題是什麼,我們總要知道是哪一種類別吧?因此,我們先試著把問題理出一個頭緒。我在這裡把學習者可能潛在不足的需求,分成幾個面向組別來討論。
個人類(這技能是自身所需要的)
A組、個人的缺點修正,包括技術、能力、態度或是觀念。
B組、人際關係的提升,包括對話、溝通、相處或是團隊關係。
C組、一般性知識相關,與工作有關、相關或是沒有關係。
工作類(一般人都需要)
D組、工作直接相關,對自身工作、行業、領域或公司實際知識。
E組、工作間接相關,大環境的認識,包括對周圍情勢、相關產業、國際訊息判斷力的提升。
管理職需要(通常是主管、領導、負責人)
F組、管理知識,理解經營、管理方面的的原理或理論。
G組、管理技巧,關於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
H組、管理心態、關於領導方式、技巧、的提升。
專業類需要(因為工作特異性需要的)
J組、專業知識,包括專業領域的知識、管理技術、操作技能的學習。
K組、先進知識,包括全新技術與能力的養成。
個人類-發展類(這是關於比較長遠發展的)
M組、身心靈發展。
N組、職涯規劃。
在這些組別中,學習者可以挑出不足的地方。這些就會是要學習的大類別,從這裡下手會輕鬆許多。然而對於人力資源部門來說,了解你的對象真實需求就額外重要,你要進一步分析一下需求的原因。我針對某種企業做出如下的兩種學習者需求象限圖,但是可以想見的,不同企業會出現不一樣的學習者需求象限圖。
為什麼要學習者需求象限圖?
一般人也好、人力資源單位也好,為什麼要學習者需求象限圖?因為資源有限。每一個人所能掌握的時間、金錢絕對有限,做好輕重緩急的分配,這樣你才能把學習、工作兩方面都做好。
學習者需求象限圖可以大概看成四個象限,其中左上是最重要,也是最急迫的地方。如果你資源有限,學習者又很初階,那麼其他可以先放著,但是這裡必須要先完成。接著是周邊的相關(左下、中央或右上),然後才是右下塊急迫性比較低的。如果資源足夠,那麼可以分配一下資源的使用,我也會建議左上一塊放五成、斜切2/3的位置左側(如下圖)八成,右下放二成。
請注意一點,這絕對不是說感性的、未來性的、自我成長一類課程不重要,而是一個根本問題:工作者應該先掌握自己工作能力的完備,這樣遊刃有餘之後,你再想其他的事才是對的。當你本職都做不好,想太多只是困擾自己、徒增煩惱罷了。
如果本職已經游刃有餘,那麼當然就要開始著手右下角的培訓工作。因此可能出現如下圖的學習資源分配。請特別注意:這僅是範例,學習者或是HR人員應按自己需要和急迫性繪製新圖,每一種學習者會根據經驗、資歷、狀態有所改變,這才是真正的現況。
進一步分析需求
隨著目標、功能、角度、對象的差異,運用的方式也會大相逕庭。學員、人資部門、老闆對培訓的想法會有一些差距,要求和主張也各不一樣。一般來說,進一步分析不外乎組織分析、任務分析,以及個人分析,我們就拿這三個項目當個例子。
如果專業的人資部門人員,受過專業步驟與流程訓練,那麼他會先進行一系列的步驟。
如果是工作者,那麼角度和角色就不太一樣了。除非是高階管理職人員,不然大部分人關心的重點,應該會放在任務分析和個人分析。大概像這樣:
都是訓練,但是大家想得不太一樣
以下假設有四個人,他們對於「訓練該對你產生什麼效果」分別發表一些意見。這些並無對錯,只是看出來了嗎?換個位置換個腦子,這就是四個不同角度的落差。這也告訴我們,要把訓練(或是培訓)這工作做好,真的不簡單。
角度多元,規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
從我的觀點,組織分析、任務分析,以及個人分析確實都很重要,但是從某一些角度來說,太過於制式的研究方式會失去訓練本身的意義。同時,「訓練」這兩個字也太過狹隘,我比較喜歡「學習」兩個字。
在課堂上,只有暫時、某個領域比較懂的老師,沒有永遠、什麼都懂的老師。我喜歡大家在一起互相分享、學習、共同成長的時間。在課堂上,「學習」是一種集體氛圍,聽講是為了補足自己的缺乏,問問題能讓自己變強,記筆記是讓自己記住一些點子,在課堂上,「學習」是種既謙卑又自豪的時刻,謙卑是讓自己重新作為學生,大量向上學習;自豪是學會之後,自己大腦有機會更新版本,是自己脫胎換骨的重要時刻!
如果要規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請先把這些條條框框都扔了,我們只問一件事:如何讓工作者做事更順利、更容易、更有效率、更進階、更厲害。如果用白話說,就是如何讓工作者升級,就像把軟體從1.0升級到2.0一樣。
我建議每一個人可以更直白的問問題、找答案。比方說,我設計了一個給學習者專用的表格,稱之為學習需求調查表,只要按照表格填寫,就會得到一連串的行動方案。至於這方案是要靠什麼方式學會,那就要依據不同程度、方式、速度、效果、費用、時間等手頭資源多寡去判斷。
但是,先別急著填答。這表格看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你必須先做完以下三件事,再填寫這張表才是正確作法:
第一件事、盤點自己的工作
簡單的說,把自己的工作內容以條列方式呈現,而這條列並非是一般瑣事,而是工作的大項目,就像我們在徵人廣告上看到的。
比方說:
與B2B客戶洽談業務
接待一般B2C門市客戶
操作堆高機並進行倉儲工作
替企業接聽電話並轉接至指定人員
請注意,這裡描述看似三言兩語卻包含對象、工作、種類。
這些應該是大項目,主要有代表性的,至於操作細節、過於繁瑣的部分就不必了。大多數人應該只會有三到五條,雖然不多(別貪心,這不是要比多),但這些已經足以表達你的工作內容。
第二件事、認識公司的核心價值與長遠發展
公司到底靠什麼為生的?公司什麼項目優於其他競爭者?公司有沒有什麼關鍵技術、能力、作法或是硬體設備、軟體流程等等。請注意,人家也有的、一般性的就不必寫了,只寫較具特色、突出的亮點,這些大概也只有三到五條。
比方說:
具有製造上的專業與專利
整個區域業務量第二名,年年成長
獨一無二的咖啡豆配方,客人讚不絕口
如果你認為特色少,或是完全沒有亮點也沒關係,在成本控制上、售價上、內容上、運作上、資源利用上,總會有一個地方比較好(從你的消費者來想),就算沒有,公司至少還有你啊!
第三件事、認識社會趨勢的發展
未來是怎麼發展的?機器人?網路?手機化?服務?美學經濟?從你所在的領域看一下世界,預估一下未來需要什麼,什麼樣的知識、能力最有價值,什麼樣的人才最具有競爭力呢?
三件事做完了,我們回過頭來填這張表吧?
這張表共有三部分:
第A單元最簡單,「現況(工作、任務、需求)」就是整理剛剛的第一件事、第二件、第三件事,歸納好填在這裡。
第B單元是職能缺口。職能是一個專有名詞,簡單的說,就是可以用在工作、職務上的個人能力,包括知識、技術、態度等等。想想看,每一個現況對應什麼樣的能力呢?這裡每個能力請別超過三樣。
第C單元是行動方案:簡單的說,就是取得職能的方式。比方閱讀、上課、進修、鍛鍊、練習、冥想(如果有用的話)等等。
結語
沒有什麼是簡單的,如果你不願意去做;也沒有什麼是困難的,只要你開始動手。這篇文章希望點醒兩件事:
一、學習要有計畫,學習要先認識自己的現況、需求、市場、未來發展,學習要先做自己的功課,不是光憑藉 "感覺" 而決定所有事情。
二、規劃課程和學習者的需求關係密切,從不同角度出發,會看到不一樣的學習需求。如果在規劃之前,多做內部調查、訪談,調查的方式也打破那些很制式的研究方法,一腳跳進第一線戰場來觀察,那麼你就能取得真正的需求情報。
最後,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後,對於探索自己的學習需求,或是替其他人規劃適合的課程,能有顯著的幫助或啟發。以上。
站在老師的立場,如果這篇文章能對你幫上忙,那就是我最大的喜悅。
這一篇文章,是寫給這些學習者,也是寫給專門替學習者安排課程的工作者,像是人力資源(或簡稱為HR部門)、課程安排單位、學校以及相關人閱讀,希望這篇文章對你們安排、規劃、選擇課程方面,會有所幫助。
學習者需要什麼?
對學習者來說,常會出現兩種學習疑惑。第一、是自己不太清楚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第二、不清楚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1)自己不太清楚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或許不相信,怎麼會有人「自己不太清楚需要學習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事實上,我回顧十幾年來開課、授課的經驗,確實有很多人是來上了課之後才知道自己缺什麼,也有人是隱隱約約覺得不足,可是就是說不出來。這樣的狀況,我把它簡單分成兩類:
- 第一類、知道缺什麼種類,但是說不出來是什麼。比方說,有人知道自己在對別人講話時,沒什麼邏輯感,常會顛三倒四,等會議一結束,就會自我責備的說,早知道不該那樣說,下次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改善!然後下一次,你又要再一次讓自己失望。這種人不斷心理產生小沮喪,等到覺醒的那一天,或許會買一本書自我學習,只不過閱讀之後還不知能否實踐,因此就一直不滿意自己的表現,卻也無法徹底解決自己的問題。
- 第二類、感覺自己有點弱,可是不知道弱在哪裡。這樣的人周圍一定有很多比自己還強的人,自己一定常聽到「加油!」或是「下次再努力!」這樣的話。但是有些事還是挺殘酷的,不對的地方就算加四倍的油,也只能帶你走向歧路繞圈圈。比方說,你感覺到你觀察力很弱,不懂得察言觀色;你覺得你表達能力很糟,不懂得說好話、說對話。你很想改善,但是這弱點叫做什麼?集中力不足?觀察力不夠?如果你用這六個字當關鍵字,網路上應該也找不到答案吧。這就是不知道症頭,也不知道看哪一科或吃什麼藥。
無論你是哪一類,或是我沒舉例的第三類也好,別自責,這並非對錯問題。我第一次去買輪胎,被嘲笑不知道輪圈大小。第一次買水族箱,也搞錯海水、淡水過濾器。每種地方都有專業,換個角度,人家也未必會懂你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該學什麼,是因為我們多數人也沒深究過,說不出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何況,這篇文章不就正帶你「脫貧」邁向「知道」之路嗎?
(2)不清楚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很多人會追問,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時候在老師身上,有時候在學生身上。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國中、高中、大學的課程:「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學習效果好的原因是什麼?效果爛原因又是什麼?
我自己認為,好的老師就是啟發、鼓勵、改變我們的人。老師給的知識量要足夠,授課方法我能接受,說的話我聽得懂,其實這已經足夠。但是要稱得上是位好老師,則要設計一些特別的方法讓學生反思,鼓勵學生動腦,甚至於改變學生自己的壞習慣,進而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
那麼學生有沒有責任?有啊,那就是積極的態度。我高中的時候,有位歷史老師對我們這些理科生只顧自己上課也不點名(當時理科不必考歷史),課程如同課本翻版千篇一律、無聊至極,所以很多同學都在私底下複習物理、化學,靜的只讓老師唱獨角戲。有一次我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五胡亂華之後(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那些胡人去哪了?沒想到老師就開始講很多課本沒有的章節,包括他們從哪裡來、又哪裡去、影響是什麼、對羅馬帝國影響了哪些等等。從那一次起,老師發現了忠實聽眾的口味,改變了教法(我猜老師可能心想,反正不考,就講些自己喜歡講的),聽課的人變多了,老師自己也變得更有興致。
如何搞清楚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是什麼,需要自我分析
假設你學習是完全無障礙的,恭喜你,表示你對自己的需求明白,並有一套自我補充的作法。那麼以下的方式,一定可以幫助你變得更厲害。若你的學習確實出現問題,那麼不管你是屬於那一種,也不管缺少的實際項目是什麼,那麼接下來的方式一定對你的自我分析工作大有幫助。
首先,無論問題是什麼,我們總要知道是哪一種類別吧?因此,我們先試著把問題理出一個頭緒。我在這裡把學習者可能潛在不足的需求,分成幾個面向組別來討論。
個人類(這技能是自身所需要的)
A組、個人的缺點修正,包括技術、能力、態度或是觀念。
B組、人際關係的提升,包括對話、溝通、相處或是團隊關係。
C組、一般性知識相關,與工作有關、相關或是沒有關係。
工作類(一般人都需要)
D組、工作直接相關,對自身工作、行業、領域或公司實際知識。
E組、工作間接相關,大環境的認識,包括對周圍情勢、相關產業、國際訊息判斷力的提升。
管理職需要(通常是主管、領導、負責人)
F組、管理知識,理解經營、管理方面的的原理或理論。
G組、管理技巧,關於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
H組、管理心態、關於領導方式、技巧、的提升。
專業類需要(因為工作特異性需要的)
J組、專業知識,包括專業領域的知識、管理技術、操作技能的學習。
K組、先進知識,包括全新技術與能力的養成。
個人類-發展類(這是關於比較長遠發展的)
M組、身心靈發展。
N組、職涯規劃。
在這些組別中,學習者可以挑出不足的地方。這些就會是要學習的大類別,從這裡下手會輕鬆許多。然而對於人力資源部門來說,了解你的對象真實需求就額外重要,你要進一步分析一下需求的原因。我針對某種企業做出如下的兩種學習者需求象限圖,但是可以想見的,不同企業會出現不一樣的學習者需求象限圖。
為什麼要學習者需求象限圖?
一般人也好、人力資源單位也好,為什麼要學習者需求象限圖?因為資源有限。每一個人所能掌握的時間、金錢絕對有限,做好輕重緩急的分配,這樣你才能把學習、工作兩方面都做好。
學習者需求象限圖可以大概看成四個象限,其中左上是最重要,也是最急迫的地方。如果你資源有限,學習者又很初階,那麼其他可以先放著,但是這裡必須要先完成。接著是周邊的相關(左下、中央或右上),然後才是右下塊急迫性比較低的。如果資源足夠,那麼可以分配一下資源的使用,我也會建議左上一塊放五成、斜切2/3的位置左側(如下圖)八成,右下放二成。
如果本職已經游刃有餘,那麼當然就要開始著手右下角的培訓工作。因此可能出現如下圖的學習資源分配。請特別注意:這僅是範例,學習者或是HR人員應按自己需要和急迫性繪製新圖,每一種學習者會根據經驗、資歷、狀態有所改變,這才是真正的現況。
進一步分析需求
隨著目標、功能、角度、對象的差異,運用的方式也會大相逕庭。學員、人資部門、老闆對培訓的想法會有一些差距,要求和主張也各不一樣。一般來說,進一步分析不外乎組織分析、任務分析,以及個人分析,我們就拿這三個項目當個例子。
如果專業的人資部門人員,受過專業步驟與流程訓練,那麼他會先進行一系列的步驟。
- 人資部門眼中的組織分析:組織結構、組織職能、組織需求調查,實際探討組織現在、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 人資部門眼中的任務分析:思考公司現在與未來的任務需求,再比對目前工作者實際能力之間的落差。要弭補這些落差,若不是找新的人才來填補,就是訓練舊有的工作者,讓工作者升級、提升能力。
- 人資部門眼中的個人分析:針對目前工作者仔細盤點,對工作者的實際能力進行全方位了解。
如果是工作者,那麼角度和角色就不太一樣了。除非是高階管理職人員,不然大部分人關心的重點,應該會放在任務分析和個人分析。大概像這樣:
- 工作者眼中的任務分析:(1)公司有什麼好的出路,包括好的部門和職位,為了拿到那個位置,我該學習、歷練什麼?(2)公司將如何發展,包括新的事業、新的版圖、新的部門或是新產品、新服務,有什麼我是我可以學習、爭取的?
- 工作者眼中的個人分析:(1)為了順利完成這一份工作,我自己還有什麼不足?(2)如果還需要改善,或是說有那些做不好的,那一部分需要改善?(3)我還想要變得更厲害,以便未來公司能交付我大事,那麼我有什麼可以學習的?
都是訓練,但是大家想得不太一樣
以下假設有四個人,他們對於「訓練該對你產生什麼效果」分別發表一些意見。這些並無對錯,只是看出來了嗎?換個位置換個腦子,這就是四個不同角度的落差。這也告訴我們,要把訓練(或是培訓)這工作做好,真的不簡單。
上圖:不同出發點,想的也就不一樣。
角度多元,規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
從我的觀點,組織分析、任務分析,以及個人分析確實都很重要,但是從某一些角度來說,太過於制式的研究方式會失去訓練本身的意義。同時,「訓練」這兩個字也太過狹隘,我比較喜歡「學習」兩個字。
在課堂上,只有暫時、某個領域比較懂的老師,沒有永遠、什麼都懂的老師。我喜歡大家在一起互相分享、學習、共同成長的時間。在課堂上,「學習」是一種集體氛圍,聽講是為了補足自己的缺乏,問問題能讓自己變強,記筆記是讓自己記住一些點子,在課堂上,「學習」是種既謙卑又自豪的時刻,謙卑是讓自己重新作為學生,大量向上學習;自豪是學會之後,自己大腦有機會更新版本,是自己脫胎換骨的重要時刻!
如果要規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請先把這些條條框框都扔了,我們只問一件事:如何讓工作者做事更順利、更容易、更有效率、更進階、更厲害。如果用白話說,就是如何讓工作者升級,就像把軟體從1.0升級到2.0一樣。
我建議每一個人可以更直白的問問題、找答案。比方說,我設計了一個給學習者專用的表格,稱之為學習需求調查表,只要按照表格填寫,就會得到一連串的行動方案。至於這方案是要靠什麼方式學會,那就要依據不同程度、方式、速度、效果、費用、時間等手頭資源多寡去判斷。
但是,先別急著填答。這表格看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你必須先做完以下三件事,再填寫這張表才是正確作法:
第一件事、盤點自己的工作
簡單的說,把自己的工作內容以條列方式呈現,而這條列並非是一般瑣事,而是工作的大項目,就像我們在徵人廣告上看到的。
比方說:
與B2B客戶洽談業務
接待一般B2C門市客戶
操作堆高機並進行倉儲工作
替企業接聽電話並轉接至指定人員
請注意,這裡描述看似三言兩語卻包含對象、工作、種類。
這些應該是大項目,主要有代表性的,至於操作細節、過於繁瑣的部分就不必了。大多數人應該只會有三到五條,雖然不多(別貪心,這不是要比多),但這些已經足以表達你的工作內容。
第二件事、認識公司的核心價值與長遠發展
公司到底靠什麼為生的?公司什麼項目優於其他競爭者?公司有沒有什麼關鍵技術、能力、作法或是硬體設備、軟體流程等等。請注意,人家也有的、一般性的就不必寫了,只寫較具特色、突出的亮點,這些大概也只有三到五條。
比方說:
具有製造上的專業與專利
整個區域業務量第二名,年年成長
獨一無二的咖啡豆配方,客人讚不絕口
如果你認為特色少,或是完全沒有亮點也沒關係,在成本控制上、售價上、內容上、運作上、資源利用上,總會有一個地方比較好(從你的消費者來想),就算沒有,公司至少還有你啊!
第三件事、認識社會趨勢的發展
未來是怎麼發展的?機器人?網路?手機化?服務?美學經濟?從你所在的領域看一下世界,預估一下未來需要什麼,什麼樣的知識、能力最有價值,什麼樣的人才最具有競爭力呢?
三件事做完了,我們回過頭來填這張表吧?
這張表共有三部分:
第A單元最簡單,「現況(工作、任務、需求)」就是整理剛剛的第一件事、第二件、第三件事,歸納好填在這裡。
第B單元是職能缺口。職能是一個專有名詞,簡單的說,就是可以用在工作、職務上的個人能力,包括知識、技術、態度等等。想想看,每一個現況對應什麼樣的能力呢?這裡每個能力請別超過三樣。
第C單元是行動方案:簡單的說,就是取得職能的方式。比方閱讀、上課、進修、鍛鍊、練習、冥想(如果有用的話)等等。
結語
沒有什麼是簡單的,如果你不願意去做;也沒有什麼是困難的,只要你開始動手。這篇文章希望點醒兩件事:
一、學習要有計畫,學習要先認識自己的現況、需求、市場、未來發展,學習要先做自己的功課,不是光憑藉 "感覺" 而決定所有事情。
二、規劃課程和學習者的需求關係密切,從不同角度出發,會看到不一樣的學習需求。如果在規劃之前,多做內部調查、訪談,調查的方式也打破那些很制式的研究方法,一腳跳進第一線戰場來觀察,那麼你就能取得真正的需求情報。
最後,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後,對於探索自己的學習需求,或是替其他人規劃適合的課程,能有顯著的幫助或啟發。以上。
站在老師的立場,如果這篇文章能對你幫上忙,那就是我最大的喜悅。
分類標籤: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07 6月, 2012
薄荷、養植物與十二年國教
第一次到第十次種薄荷,每天澆水、經常施肥、翻土....沒一次活成功。
經過解剖,發現根都爛了,水盆也出現積水(淹死的?)。
第十一次,插上去就沒管她們,水也偶爾澆一下。
不一樣的還有一點,把花盆墊高十五公分到可以曬到陽光的地方。
然後,薄荷竟然長得比什麼都好.....
"養植物" 三個字冒上心頭,
沒錯,植物也要飼養,而且是有許多 "眉角" 的。
更有趣的一點,這跟教育有點像。
教育者只要佈置對了環境、搭好了舞台,
其實就沒你的事了。
想太多、管太多、干預太多,但實際上你又不懂怎麼種植、怎麼培養,
長出來的東西,都很怪。
說不定,要靠解剖才能知道哪裡搞錯了......
十二年國教,一共有 29 個方案,提案與配套涵蓋早教、國小國中、高中職、社區大學等等。裡面有很棒的口號,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一)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 15 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
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二)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
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三)適性揚才:透過適性輔導,引導學生瞭解自我的性向與興趣,以及社
會職場和就業結構的基本型態。
(四)多元進路: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性向及興趣,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
進路,以便繼續升學或順利就業。
(五)優質銜接: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
學及五育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
鄉教育資源,使全國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
進入職場就業,並能終身學習。
全文參考,還可下載文件:
http://12basic.edu.tw/draft/index.html
但是,重點是什麼?名廚政治家伊尹對商湯王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大方向有了,細節更重要。
口號有了,怎麼實踐呢?
靠一個無堅不摧的小組?
靠一個有經驗的團隊?
靠一個515位校長的誓言,誓死要把教育這件事做好?
靠總統、教育部長每天發表教育政策,跟大家說明?
靠電視、媒體舉辦座談,讓家長、大家安心?
靠校園推廣,讓老師都知道教改的好?
靠實績,培育出一批優秀的學生?
還是,它就是口號?
現在民眾普遍存有這樣的印象:
國教執行力不明、
學區免試公平性、
教改是一種惡法、
人民對施政信心不足。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
我接二連三收到補習班的宣傳單,
12年國教衝刺班!暑徦開始加強升學實力!
12年國教不能等,英語聽力XXXX方案
在書店看到,12年國教從小五開始拼!
如何增加英語聽力 (貼紙:2012年版/12年國教適用)
網路文章到處都是,搬家的、租屋的黃金學區多少錢的等等等...
然後,隨處可以見到教改是混蛋、是敗類..... 的言論。
難道政策宣導不是教育部該做的事嗎?
怎麼補習班、雜誌社、政論節目都比你教育部官員、校長、老師都清楚?
請問教改的重要與後遺症,各位真的懂嗎?
說不定,規畫確實已經很完善,我這些都是自言自語。
或許這樣把公立高中都打成扁平的作法是對的,
君不見國外都是私校才是名校?私校才搞特色?
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賓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這些常春藤名校都是私校。
當唸公立靠的只是離家近(學區)、免試(機會均等)這樣的標準,
那麼下一個時代,是不是該歡迎私立名校的誕生?
走筆至此,
我仍在反思,身為一個公民,
除了在這邊寫東西發洩一下,我們還可以為國家教育做些什麼呢?
分類標籤:
公益,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08 5月, 2012
寫給大學生的第三封信:盡快提升自己溝通能力
作者:薛良凱
溝通至少有三層意義。第一層是交談、對話;第二層是讓對方了解、明白我要說什麼;第三個層次,是讓對方認同我的想法或是理念。
我們先從第一個層次開始,溝通是跟人說話,是表達自己意見的最簡單方式。在這個層次,我建議大家遵循「說話第一定律」,那就是多讚美別人。什麼?就算不認同對方理念,我也要說好?就算人家真的犯錯了,我也不能講嗎?錯啦,這樣你就曲解了讚美的真諦。
我以前常覺得真理越辯越明,事情越吵越清晰,於是抓住別人弱點、得理不饒人,非要把對方鬥臭鬥爛不可。對方理虧而輸,面子當然掛不住,而我不放棄,繼續把人家打趴為止。對方面子失了,裡子我也不給人家保留,這樣人家當然會懷恨在心。於是,表面上你贏得了短期的戰勝榮譽,事實上也替你贏得了一個潛在敵人。
讚美是比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筆下「反物質」還厲害的東西。如果要把語言像武器一樣排序,相信我,最致命的核武級武器就是讚美。攻擊別人,經常換來更猛烈的反擊;但是讚美,卻可以讓敵人消失於無形間,有什麼比這更厲害?關鍵是,你該讚美什麼?何時讚美?怎麼讚美?
要讚美人,開始就要「用心聽」。如果不認真聽、用心聽,你就聽不見對方最得意、最棒的跟最難忘的是什麼。聽的時候切記不帶成見,聽的過程中務必把優點記下來(請想辦法在聽的過程中至少找出一個優點)。發言時,首先稱讚對方的優點,並且把你認為為什麼好的理由說出來。自認不好的、不能接受的先記下來,這留在後面找機會表達。請記住,在批評別人之前,先反思自己有沒有能力辦到,如果沒辦法做得比人家更好,批評就免了。
真誠提出意見,當然很重要,這時候心態是希望對方更好,而不是用「啊哈!我挖到你的弱點啦!」。比方說你並不贊同對方的說法,你可以說「從你這點子延伸來想,我有個更好的點子」,或是「你這想法不錯,我覺得還可以這樣改,說不定也不錯」。另一種說法是,「你這方法還有一些缺點,但是這已經是我聽過最棒的解決方案了,如果這邊還可以更好……但我知道,我也做不到這點,你可以試試看……」。聰明的你會發現,以上的說法裡並沒有否定、排斥、拒絕的語氣,反而讓對方受到鼓舞、讚賞。這就是說話的藝術,重點是:指責未必要用負面、攻擊的用語;最好的武器就是讚美。
第二個層次,是讓對方了解、明白我要說什麼。如果有說話第二定律,那一定是「用同樣的語言與對方溝通」。這語言不是單指交談時用普通話、閩南語、客家話、英文還是法語,當然選聽者愛聽的也關鍵,重點是用詞層次要與對方相近。簡單的說,對農夫要用農夫的語言,對漁夫要用漁夫的語言,對老師、同學、父母都不太一樣,關鍵是你要跟對方盡量同水平。
這意味著交談時,你要調整自己大腦里的說話層次旋鈕,把自己的開關調整到適當位置。我自己在每次到大陸出差回台灣,語言模式就會被大陸化,講話不是帶有捲舌,就是用很多的大陸名詞。這是什麼不說,要講這是啥兒?搭計程車不講,要講打車;寫出方案不說,會講成出台。哈!這就是到了對岸,大腦自動轉換,回了台灣,一時之間開關故障的結果。
用對溝通頻道、溝通語言,確實會對交談很有幫助。事實上,我們無法很精確的把自己調成跟對方頻率一樣,尤其是第一次見面的陌生者。這時候,要好好掌握最初交談的那幾分鐘,在很短的時間,把對方的喜好、專長、說話方式都掌握清楚。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在交談前,先把對方基本資料google一下,就大概能知道用什麼「語言」交談。
比方說,一開始從學校、家鄉、工作、嗜好聊起不錯。「我查到您也是讀南一中的,所以您住台南?」「您住竹東啊,我也是新竹人喔。」「我小時就很想做跟您一樣的工作!」「剛剛看到你桌上的書,你也拍照嗎?你都用Cannon還是Nikon?」
不過提醒一點,如果你跟對方的任何東西都搭不上線,沒關係,稍微引個言,剩下就充分聽對方說。很多溝通的重點是在聽,不是在說。如果溝通都是自己在說,而沒有聽,那麼你是無法知道對方了解多少的。所以這個層次的關鍵除了要會講,還要會聽。請耐心得當個禮貌的、好奇的、和顏悅色的傾聽者。
第三個層次,是讓對方認同我方的想法或是理念。大家都知道,要幾句話改變別人想法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層次的難度,可說是難到了極點。但是,如果這個想法,是對方自己想到的,那又不一樣了。要用我的「想法」說服別人,但這個「想法」是對方自己想到的?我承認是像繞口令一樣有點複雜,但這個可以意會,卻無法言傳的過程,請容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阿強是一個剛學會吃檳榔的人,父母、朋友怎麼勸都不聽,他覺得這就跟嚼口香糖一樣,大家都多慮了。沒事的,他說我在山上抗冷禦寒全靠這玩意兒,不然難道我要去酗酒不成?阿寶是個很聰明的人,她知道用說教的對阿強起不了作用,於是帶著阿強去鄉下找她三伯玩。阿寶的三伯人很好,但是下顎有個可怕的黑洞,那位置別說是牙齒,連牙床都缺一塊。阿強一直想問卻說不出口。後來還是問了,三伯,你口腔怎麼黑的一塊,這樣吃飯不難過嗎?三伯說,沒法度啊,我以前高中就開始吃檳榔,一連吃了幾十年,不知不覺中牙齦開始萎縮、口腔發炎,後來痛得沒辦法吃飯。醫生說要手術切掉這一塊,不然連命都沒了。三伯明明是很開心的笑容,但卻露出看起來非常可怕的黑洞,看得阿強心頭發怵。那次回來,再也沒聽過阿強吃檳榔。
我們運氣當然未必這麼好,能隨手找到案例感化對方。因此,有兩個重點建議或許可以幫助你:無私、替別人著想。我聽過有人去買傢俱,結果傢俱店業務對她說,我沒辦法服務你,因為你要的這個現在缺貨、我沒有。我推薦你到另外一家,這家風格跟你要的接近,或許可以幫你買到理想的傢俱。不久後,對方又回來了,說就算等也要請他幫忙買。原因是,這業務是真心想要幫助她,而不像別家總是強迫推銷店裡的東西給她。
溝通,不是光講而不聽,溝通不是強迫別人同意我們。溝通,要溝(go)才會通。
分類標籤: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05 5月, 2012
如何設計資優教育課程
作者:薛良凱
前言:這篇文章雖然是專門寫給學童早期教育,但是對於所有在學學生都很適用。部分設計,須要針對對象的程度有所變通。
資優教育的主張與特色
資優教育不只是單純利用課程將學生培育成為資優學生,考慮到學生能力負擔的前提,過量的課程,錯誤的方向,有可能引發完全相反的結果。資優教育最重要的是,讓有資優天賦的學生,能在適當引導下,充分發揮他的能力,才是正確的方式。而本文探討的天賦,是建構在多元智慧下的能力表現,這些項目未必是學校考試的學科,學校成績好的學生,未必有資優天賦;有資優天賦的學生,學校成績也未必好。
以創造力研究為例,若在一百個學生中,分別依據智力標準選拔前20個高智力者,再依創造力標準選拔前20個高創造力者,則會發現在20個高智力者當中,僅有6個人同時具有高創造力。托倫斯(Torrance)在1970年的研究結果發現,若我們僅單以智力測驗來選擇資賦優異學生,則很可能有70%具有高創造力的學生落選。所以高創造力者未必有高智力:高智力者未必有高創造力。
其次,相對比別人有優勢的,我們稱之為資優。一個平均採樣、未事先篩選的班上,每一個人自我比較時,會至少在多元智能中某一項目表現較好。群體比較上,每一個人應該多少會具備單一或多種能力優勢。比方說某人僅有空間智慧較高,或是音樂與人際智慧較高等等。有時就算全部都很平均,那也可能會是一種優勢,表示你什麼都會一點。
多元智慧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I)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哈沃德迦納 (Howard Gardner)於1983年所提出來的七種智慧,後來在1995年又加了第八項:
- 語文智慧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邏輯數學智慧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空間智慧 (spatial intelligence)
- 肢體運作智慧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音樂智慧 (musical intelligence)
- 人際智慧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內省智慧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 自然觀察智慧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資優教育在每一個單獨科目上,不應該僅強調單一智慧的養成,因為我們知道,生活上任何事都靠多種能力協調進行。過度強調單一能力,會產生嚴重的特化(Specialization)效果,這對學生應付未來劇烈變化會遇上適應障礙。比方說過度培育數學能力,而不並重培養內省、人際等其它能力,未來學生容易發生團隊合作智障礙、與人相處困難等問題,甚至於發生社會適應問題。因此,設計上應當互相補充、搭配,盡量在一種學習歷程中,包納兩種以上的智慧能力學習。
其次,除了單純的教(師對生的經驗傳遞)之外,學習方式與型態也有不同層次的關注點。學習類型早先曾被很多專家、學者探討過,然而目前教育界使用最多的還是庫柏(Kolb)的學習類別模型。他將學習者分為四種:具體觀察型(Diverger)、抽象觀察型(Assimilator)、抽象實做型(Converger)、具體實做型(Accommodator)。
綜合來說,課程就像是軟體,學生是電腦,老師是程式設計師。那麼就跟現在一樣,每台電腦裡面的硬體和作業系統都不太一樣,每台電腦所需要的軟體也都不盡相同,所以程式設計師要多學一點,別以為作業系統只有一套,軟體更不可能一套就全部都能使用。這兩點都是教學設計上的特別該注意的事情。
資優教育的設計策略
一、優先培育品格
每一種學習都非一日而成,過程可能冗長、費時,需要許多耐心與觀察力。但無論如何,我們應當優先培育出一位有學習動機、具備好學精神、有禮貌、親師、敬友的學習者。不然學生還沒學到,老師到先被氣暈、累倒了。
- 強迫學生尊敬顯然不是好的方式,但是如果能設計「觀察與感恩」這樣的課程,讓學生自省出品格的重要,將會事半功倍。
- 觀察別人的付出,例如父母、警察、志工媽媽、義交等等。
- 觀察付出背後的受惠者是誰,他們是如何從中獲得好處?獲得什麼好處?
- 指導學生做感恩的回饋行動方案,例如寫卡片給父母、同學等等。
- 在基本品格完備後,可以接著學習自我管理、與人相處、領導等進階能力,這些對資優培育非常重要。但是大家常誤解一點,誤以為領導等同領袖,其實領導並非全然是去領導別人,領導一件事、領導自己也是領導的一環。而且有人是天生的幕僚人物(aides and staff),而非領導人物,關於領導的人格分析,我們之後的PPED人格評測系統會提到。
美國緬因州貝瑟市的國家訓練實驗室(National Training Labs in Bethel, Maine)所提出「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論,該理論以學生學習後對「授課內容」的保留比率做分析。如果單純是聽跟讀,那麼知識的保留率僅在20%左右,若是能夠看到示範、演練,則可以保留50%。
什麼樣的學習可以獲得高授課內容保留率呢?「Do the real thing.(真實參與)」最高,將有高達90%的保留率。所以在課堂上,應當盡可能的設計互動、演練,讓學生參與實驗、模擬。
三、培育思維技巧
資優學習下的學生不單純只有資訊的in,更要經常out。所以培育思維技巧,首先要鼓勵發言,接下來是言之有物。鼓勵發表自己的意見,是間接訓練學生思考的有效方式。
- 訂定發言無罪、鼓勵發言的班級規定,並說明發言背後的訓練意義,是要培養大家「有問直說」、「有想法就講出來」的能力。
- 設計訓練批判性思考技巧、解決問題技巧。
- 透過開放問題、分組討論等教學策略,輪流讓學生表達意見。
- 注重每次每位的思考過程,不應強調答案的對與錯(可參考哈佛開放課程中《正義》的影片)。
創意的課程設計比較複雜,而且需要師資培育、課程策劃與學習觀察小組等等步驟。因此這裡不描述創意的課程設計(你可參考後續文章,裡面有針對創意課程的設計),但這裡僅就目標與設計重點說明。
- 就算是超級大師,都很少能誕生原生創意、想法,創意是一種組合、來自既有事物與想法的大拼盤。
- 在學校時,創意多在兩人以上的環境發生。個人創意,則是仰賴平時不斷累積,然後不定時、地突然發生。設計課程上要注意每次的創意都需要時間去醞釀,同時創意也需要管理,不能無邊無際沒有條件限制。
- 創意重點在提升學生對創造力的動機,我們可用小組間競爭方式來達到。小組表示要多人一起進行,這樣也比較不會孤單、冷卻動機,競爭可以刺激創作動機。
- 前期準備很重要,包括要先訓練學生發散式思考能力(如圖像思考),輔助能力(如溝通力、設計力、背景知識),再訓練學生的收斂思考能力、解決問題技巧的能力。
- 設計問題避免產生單一答案,著重發展過程,學生的評論盡量不要給與對或錯這樣的武斷評論。容許犯錯(在創意課,這叫做練習、試探、實驗)機會,並且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是說出為什麼這樣想。
- 多稱讚不一樣的解決方式,不排斥多元答案或奇想。但是必須讓學生理解現實與幻想是不一樣的,雖然這兩者的交會處是多麼的不明顯。
分類標籤: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26 4月, 2012
給大學生的第二封信:學習尊重
作者:薛良凱
有兩個大學生,我們姑且稱之為A與B。A有幾句口頭禪: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某天,A遇上了同學Peter,Peter問他,今天上午的普通化學,你覺得老師教的怎樣?於是A說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這樣啊,那你中午想吃什麼?A說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這周末呢,有沒有什麼活動?A的答案還是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
B個性比較特別,他曾吃過口不擇言的虧,於是在講話前會考慮個一秒鐘,思考一下別人為什麼要問,又如何回答才能得體合宜。B遇上了同學Peter,Peter問他,今天上午的普通化學,你覺得老師教的怎樣?於是B說我覺得這堂課老師講太快了,所以一定要事先預習,不然上課一定會聽不懂。這樣啊,那你中午想吃什麼?B說我們去餐廳吃滷肉飯如何?這周末呢,有沒有什麼活動?B的答案是,我還沒有想到,你想邀我一起去玩嗎?好啊,我願意。
如果你是Peter,而地球上只剩A跟B兩位,你會選擇跟誰說話?你會選一個說話有內涵、有主張的人交談,還是選擇一個言不及義、總是無法正面回應你的人對話?
這當然是極端的假設,A與B並非真有其人。我也沒有說A不好,或是B比較對,這你自己要因人事時去判斷。有的時候朋友相處,隨便一點也無妨。但是我們不能千篇一律,對每個人都用同樣輕率、甚至於不太尊重的態度,講話內容言不及義、不重視禮節、不尊重其他人、沒有主題條理、言行反覆……,這樣的習慣在當學生時可能還好,但是出了校門,你馬上就要嚐苦頭了。
說話每次都言之無物,總是不經大腦思考就回答,久而久之它就變成習慣。等到變成習慣,再改就難了。同學覺得你不好,會不會糾正你呢?我看很難,被你傷害過感情的人,只要遠遠離開你就沒事了,何必淌這渾水、冒著被你數落的風險逆批龍鱗?大多數人才不幹這樣的事咧。
老師會糾正你嗎?我猜也不多。有兩種老師,一種老師是把重點放在學業,只要你考得好我就不管你。另一種老師是一直強調品格、待人處事的重要性,會不斷苦口婆心告訴你,甚至於指責你、恐嚇你、謾罵你、處罰你。有道是忠言逆耳,後者當然是大家不愛聽的,自然也就得不到你的喜愛。(不過,老師幹嘛需要跟在乎你的喜愛啊?當然是看不慣繼續罵、不斷飆囉。)多數老師在心理層次是第二種老師,只不過開口指責也需要信心與勇氣啊(還要考慮到學生的面子與裡子。天啊,唉!面子真那麼重要嗎?)。只要學生在這位老師教書的一生中頂嘴幾次,或是表現出根本不在乎的樣子,讓老師對品格教育這件事灰心、興味索然,恐怕這位老師未來對這事就慢慢不願多說、沉默寡言了。不要以為老師的神經就必須要很大條,老師的神經並不會比你堅韌多少,而每次無心的傷害,都極有可能造成老師的永久性傷害,甚至於變成某種精神形式上的殘疾啊。
某些無厘頭的作派,根本就是無禮;自以為挑戰權威的作法,只不過是讓自己成為蝸牛殼裡的獨居生物。更可怕的一點是,很多學生完全不知道,他正在做一件會傷害別人的事。為什麼這麼奇怪,自己難道不知道做某些事會傷人嗎?對此,我並不知道真正的原因,畢竟事實已經發生,問題已經成型。在此,我想要分享給你的是,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要怎麼樣做才能讓自己更好?
我常跟人分享,人生中最美好的,金錢都買不到。人生中最厲害的生活知識,大部分也不在課本裡面。夕陽餘暉、家人相聚、良辰美景、親情愛情這些都是我們一生中會遇上幾次的美妙體驗,這些不但買不到,而且幾乎都免費。然而人生中的最重要的生活知識,譬如禮貌、誠實、愛心、自信、勇氣也都不在課本裡面,這些是在自我反思或與人交往中體會得來。如果你覺得,生活的目的,只在於把課本背熟、考試考好、得到文憑,那就完成了你的偉大使命,那你就錯看了人生。人生是不斷精益求精的,人生是不斷向上提升的,古早以前學生都會在課本背到「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這句話聽起來讓自己此生使命挺偉大的不是?
要怎麼做更好?首先我們要有一個體悟,就是我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先給各位一個絕對不會錯的基礎,這可以當作是地基,之後你可以從這基礎往上擴增。這個基礎就是「尊重」。尊重的意義是「設身處地的替別人著想」,也就是徹底了解對方可以做的、不能做的、想要做的、不想被人知道的、以及感覺是什麼。尊重也包含著禮貌在裡面,表示你的舉止應對,應該符合你自己應該有的形象與態度。簡單的說,如果你正跟同學相處,就用同學的角度看、想事情;如果跟父母在一起,就用父母的角度看、想事情;跟老師對話,就用老師的角度看、想事情。而自己扮演什麼角色,就請像個準備拿奧斯卡金像獎的稱職演員,把你的角色給演好。
我還是用實例說明吧。通常在課後,如果學生對我當天的講義很有興趣,學生可能會對我說:
A「老師,你這檔案可不可以給我?」
B「檔案可以拷給我嗎?」
C「老師,請問方便跟您拷貝今天的檔案嗎?」
D「老師,我要拷檔案!」
當然你在看這些對話的時候,沒有看到學生們的表情與語氣,雖然這些措詞不是很完美,但每位動作倒是很標準:兩隻手拿著一個小小的USB,在你面前溫柔的捧上。但事在此,我們把事弄得單純一點。先不要想他們有任何動作,假設這些人全是同一張臉孔,面無表情,而雙手背在身後。好啦,現在如果你是這位老師,我在強調一次「如果你是老師」,那麼你比較喜歡聽ABCD的哪一個對話呢?請不要告訴我無所謂、都可以,因為你是一位老師,你的執著是教育、是教書,你總是會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與勸人向上DNA在血液裡。現在請各訴我,你比較喜歡聽到學生說ABCD的哪一個呢?「如果你是老師」,那麼你會學孔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悉心指導糾正他們嗎?
前幾周,我參加全國高中圖書館活動,在過程中暨大附中的涂進萬老師花很多時間安排與邀約,再委託鳳新高中黃久晉老師、三重高中王思慧老師兩位,在兩天內開了好幾個小時的車,把我們從台中高鐵送到清境山上的會場。花了這麼多時間在我們身上,我們應當寫信感謝。不意外的,我很快就收到他們開心、體貼、熱情回覆,那股讓人心頭微熱的暖意,到現在都忘不掉。昨天,我與遠流的總編輯吳家恆先生一起參加讀書會,當天晚上,我們彼此在寫感謝信給對方。因為我們相信,邀請我們的人,一定很辛苦的舉辦了這場活動,活動之後,會因為我們的這封信得到溫暖、激勵。要幹這件事,在人人都有email、手機的今天,真的一點都不難。
有一次,我跟陳珮琪小姐去清華大學人社院訪問沈芯菱同學,訪問完後,我們都還沒出校門哩,就收到她傳來的一則簡訊。簡訊開頭是「○○您好」,結尾是「芯菱敬上」。突然,我對於大家多給予她正面評價的理由恍然大悟。做什麼事固然重要,但要讓人死心塌地的服氣,這人還必須是一個謙遜、好禮的人。
回到我們核心的問題,我們有沒有體悟?我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
孟子說,「君子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存心不同。君子心裡總是放個仁、禮在裡面。心中有仁的人能愛人,有禮的人能尊敬人。能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會愛你;能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你。(原文: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誰是君子?知識份子都該是君子,如果不是君子,你又何必接受高等教育,一路上受這麼多老師栽培。如果知識分子不是君子,那麼社會又何必浪費資源在你身上?所以我認為當我們成為知識份子後,頭一件事就該是學習尊重。尊重自己的身分,尊重別人的身分,尊重每一份工作,尊重與敬畏大自然,並且勇敢對不尊重別人的人表示不滿。這樣,你才能在尊重的堅實基礎上,外掛上自己的個性、添加自己的其它能力,成為一個大家都樂於和你相處的人。
肯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一定也會尊重你。處處尊重別人,對方常會給你更多的「禮遇」。相信我,經常表現出多禮與謙遜的人,你會獲致意想不到的收穫!
分類標籤: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11 4月, 2012
給大學生的第一封信:要多問問題
作者:薛良凱
台灣年輕人給我的印象是這樣,在課堂上不太主動舉手發問,但下課後卻踴躍圍在我身邊提問;演講後的 QA 時間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在講完後趁我打包行囊時,會拿著筆記本、名片、非常靦腆外加興奮的來講台邊與我分享她們的故事。當我搭高鐵回到家時,信箱已經有許多當天聽講學生的信等著我,裡面充滿她們當天的收獲與想法。
剛開始我也慢慢習慣了這種模式,甚至於把這種現象當作常態,直到有一次,我在某個國小課堂上遇到一群學生,這才開始發現不對勁,因為國小學生超愛問問題的。國小生問問題是信手拈來全不費功夫,不知道他們是刻意還是無心,總之隨便就能超過我腦能力負荷。如果我真的很認真,把他們的每個問題經過我有限大腦迴路,再多思考到對方能聽懂的程度,把原本艱澀的解說化作平實、小朋友能了解的答案,這過程就要殺死為數不少的腦細胞。
如果你願意試試看,請回答這些小學生的問題:為什麼人會死?為什麼鳥會飛?為什麼汽油要漲價?為什麼我要念書?為什麼下課只有十分鐘?我什麼時候才會長大?我要怎樣可以當老師?對了,為什麼會有壞學生?
要回答這些,牽扯上生命學、生物學、動力工程、流體力學、經濟學、物價指數、複雜又不一定可靠的油價公式等等布拉布拉。我一題還沒「答盡」,第二題就上了身,第三題在那伸直手臂的拳頭下,小嘴巴就要憋不住。這些魚貫而出、不假思索的問題,一來是忍不住疑問,二來是對真相的渴望。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失去那股問問題的熱情?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被灌輸海量的知識,「讀書」變成學生一種負面動詞。讀書表示要犧牲假日、時間,然後花時間把答案背起來,在特定時間內不要忘記,並在該時效內將答案填在紙上。如果你沒忘記該記的答案,一來是證明你記憶好,二來是恭喜你將拿到高分了。一連串的轟炸下,在課堂上連吞都吞不下了,哪還有時間去嚼爛。老師不來找碴便罷,自己哪有這個閒情逸致去問其他問題?第一學期考完,第二學期大腦便如經歷大掃除般清空;第二學期考完,第三學期又清空。到了畢業,認清一項現實:好像學校知識,記下來的好少好少,更別說如何活用。
國小升國中免試,表示國小還不會有升學壓力。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就不一樣了,為了獲取高分,第一目標就是把考試科目給全部記起來,至少在考試前不要忘記。至於需要理解的、運算的,就靠練習解題增加實力,不然就全部背起來。
有人說,這樣雖然不好,但是公平啊?或許是公平的,但是對什麼公平呢?根據陶倫斯博士(Ellis Paul Torrance)的研究,高創造力者未必有高智力,而高智力者未必有高創造力。在 100 個小孩中,如果依智力標準選拔前 20 個高智力者,再用方式選擇前 20 個高創造力者,則在 20 個高智力者當中,只有 6 個人也同時具有高創造力。陶倫斯博士說:「若我們僅用智力測驗的結果,去選擇資賦優異的兒童,那麼很可能會有 70% 具有高創造力的兒童在其中落選。」
考試或許培育、篩選出高智力者,卻同時有可能遺忘了高創意者。而高度填鴨的升學制度,再把高智力者的腦子弄成水泥,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很多人不太相信事實如此,我在對大學新生的演講中,曾考過大家一些簡單的數學、地理、化學問題,像是 sin30 是多少?世界第二大河在哪裡?福州、金門、台北、香港,哪個城市最北邊?大家幾乎都是笑一笑說,早就忘光了。是啊,沒什麼了不起,要不是我還在教書,我也早忘光了。不過,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甚至於大學四年,這十年不算少的歲月,你到底記得過哪些刻骨銘心的知識?你到底被哪些課堂上的故事感動,至今還回味無窮呢?如果什麼都不剩,那又何必花這些時間去念書?真的是太可惜了!
做什麼,都要求有收穫
我自己是這樣想的,求學是為了學會一套工具,這套工具就是自己探索世界的「求生包」,供你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時使用。求學也是為了學會一套武器,幫助武裝自己,並且利用這套武器,在社會上立足、發展、茁壯、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但是現在的學生,離開學校時,身上幾乎衣不蔽體,手裡好似握著一把不鋒利的爛匕首,儼然是一個冷兵器時代出身的古董戰士。拜託,現在已經進入原子時代,用匕首自裁都還嫌不給力呢。
話雖如此,仍有許多人懂得把工具往「求生包」裡積累,隨時撿拾武器掛在腰間。還在校內,就身穿黃金盔甲;還沒畢業,企業就搶著要人。這些人懂得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應付考試。我要再說一次,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應付考試。考試砸了,一點都沒關係,重要是你到底得到了什麼呢?如果不是為了充實自己,而是為了一張文憑?那麼,奉勸你還是別繼續念了,因為為文憑念書的人,「求生包」裡面總是空空如也。
因此,在離開校園前,應把握所有能學習的機會,理由有二:
一、學生時代允許犯小錯,學生沒什麼好丟臉的。因為是學生,就像有一個防護罩,反正是在學習,偶而犯些小錯在所難免。利用這個機會,正是最好學習契機。舉凡上台演講、作報告、問問題、實習、做實驗等等等,只要遵守規章、不要犯規,多練習幾次,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給予最多的機會讓學生學習到好。如果學校裡不學,要進社會再學,抱歉,那裏可不是會給你再一次、補考、充修機會的地方。要挑軟柿仔吃,還是從學校慢慢練功起最好。
二、當學生沒有太大的生活家計與責任壓力。出了社會,不會有人還記得你的個體經濟學才 62 分、微積分被當過、或是狹義相對論三修。會在乎的,大概只有自己。因此把握這個契機,用力的去學習與裝備自己,就當在練功儲備自己的能力。學不會就重來,反正搞砸了不會扣你薪水(反正當學生也沒薪水);只要不是偷搶拐騙傷天害理,老師總是會給予機會從輕量刑。目標很簡單,就是不斷的打怪(委屈各位老師當怪了)、搶寶(學習自己需要的技術、能力),然後升級。
請注意,這些學習,並不僅僅是為了求得高分、文憑,而是為了在你自己的「求生包」裡面多塞把槍、多放進幾顆手榴彈,甚至於鍛鍊自己的意志,訓練自己的能耐,讓自己身上多穿上幾件防彈背心。
如何讓「求生包」更完備?
古人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說,只知道把東西記下來,卻不去用腦思考背後的道理,那等於一無所知;而單憑空想像,卻不去實地去學,也得不到正確、有用的學問。要想知道學會了沒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個問題。
別小看問問題這件事,要問得好,問得漂亮,問得關鍵可不簡單。這裡,我不打算把所有秘密都告訴你,只說一個重點。問問題是要靠親身實踐去體會,先仔細聽,把講著前因後果串在一起,再對照對方的論點。最後把這些論點跟自己的常識做比對,看看差距是什麼。
如果跟自己的想法一樣,你可以想想,果真如此嗎?有沒有例外?如果不一樣,那太好了,你可以說說看自己的想法,看看對方怎麼看這件事。
不必怕舉手。能言善道者,也是從啞口無言開始練起。就算說聲感謝,也是一種意見啊。把目標放在我想填滿我的「求生包」,因此我要吸取有用的知識;因此我要把知識給融在自己的腦裡;因此我要多發言,去把不會的搞懂;因此我要多給自己機會去練習發問。理由很多,請動手吧!你缺的不是想,是做。
這封信的最後,我想說一句話。多問問題,表示對自己生活的不滿足,表示不安於現狀,表示保持懷疑,表示你能有進步空間。多問問題,能刺激自己的思路,能刺激自己的創意,能開拓自己的眼界,能讓自己搞懂很多事情。多問問題,可以訓練口才,可以增加膽量,可以考驗自己的理解程度,可以深化自己思考事物的方式。多問問題,百利而無一害。
尼采說,「沒有一顆悸動的心,就不會誕生出閃爍的星。(You need chaos in your soul to give birth to a dancing star.)」 這是我的座右銘,今天,我把這句話送給你,希望你永遠有一顆悸動的心!
台灣年輕人給我的印象是這樣,在課堂上不太主動舉手發問,但下課後卻踴躍圍在我身邊提問;演講後的 QA 時間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在講完後趁我打包行囊時,會拿著筆記本、名片、非常靦腆外加興奮的來講台邊與我分享她們的故事。當我搭高鐵回到家時,信箱已經有許多當天聽講學生的信等著我,裡面充滿她們當天的收獲與想法。
剛開始我也慢慢習慣了這種模式,甚至於把這種現象當作常態,直到有一次,我在某個國小課堂上遇到一群學生,這才開始發現不對勁,因為國小學生超愛問問題的。國小生問問題是信手拈來全不費功夫,不知道他們是刻意還是無心,總之隨便就能超過我腦能力負荷。如果我真的很認真,把他們的每個問題經過我有限大腦迴路,再多思考到對方能聽懂的程度,把原本艱澀的解說化作平實、小朋友能了解的答案,這過程就要殺死為數不少的腦細胞。
如果你願意試試看,請回答這些小學生的問題:為什麼人會死?為什麼鳥會飛?為什麼汽油要漲價?為什麼我要念書?為什麼下課只有十分鐘?我什麼時候才會長大?我要怎樣可以當老師?對了,為什麼會有壞學生?
要回答這些,牽扯上生命學、生物學、動力工程、流體力學、經濟學、物價指數、複雜又不一定可靠的油價公式等等布拉布拉。我一題還沒「答盡」,第二題就上了身,第三題在那伸直手臂的拳頭下,小嘴巴就要憋不住。這些魚貫而出、不假思索的問題,一來是忍不住疑問,二來是對真相的渴望。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失去那股問問題的熱情?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被灌輸海量的知識,「讀書」變成學生一種負面動詞。讀書表示要犧牲假日、時間,然後花時間把答案背起來,在特定時間內不要忘記,並在該時效內將答案填在紙上。如果你沒忘記該記的答案,一來是證明你記憶好,二來是恭喜你將拿到高分了。一連串的轟炸下,在課堂上連吞都吞不下了,哪還有時間去嚼爛。老師不來找碴便罷,自己哪有這個閒情逸致去問其他問題?第一學期考完,第二學期大腦便如經歷大掃除般清空;第二學期考完,第三學期又清空。到了畢業,認清一項現實:好像學校知識,記下來的好少好少,更別說如何活用。
國小升國中免試,表示國小還不會有升學壓力。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就不一樣了,為了獲取高分,第一目標就是把考試科目給全部記起來,至少在考試前不要忘記。至於需要理解的、運算的,就靠練習解題增加實力,不然就全部背起來。
有人說,這樣雖然不好,但是公平啊?或許是公平的,但是對什麼公平呢?根據陶倫斯博士(Ellis Paul Torrance)的研究,高創造力者未必有高智力,而高智力者未必有高創造力。在 100 個小孩中,如果依智力標準選拔前 20 個高智力者,再用方式選擇前 20 個高創造力者,則在 20 個高智力者當中,只有 6 個人也同時具有高創造力。陶倫斯博士說:「若我們僅用智力測驗的結果,去選擇資賦優異的兒童,那麼很可能會有 70% 具有高創造力的兒童在其中落選。」
考試或許培育、篩選出高智力者,卻同時有可能遺忘了高創意者。而高度填鴨的升學制度,再把高智力者的腦子弄成水泥,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很多人不太相信事實如此,我在對大學新生的演講中,曾考過大家一些簡單的數學、地理、化學問題,像是 sin30 是多少?世界第二大河在哪裡?福州、金門、台北、香港,哪個城市最北邊?大家幾乎都是笑一笑說,早就忘光了。是啊,沒什麼了不起,要不是我還在教書,我也早忘光了。不過,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甚至於大學四年,這十年不算少的歲月,你到底記得過哪些刻骨銘心的知識?你到底被哪些課堂上的故事感動,至今還回味無窮呢?如果什麼都不剩,那又何必花這些時間去念書?真的是太可惜了!
做什麼,都要求有收穫
我自己是這樣想的,求學是為了學會一套工具,這套工具就是自己探索世界的「求生包」,供你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時使用。求學也是為了學會一套武器,幫助武裝自己,並且利用這套武器,在社會上立足、發展、茁壯、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但是現在的學生,離開學校時,身上幾乎衣不蔽體,手裡好似握著一把不鋒利的爛匕首,儼然是一個冷兵器時代出身的古董戰士。拜託,現在已經進入原子時代,用匕首自裁都還嫌不給力呢。
話雖如此,仍有許多人懂得把工具往「求生包」裡積累,隨時撿拾武器掛在腰間。還在校內,就身穿黃金盔甲;還沒畢業,企業就搶著要人。這些人懂得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應付考試。我要再說一次,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應付考試。考試砸了,一點都沒關係,重要是你到底得到了什麼呢?如果不是為了充實自己,而是為了一張文憑?那麼,奉勸你還是別繼續念了,因為為文憑念書的人,「求生包」裡面總是空空如也。
因此,在離開校園前,應把握所有能學習的機會,理由有二:
一、學生時代允許犯小錯,學生沒什麼好丟臉的。因為是學生,就像有一個防護罩,反正是在學習,偶而犯些小錯在所難免。利用這個機會,正是最好學習契機。舉凡上台演講、作報告、問問題、實習、做實驗等等等,只要遵守規章、不要犯規,多練習幾次,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給予最多的機會讓學生學習到好。如果學校裡不學,要進社會再學,抱歉,那裏可不是會給你再一次、補考、充修機會的地方。要挑軟柿仔吃,還是從學校慢慢練功起最好。
二、當學生沒有太大的生活家計與責任壓力。出了社會,不會有人還記得你的個體經濟學才 62 分、微積分被當過、或是狹義相對論三修。會在乎的,大概只有自己。因此把握這個契機,用力的去學習與裝備自己,就當在練功儲備自己的能力。學不會就重來,反正搞砸了不會扣你薪水(反正當學生也沒薪水);只要不是偷搶拐騙傷天害理,老師總是會給予機會從輕量刑。目標很簡單,就是不斷的打怪(委屈各位老師當怪了)、搶寶(學習自己需要的技術、能力),然後升級。
請注意,這些學習,並不僅僅是為了求得高分、文憑,而是為了在你自己的「求生包」裡面多塞把槍、多放進幾顆手榴彈,甚至於鍛鍊自己的意志,訓練自己的能耐,讓自己身上多穿上幾件防彈背心。
如何讓「求生包」更完備?
古人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說,只知道把東西記下來,卻不去用腦思考背後的道理,那等於一無所知;而單憑空想像,卻不去實地去學,也得不到正確、有用的學問。要想知道學會了沒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個問題。
別小看問問題這件事,要問得好,問得漂亮,問得關鍵可不簡單。這裡,我不打算把所有秘密都告訴你,只說一個重點。問問題是要靠親身實踐去體會,先仔細聽,把講著前因後果串在一起,再對照對方的論點。最後把這些論點跟自己的常識做比對,看看差距是什麼。
如果跟自己的想法一樣,你可以想想,果真如此嗎?有沒有例外?如果不一樣,那太好了,你可以說說看自己的想法,看看對方怎麼看這件事。
不必怕舉手。能言善道者,也是從啞口無言開始練起。就算說聲感謝,也是一種意見啊。把目標放在我想填滿我的「求生包」,因此我要吸取有用的知識;因此我要把知識給融在自己的腦裡;因此我要多發言,去把不會的搞懂;因此我要多給自己機會去練習發問。理由很多,請動手吧!你缺的不是想,是做。
這封信的最後,我想說一句話。多問問題,表示對自己生活的不滿足,表示不安於現狀,表示保持懷疑,表示你能有進步空間。多問問題,能刺激自己的思路,能刺激自己的創意,能開拓自己的眼界,能讓自己搞懂很多事情。多問問題,可以訓練口才,可以增加膽量,可以考驗自己的理解程度,可以深化自己思考事物的方式。多問問題,百利而無一害。
尼采說,「沒有一顆悸動的心,就不會誕生出閃爍的星。(You need chaos in your soul to give birth to a dancing star.)」 這是我的座右銘,今天,我把這句話送給你,希望你永遠有一顆悸動的心!
分類標籤: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06 6月, 2011
你學會圖像思考了嗎?
圖像思考是人類的天賦,從遠古時代就開始流行了。
一般來說,文字是以線型作為紀錄的方式,沒有相對關係,沒有前後次序,而且不容易一目了然。文字紀錄受限於講者的說話速度、寫者的手寫速度,經常寫完後筆記本自己都「看嚨毋」;而且文字撰寫難以掌握「具體的結構」,事後追蹤與回憶當時「案發經過」難度非常高。
圖像剛好顛倒,可以是發散的,卻也可以收斂,但絕對不是線型的。圖像記憶的效率比文字好,畫面比文字快速理解又能乘載更多訊息,透過圖像更容易表達一件事,之後回顧也很方便。
圖解效果也很驚人,而且在簡報、企劃、講演、表達時,適時的用畫面解釋一件事,比用說得快上數倍,描述也更加簡單明瞭。有道是,「有圖有真相」,圖解的妙用真的多多。
為了能發揮圖像思考的效果,我們可以借助工具。這裡介紹一套免費的工具,可以安裝在 Mac 或是 PC 上運作。更重要的,這套軟體可是免費的喔。
軟體名稱:XMind Downloads (Latest Version: 3.2.1)
Fill in the XMind Questionnaire, and Tell XMind team your feeling and requirements
軟體類型:freeware
(Pro版本需付費:一般人都用不到Pro版)
Please select the XMind download link for your specific operating system. Every package now contains seven language packs, English, German, French, Spanish, Japanese, Chinese(Simplified), and Chinese(Traditional). XMind will automatically choose language to fit your OS's settings. Changing your OS's language settings will change XMind too.
Every package makes both Xmind and XMind Pro available.
免費下載地點
http://www.xmind.net/downloads/
一般來說,文字是以線型作為紀錄的方式,沒有相對關係,沒有前後次序,而且不容易一目了然。文字紀錄受限於講者的說話速度、寫者的手寫速度,經常寫完後筆記本自己都「看嚨毋」;而且文字撰寫難以掌握「具體的結構」,事後追蹤與回憶當時「案發經過」難度非常高。
圖像剛好顛倒,可以是發散的,卻也可以收斂,但絕對不是線型的。圖像記憶的效率比文字好,畫面比文字快速理解又能乘載更多訊息,透過圖像更容易表達一件事,之後回顧也很方便。
圖解效果也很驚人,而且在簡報、企劃、講演、表達時,適時的用畫面解釋一件事,比用說得快上數倍,描述也更加簡單明瞭。有道是,「有圖有真相」,圖解的妙用真的多多。
為了能發揮圖像思考的效果,我們可以借助工具。這裡介紹一套免費的工具,可以安裝在 Mac 或是 PC 上運作。更重要的,這套軟體可是免費的喔。
軟體名稱:XMind Downloads (Latest Version: 3.2.1)
Fill in the XMind Questionnaire, and Tell XMind team your feeling and requirements
軟體類型:freeware
(Pro版本需付費:一般人都用不到Pro版)
Please select the XMind download link for your specific operating system. Every package now contains seven language packs, English, German, French, Spanish, Japanese, Chinese(Simplified), and Chinese(Traditional). XMind will automatically choose language to fit your OS's settings. Changing your OS's language settings will change XMind too.
Every package makes both Xmind and XMind Pro available.
免費下載地點
http://www.xmind.net/downloads/
分類標籤:
行銷,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05 4月, 2011
創意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跟老李已經不是第一次開會了,每次我受邀到他公司一起開會時,他的一級主管們都會到齊。他要我幫他診斷公司,挽救日益下滑的業績。
這些主管們態度謙和又很有禮貌,我從他們的發言與簡報觀察,這些可全都是身經百戰的商場老手。只不過有一點我很不習慣,就是會議從頭到尾都很安靜,尤其是老李講話時,大家在座位上挺胸坐直的樣子讓我覺得很有距離感。
他跟朋友說,他是最能「容許變革」的人,就連會議上都免不了講了四、五遍「有話就講,這是個開放的公司」、「要改就快,我們不能等」、「有什麼好建議,你們儘管提上來」。
我在潛伏了三個月後,向老李報告了我的想法。其實,這家公司最大的障礙並不是員工不好,不是方法不對,而是老李的管理跟不上時代變化。
事實上,老李的成名作在業界大家都非常驚艷,那次作品也非常成功。但是隨著時代變化,那一招已經無法在今日世界能有作為,重覆再使出那一招,變成這一家公司唯一的武器。這就好比當初大砲發明確實很轟動,但當時代不斷演進,出現導彈、洲際飛彈後,這發明人卻還沉湎在大砲的光輝下,硬是認為大砲可以打贏戰爭一樣。
我用了一些方法,好不容易改變了老李。雖然沒有辦法100%讓他變化,不過現在這個制度確實已經展開、發酵。現在的會議,開始有人會推翻老李的說法,提出更有建設性的建議。而老李也落得輕鬆,因為同事們想的都比他還多、還廣、還深。
各位部門主管、公司老闆們!想要創造一言堂、枯燥無味、大家都是應答蟲的辦公室環境嗎?這裡有幾個建議可以幫你:
(這是反話,各位應該看得懂吧?)
一、經常說對同事說「你錯了」
二、經常打斷別人的發言
三、經常不聽完對方的話,或是對方講到一半就打斷
四、經常不給別人發言機會或是輕視別人的見解
五、對於同事,經常辯到贏為止
六、除了開會,沒有其他時間會與同事們溝通
七、不給同事提出見解的場合與機會
人真的很怪,只要有一、兩次的負面印象,信心將會全失!當一個老闆說「好、好,擬個報告來看看」,然而有人擬了,報告卻完全不被重視丟在一旁。那麼就別期待他還會有下一次。
同樣的道理,想要廣開言論、集思廣益,你要學會聽,而不是只會講。
這些主管們態度謙和又很有禮貌,我從他們的發言與簡報觀察,這些可全都是身經百戰的商場老手。只不過有一點我很不習慣,就是會議從頭到尾都很安靜,尤其是老李講話時,大家在座位上挺胸坐直的樣子讓我覺得很有距離感。
他跟朋友說,他是最能「容許變革」的人,就連會議上都免不了講了四、五遍「有話就講,這是個開放的公司」、「要改就快,我們不能等」、「有什麼好建議,你們儘管提上來」。
我在潛伏了三個月後,向老李報告了我的想法。其實,這家公司最大的障礙並不是員工不好,不是方法不對,而是老李的管理跟不上時代變化。
事實上,老李的成名作在業界大家都非常驚艷,那次作品也非常成功。但是隨著時代變化,那一招已經無法在今日世界能有作為,重覆再使出那一招,變成這一家公司唯一的武器。這就好比當初大砲發明確實很轟動,但當時代不斷演進,出現導彈、洲際飛彈後,這發明人卻還沉湎在大砲的光輝下,硬是認為大砲可以打贏戰爭一樣。
我用了一些方法,好不容易改變了老李。雖然沒有辦法100%讓他變化,不過現在這個制度確實已經展開、發酵。現在的會議,開始有人會推翻老李的說法,提出更有建設性的建議。而老李也落得輕鬆,因為同事們想的都比他還多、還廣、還深。
各位部門主管、公司老闆們!想要創造一言堂、枯燥無味、大家都是應答蟲的辦公室環境嗎?這裡有幾個建議可以幫你:
(這是反話,各位應該看得懂吧?)
一、經常說對同事說「你錯了」
二、經常打斷別人的發言
三、經常不聽完對方的話,或是對方講到一半就打斷
四、經常不給別人發言機會或是輕視別人的見解
五、對於同事,經常辯到贏為止
六、除了開會,沒有其他時間會與同事們溝通
七、不給同事提出見解的場合與機會
人真的很怪,只要有一、兩次的負面印象,信心將會全失!當一個老闆說「好、好,擬個報告來看看」,然而有人擬了,報告卻完全不被重視丟在一旁。那麼就別期待他還會有下一次。
同樣的道理,想要廣開言論、集思廣益,你要學會聽,而不是只會講。
分類標籤:
心理學,
創新與創意,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MKT 行銷
26 3月, 2011
文創需要改變心態、認知,更需要一顆童心
小王子一書的作者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曾經說過,「成人永遠都無法了解一些事,這對小孩而言是非常辛苦的,因為他們要不斷地向成人解釋每一件事。」
這句話對許多人來說是挺奇怪的,成人來自於小孩,成人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小孩的事呢?這不是太詭異了嗎?
這一點都不詭異。一個生產玩具的老闆,同樣也曾是消費者(至少他曾是小孩吧),但是常摸不清現在的消費者(小孩)需求。賣日式煎餅的頭家,當然也會吃飯,不過他能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口味嗎?就連大型公司都不斷在摸索,消費者到底想買什麼?
我們要談的,是心態與認知這兩件事。
服務的心態
在十八世紀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年代,或許你生產什麼,大家就會買什麼。當我們生產有剩餘,可以累積轉化成為貨幣,或是做加工、再造,變成其他商品。當供應低於需要,賣什麼都很方便。物以稀為貴,連麵包、清水都不易取得時,有資源者便成為贏家。
今日科技發達,資源與技術取得非常容易,除了少數我們一般製作工程較為繁雜、毒性或是設備太貴的「高科技」外,外包也都能解決我們的需求。
因此,想要把商品銷售出去,獨家、優勢、奇特、設計商品本身的競爭力正在下滑,因為有時候這樣的產品難逃惡質山寨模仿的命運。品牌是一種解決方式,不過品牌是奠基在「忠誠度」上,三、五年經營都算是短的了,耐心與堅持考驗著經營者的能力。
不斷靠設計維持競爭力成本頗高,許多經營者轉而注意到了軟性能力模仿很難,比方說各種服務,這個成本相對低多了。我曾為幾家公司規劃過「服務」動線,協助店家調整接待方式、處理原則,用這方法慢慢抓住消費者的心。
我發現,軟性服務的設計,連SOP都要添加許多軟性元素。一位動作標準、迅速,但是卻張著晚娘面孔的服務生,怎麼可能贏到消費者的稱讚?所以我會在軟性設計中增加兩個元素:一是要服務中訓練員工改變心態,一是要訓練改變態度。
就像核能反應一樣,這兩種設計是有半衰期的。剛受訓效果最好,但是約一季後會衰退一半,然後是再一半,一年內多數人會恢復到「幾乎是原狀」。這跟訓練方式沒什麼關係,反而是跟人類的天性有關,人會慢慢遺忘初衷。因此復訓、再訓就變成公司的重要工作,要維持競爭力,就要不斷把這一塊軟實力補起來。尤其是每季公司要針對這些項目再補強,連續一年後,把這些內化成「企業文化」,那麼效果就不會這麼容易衰減了。
對世界趨勢的認知
文創者的第二個誤解,是錯把世界趨勢看做是永遠不變。這是一個變動的世界,每分每秒都不可能一樣,歲月也不可能重覆,因此我們會不斷活在很新、很多元、很複雜的世界。我們之前熱銷的,現在未必可以賣。現在熱銷的,將來也未必可以賣。至於手頭的黃金銷售方程式,未來也可能會變化、失效。
這很正常。流行、社會、想法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不要把自己固定一個思維框框裡面,不然你遲早要後悔的。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回答「為什麼成人永遠都無法了解一些事」。因為他們「自以為了解」,其實他們了解的是他們「那時候」的想法、是在那時候的「時空背景」下的經驗。因為時間不會回溯、歲月不會倒退,那一刻再也無法重現,所以拿以前的經驗來跟現在比,只不過換來「你不懂啦!」
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許多年紀輕的朋友。他們學會如何應付家長,知道家長要什麼標準答案,所以盡量都能敷衍。然後暗地裡,照樣聽自己想聽的音樂、看自己愛看的書、交男女朋友、偷偷去看電影。哈!我們自己不也這樣過來的?之後的每一代,也都會不斷的演下去吧。
想要更了解世界趨勢,就跟世界一起變吧!別抗拒潮流、刻意阻擋它們。它們不是怪獸,反而是自己致勝的關鍵資訊。保持一顆孩童的心,平常心面對這個多變的世界,相信你會慢慢抓到那個感覺的。加油!
這句話對許多人來說是挺奇怪的,成人來自於小孩,成人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小孩的事呢?這不是太詭異了嗎?
這一點都不詭異。一個生產玩具的老闆,同樣也曾是消費者(至少他曾是小孩吧),但是常摸不清現在的消費者(小孩)需求。賣日式煎餅的頭家,當然也會吃飯,不過他能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樣的口味嗎?就連大型公司都不斷在摸索,消費者到底想買什麼?
我們要談的,是心態與認知這兩件事。
服務的心態
在十八世紀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年代,或許你生產什麼,大家就會買什麼。當我們生產有剩餘,可以累積轉化成為貨幣,或是做加工、再造,變成其他商品。當供應低於需要,賣什麼都很方便。物以稀為貴,連麵包、清水都不易取得時,有資源者便成為贏家。
今日科技發達,資源與技術取得非常容易,除了少數我們一般製作工程較為繁雜、毒性或是設備太貴的「高科技」外,外包也都能解決我們的需求。
因此,想要把商品銷售出去,獨家、優勢、奇特、設計商品本身的競爭力正在下滑,因為有時候這樣的產品難逃惡質山寨模仿的命運。品牌是一種解決方式,不過品牌是奠基在「忠誠度」上,三、五年經營都算是短的了,耐心與堅持考驗著經營者的能力。
不斷靠設計維持競爭力成本頗高,許多經營者轉而注意到了軟性能力模仿很難,比方說各種服務,這個成本相對低多了。我曾為幾家公司規劃過「服務」動線,協助店家調整接待方式、處理原則,用這方法慢慢抓住消費者的心。
我發現,軟性服務的設計,連SOP都要添加許多軟性元素。一位動作標準、迅速,但是卻張著晚娘面孔的服務生,怎麼可能贏到消費者的稱讚?所以我會在軟性設計中增加兩個元素:一是要服務中訓練員工改變心態,一是要訓練改變態度。
就像核能反應一樣,這兩種設計是有半衰期的。剛受訓效果最好,但是約一季後會衰退一半,然後是再一半,一年內多數人會恢復到「幾乎是原狀」。這跟訓練方式沒什麼關係,反而是跟人類的天性有關,人會慢慢遺忘初衷。因此復訓、再訓就變成公司的重要工作,要維持競爭力,就要不斷把這一塊軟實力補起來。尤其是每季公司要針對這些項目再補強,連續一年後,把這些內化成「企業文化」,那麼效果就不會這麼容易衰減了。
對世界趨勢的認知
文創者的第二個誤解,是錯把世界趨勢看做是永遠不變。這是一個變動的世界,每分每秒都不可能一樣,歲月也不可能重覆,因此我們會不斷活在很新、很多元、很複雜的世界。我們之前熱銷的,現在未必可以賣。現在熱銷的,將來也未必可以賣。至於手頭的黃金銷售方程式,未來也可能會變化、失效。
這很正常。流行、社會、想法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不要把自己固定一個思維框框裡面,不然你遲早要後悔的。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回答「為什麼成人永遠都無法了解一些事」。因為他們「自以為了解」,其實他們了解的是他們「那時候」的想法、是在那時候的「時空背景」下的經驗。因為時間不會回溯、歲月不會倒退,那一刻再也無法重現,所以拿以前的經驗來跟現在比,只不過換來「你不懂啦!」
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許多年紀輕的朋友。他們學會如何應付家長,知道家長要什麼標準答案,所以盡量都能敷衍。然後暗地裡,照樣聽自己想聽的音樂、看自己愛看的書、交男女朋友、偷偷去看電影。哈!我們自己不也這樣過來的?之後的每一代,也都會不斷的演下去吧。
想要更了解世界趨勢,就跟世界一起變吧!別抗拒潮流、刻意阻擋它們。它們不是怪獸,反而是自己致勝的關鍵資訊。保持一顆孩童的心,平常心面對這個多變的世界,相信你會慢慢抓到那個感覺的。加油!
分類標籤:
行銷,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MKT 行銷
22 3月, 2011
(教育訓練課程) 7月班 發掘自我潛能:開啟自己的創造力大門 Your Potential for Creativity
| ||||||||||||||||||||||||||||||||||||||||||||||||||||||||||||||||||||||||||||||
|
(教育訓練課程) 6月班 創造力與圖像思考
| |||||||||||||||||||||||||||||||||||||||||||||||||||||||||||||||||
|
分類標籤:
行銷,
演講與講話技術,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18 3月, 2011
創意管理,創意也要管理
很多朋友問我,點子這東西是越要用就越不出來,該怎麼樣做,才能點子源源不絕?
這問題也是許多人常提出的問題。
點子(也有人給他比較美的稱呼:創意)要能「源源不絕」的產生,基本上是幾乎不可能的,再厲害的高手,也會用得上索盡枯腸、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坐立難安、無言可對這些成語。
但是很奇妙的,點子在某種角度看,確實在某些人身上出現「源源不絕」的現象。而且跟這種人參與討論,發現什麼都難不倒、什麼都有解決方式,這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呢?
創意是一條生產線
平時不燒香,臨時要抱佛腳當然是沒人會理你的。同樣的道理,平時不好好管理自己的創意,等到需要用時,生不出半點創意來也是理所當然的吧?如果想要在緊急時派上用場,那請先管管你的創意生產線。
創意是一條多來源、多產出的生產線,如果硬是要打比方,那麼你要先想像一下一條很長的溜滑梯,那種像管子一樣、彎彎曲曲可以讓人在其中滑行的流滑梯。
然後這條創意生產線稍微有一點特別,入口有十幾個,每個入口都有條管子向下延伸,最終像麻花捲一樣一直到出口處。入口很多,因此每次可以同時供應十幾個小孩滑下來。每個小孩穿的衣服都不一樣,但是滑出終點時,卻出現大小、胖瘦、服裝、長相都不同的人物,這就是點子。
創意生產線有很多入口,象徵著「請按時餵食」。你的生產線如果沒丟東西進去,也別想有什麼新東西生出來。另外一點,它有很多嘴巴,食量也很大,或是這麼說吧,像要生出的東西(創意或點子)越怪,就要餵食越奇特的東西。
創意管理,創意也要管理
要能不斷產生創意,那麼餵食的一定要夠多、方法一定要夠好。我不相信閉關、索居就會產生點子那一套,就算能產生,也是因為閉關前餵食了夠多的原料。
我相信,要能產生好的創意,勢必是在平時就有「練過」。
要怎麼練?創意管理是一門必學的工作。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就跟許多事一樣,不學同樣難有成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創意管理,它包含三個面向的工作:
一、大量吸收知識
請注意,知識跟訊息是不一樣的。每天看網路新聞、瀏覽網站,有些內容看得再多也效果不彰,因為那些大部分都是訊息。訊息類的吸收對創意有幫助,但是幫助比較不明顯。閱讀專欄、評論、雜誌或是書籍,尤其是透過整理的資訊效果最大。
這些知識好比是創意的原料,種類的多元以及正確性非常重要。跨界的知識混合後產生的創意火花,通常也比一般創意來得燦爛,這當然是由於異質元素的加入,更增添出它的變異性和原創性。好比你原先用顏料作畫,當你看完其他顏料書籍後,決定混合新的顏料種類試試看。也可能你看的是不同紙張、畫筆製造的書,你便開始思考材料與筆的差異。又或者你小時候玩過鞭炮,看到白色牆角的鞭炮炸痕獲得啟發,然後開始玩火藥畫。
我們吸收知識,切記不能在還沒吸收前就說「這我用不上,不必了」,這樣的想法只會把創意女神趕跑、推遠。我強迫自己讀完佛洛依德的書後,深深迷上催眠。讀完達爾文的The origin of species後,覺得旅行真是開拓眼界的良方!看過神童江希張大千圖說後,發現民初時中國對星球人想像力也挺強的嘛!
多元知識,絕對是拓展創意的良方。
二、思考知識背後的原理或是成因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之後不思考,那麼這些原料堆在腦裡,一定會讓人變得迷惘。如果光是思考、空想,卻不去學習,那就會分辨不出對錯、變得事事舉棋不定。
如果你還記得前面提到那創意生產線的通道,那就是思考的步驟。
思考難易程度不同,我們不必一開始就向玉山挑戰,新手不妨先瞄準低一點的山頭。思考有幾個層次,但我建議先從最簡單的思考:「懷疑」開始。
老王說,吃鹽巴可以防輻射,所以我要去買。小李說,如果每天吃一匙蜂膠,不容易感冒。還有每天的電子郵件、新聞、部落格,傳來各種各樣的傳聞小道秘辛,你難道都不懷疑嗎?
我每天最怕(也最不信)科學家指出、有專家指出、報導指出、媒體報導這種不太負責的說法。科學家在還沒論斷與驗證前,都是假設、概念,除非他不是科學家。專家也該有個名字,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權不權威?報導、媒體更是要懷疑,調查母數有多少?問了多少人?而不是路邊抓一個採訪,就下標題「大家都很恐慌」。錯了,恐慌只有你現在採訪的這一位大嬸而已。
我思,故我在。你思,才會有創意。
三、學會重組或是轉化
前面比喻裡面,還有一個麻花捲般的過程,那就是重組。重組是整個創意生產鏈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地方。相反的,這裡需要的不是規則,恰巧是不要規則。這裡要你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必在乎,而把直覺的、天馬行空的、亂七八糟的可能都列出來。
我觀察過,孩子對這項最拿手,因為她們沒有框架、沒有限制。成年人常會把「不可能」「沒辦法」「有問題」掛在嘴邊。成年人知道太多,這反而會限制他們的重組能力。
這樣的練習會很重要:把自己想成不是自己。我稱這個是轉化。
假想自己是一個女性、高中生,進了你的店裡面,她會怎麼看這些裝潢、擺設?合她的胃口嘛?她會說什麼?她怎麼挑剔,並出難題給櫃檯小姐?在思考過程中,把自己就假想成這樣的人,這一切場景自然就會在腦海裡出現。
轉化需要觀察,很細心的觀察,這就留給讀者們當功課吧。就像詩人、作家經常去旅行,並從旅行中獲得啟發,有時你也要學會換個角度看世界。
重組就麻煩一點,基本上重組要靠經驗或是觀摩。人的每一種能力幾乎都是不斷學習而來的,所以必須靠模仿來增加自己的能力。我在各地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可能會派上用場,都會多留意別人店頭裝潢、動線、擺設方式,有時候會不自覺把A店的放在B店,甚至於是三、四家再混合其他構想,其實這都是在模仿。不過這種吸收、反芻、大雜燴的模仿,連原設計者來看,都看不出跟他原創有什麼關聯了。有時候,「模仿」後的產出,比原版還要厲害。這對我來說,已經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了。
作家史蒂芬金就說過,我看了某本小說,激起我創作的靈感,但是當我完成小說後,會發現這是一本全然不同的作品。因為當初激起我靈感的,可能只是一小段話、或是一個概念而已。
高段的模仿是模仿概念,低段的模仿則是抄襲。這裡說的模仿絕對不是抄襲。
希望每位讀者都能滿腹創意!謝謝收看。
這問題也是許多人常提出的問題。
點子(也有人給他比較美的稱呼:創意)要能「源源不絕」的產生,基本上是幾乎不可能的,再厲害的高手,也會用得上索盡枯腸、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坐立難安、無言可對這些成語。
但是很奇妙的,點子在某種角度看,確實在某些人身上出現「源源不絕」的現象。而且跟這種人參與討論,發現什麼都難不倒、什麼都有解決方式,這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呢?
創意是一條生產線
平時不燒香,臨時要抱佛腳當然是沒人會理你的。同樣的道理,平時不好好管理自己的創意,等到需要用時,生不出半點創意來也是理所當然的吧?如果想要在緊急時派上用場,那請先管管你的創意生產線。
創意是一條多來源、多產出的生產線,如果硬是要打比方,那麼你要先想像一下一條很長的溜滑梯,那種像管子一樣、彎彎曲曲可以讓人在其中滑行的流滑梯。
然後這條創意生產線稍微有一點特別,入口有十幾個,每個入口都有條管子向下延伸,最終像麻花捲一樣一直到出口處。入口很多,因此每次可以同時供應十幾個小孩滑下來。每個小孩穿的衣服都不一樣,但是滑出終點時,卻出現大小、胖瘦、服裝、長相都不同的人物,這就是點子。
創意生產線有很多入口,象徵著「請按時餵食」。你的生產線如果沒丟東西進去,也別想有什麼新東西生出來。另外一點,它有很多嘴巴,食量也很大,或是這麼說吧,像要生出的東西(創意或點子)越怪,就要餵食越奇特的東西。
創意管理,創意也要管理
要能不斷產生創意,那麼餵食的一定要夠多、方法一定要夠好。我不相信閉關、索居就會產生點子那一套,就算能產生,也是因為閉關前餵食了夠多的原料。
我相信,要能產生好的創意,勢必是在平時就有「練過」。
要怎麼練?創意管理是一門必學的工作。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就跟許多事一樣,不學同樣難有成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創意管理,它包含三個面向的工作:
一、大量吸收知識
請注意,知識跟訊息是不一樣的。每天看網路新聞、瀏覽網站,有些內容看得再多也效果不彰,因為那些大部分都是訊息。訊息類的吸收對創意有幫助,但是幫助比較不明顯。閱讀專欄、評論、雜誌或是書籍,尤其是透過整理的資訊效果最大。
這些知識好比是創意的原料,種類的多元以及正確性非常重要。跨界的知識混合後產生的創意火花,通常也比一般創意來得燦爛,這當然是由於異質元素的加入,更增添出它的變異性和原創性。好比你原先用顏料作畫,當你看完其他顏料書籍後,決定混合新的顏料種類試試看。也可能你看的是不同紙張、畫筆製造的書,你便開始思考材料與筆的差異。又或者你小時候玩過鞭炮,看到白色牆角的鞭炮炸痕獲得啟發,然後開始玩火藥畫。
我們吸收知識,切記不能在還沒吸收前就說「這我用不上,不必了」,這樣的想法只會把創意女神趕跑、推遠。我強迫自己讀完佛洛依德的書後,深深迷上催眠。讀完達爾文的The origin of species後,覺得旅行真是開拓眼界的良方!看過神童江希張大千圖說後,發現民初時中國對星球人想像力也挺強的嘛!
多元知識,絕對是拓展創意的良方。
二、思考知識背後的原理或是成因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之後不思考,那麼這些原料堆在腦裡,一定會讓人變得迷惘。如果光是思考、空想,卻不去學習,那就會分辨不出對錯、變得事事舉棋不定。
如果你還記得前面提到那創意生產線的通道,那就是思考的步驟。
思考難易程度不同,我們不必一開始就向玉山挑戰,新手不妨先瞄準低一點的山頭。思考有幾個層次,但我建議先從最簡單的思考:「懷疑」開始。
老王說,吃鹽巴可以防輻射,所以我要去買。小李說,如果每天吃一匙蜂膠,不容易感冒。還有每天的電子郵件、新聞、部落格,傳來各種各樣的傳聞小道秘辛,你難道都不懷疑嗎?
我每天最怕(也最不信)科學家指出、有專家指出、報導指出、媒體報導這種不太負責的說法。科學家在還沒論斷與驗證前,都是假設、概念,除非他不是科學家。專家也該有個名字,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權不權威?報導、媒體更是要懷疑,調查母數有多少?問了多少人?而不是路邊抓一個採訪,就下標題「大家都很恐慌」。錯了,恐慌只有你現在採訪的這一位大嬸而已。
我思,故我在。你思,才會有創意。
三、學會重組或是轉化
前面比喻裡面,還有一個麻花捲般的過程,那就是重組。重組是整個創意生產鏈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地方。相反的,這裡需要的不是規則,恰巧是不要規則。這裡要你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必在乎,而把直覺的、天馬行空的、亂七八糟的可能都列出來。
我觀察過,孩子對這項最拿手,因為她們沒有框架、沒有限制。成年人常會把「不可能」「沒辦法」「有問題」掛在嘴邊。成年人知道太多,這反而會限制他們的重組能力。
這樣的練習會很重要:把自己想成不是自己。我稱這個是轉化。
假想自己是一個女性、高中生,進了你的店裡面,她會怎麼看這些裝潢、擺設?合她的胃口嘛?她會說什麼?她怎麼挑剔,並出難題給櫃檯小姐?在思考過程中,把自己就假想成這樣的人,這一切場景自然就會在腦海裡出現。
轉化需要觀察,很細心的觀察,這就留給讀者們當功課吧。就像詩人、作家經常去旅行,並從旅行中獲得啟發,有時你也要學會換個角度看世界。
重組就麻煩一點,基本上重組要靠經驗或是觀摩。人的每一種能力幾乎都是不斷學習而來的,所以必須靠模仿來增加自己的能力。我在各地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可能會派上用場,都會多留意別人店頭裝潢、動線、擺設方式,有時候會不自覺把A店的放在B店,甚至於是三、四家再混合其他構想,其實這都是在模仿。不過這種吸收、反芻、大雜燴的模仿,連原設計者來看,都看不出跟他原創有什麼關聯了。有時候,「模仿」後的產出,比原版還要厲害。這對我來說,已經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了。
作家史蒂芬金就說過,我看了某本小說,激起我創作的靈感,但是當我完成小說後,會發現這是一本全然不同的作品。因為當初激起我靈感的,可能只是一小段話、或是一個概念而已。
高段的模仿是模仿概念,低段的模仿則是抄襲。這裡說的模仿絕對不是抄襲。
希望每位讀者都能滿腹創意!謝謝收看。
分類標籤:
閱讀與影片,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26 2月, 2011
團隊建立;如何建構一個團隊?(下)
在團隊進行一項專案的時候,會事先規劃許多比較硬的像是流程、職位、權責、獎懲等規範。但是除了這些,一個優秀、成功的團隊,還需具備軟性的文化因子。這包含著你的原則、彈性。
在一個有文化的團隊中,隊員會注意並自我要求這些事:
這邊提供一個簡單的表格,我們來檢查一下我們的團隊吧!
請按照您的團隊需求自行客製化吧!
在一個有文化的團隊中,隊員會注意並自我要求這些事:
- 了解與認同上司所交付的目標,並且全心投入。但請注意,認同表示完全理解專案的目標與想法,並且願意為這樣的作法挺身捍衛。若專案隊員無法認同,那可能不是好的專案成員。有人曾經問我:「薛老師,到底要挑好手,還是要挑乖乖牌?」這裡給你一個建議,好手可以透過有資質、潛力的人訓練;但是改變反對者需耗費大量管理能量,會讓你什麼事都別做了。
- 責任感驅使團隊成員會自己做事,並且定期回報。這一點都不難,你只要給他們目標、期望效果、資源、約定好時程,剩下的就是信任。思考一下,你給的任務清單明確嗎?
- 團隊的任務永遠大於個人表現。在團隊目標中,我們不太想知道一艘船上誰划得最用力,我們只想知道,船能不能在約定時間內、到達指定的地方。團隊重點是目的地,不是個人表現。
- 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職掌、負責區塊、權力、責任,必且定期回報。這當然可以向隊員說明,要好好善用互助力量,這也是鍛鍊自己、尋求晉升的管道。
- 由專案負責人建立良好的隊員溝通機制,充分讓大家發言,主管應少說不可能、辦不到。這當然也需要仰賴團隊默契,包括大家充分知道團隊的難處、長處,這樣隊員就不會提出過分要求。我會建議負責人要宣導「提出問題,也提出思考過的解決之道」,這樣隊員就不會提出很無理的要求。如果團隊負責人表面開明,卻不用好的規範與默契,那麼一但隊員提出天馬行空的點子,而你嚴厲拒絕時,這就像是在打消創意與好點子,慢慢就沒人敢說話了。
- 讓成員學會寬恕。人人都會犯錯,有時候專案風險很大,本來就不是十拿九穩的事情,大家要向前看、向上看,把事情做好才是重點。但請注意,寬恕跟獎懲別混為一談,規定該怎麼樣,就該怎麼樣,有時候該罰的卻被你寬恕了,那不但得不到民心,反而換來民怨哩。
- 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員拋去自我風格。沒錯,每個人都有其特色,我就曾有員工特別愛寵物,什麼案子都想把寵物「包」進專案中,結果讓大家臉都綠了。專案不是自己的,而是要考慮團隊利益。在這前提之下,請把自己的喜怒愛恨丟在一邊,一切以「國事為重」吧!
這邊提供一個簡單的表格,我們來檢查一下我們的團隊吧!
- □ 團隊的使命與目的
- □ 團隊預期結果(要達成、完成什麼,請具體)
- □ 理想的結果
- □ 需要的資源
- □ 制定流程
- □ 回報機制
- □ 團隊文化
- □ 這些專案的大限制、小阻礙、可能碰上的問題、競爭威脅
- □ 所需要的專利、技術、能力與品質
- □ 各種流程的決策方式(簽核表、組織圖、架構表)
請按照您的團隊需求自行客製化吧!
分類標籤: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GRP 關於團隊
團隊建立;如何建構一個團隊?(上)
團隊需要設計,團隊需要有效率的運作。不管你是正準備建立一個團隊,或是正打算接下某個任務,帶領一個既有團隊。你應該先準備的,決不是慶祝自己高升,而是應該盡快把團隊的組成要件仔細弄清楚。
團隊在幹些什麼事?
團隊是由人所組成,團隊運作其實有一定的方式,想要把團隊效能發揮到最高,更是有其特殊訣竅。
一個好的團隊領導人,會率先把這些事搞清楚:
什麼最重要?
最重要的當然是弄清楚團隊的使命與目標。把話說白,就是到底要完成什麼任務,以及什麼時候要完成。團隊當初成立一定有其原因,有時隨著時間,目標會變化,任務會走樣,慢慢大家都搞不清楚為什麼參加這個專案。
身為團隊領導人,就是要不斷掌握使命與目標與目前進度是否一致,就算有些改變與微調,也要馬上讓所有人知道。包括老板、團隊成員、合作部門,甚至於有些專案的變化要讓全公司都知道。
我最常拿開船當舉例。團隊每個人都身負絕技,有人會掌舵、有人會張帆,還有人會繪製海圖。不過身為船長的,最重要就是搞清楚船要開到哪邊,這就是使命與目標。如果哪一天,船的目的地改變了,船長也必須告訴所有人,因為操作這艘船的是全體船員,而不是船長一人。
第二重要的是什麼?
還是用船當比方的話,第二重要的,就是要知道你的船有多大、性能有多好。團隊通常被交付的任務都有很高的自主權,但是有些時候,仍需要跨部門、超過權限、需要上級核准等等各種狀況發生。身為團隊領導人,應當與最高主管保持聯繫,以掌握處裡先機。
有時候,這也叫作默契。如果團隊領導人跟老闆的默契不好,甚至於處處碰壁,那這專案肯定是要走上一條坎坷之路。關於默契的養成,我們以後再說。
因此,團隊能夠處理的事,要先跟老闆、高級主管、部門主管、同事們有共識,包括這些誰說了算:
除了事的面向,還有一些人的面向,最重要的就是「團隊文化」。
團隊在幹些什麼事?
團隊是由人所組成,團隊運作其實有一定的方式,想要把團隊效能發揮到最高,更是有其特殊訣竅。
一個好的團隊領導人,會率先把這些事搞清楚:
- 確認團隊的終極目標。
- 確認團隊的短期、中期目標。
- 確認團隊投入與進行的方式。
- 盤點各種資源的投入狀況:錢、人、器具、土地、合約、執照、時間。
- 對本專案進行的方式達成共識。
- 發展出一套完成單獨任務的流程。
- 互相分享與學習。
- 訓練夥伴,以補足內部不足。
- 定期檢查結果,並針對結果作立即診斷、檢討。
- 招募或是補足目前的專案障礙。
- 與夥伴以及其他部門的人溝通。
- 確實了解各種備案、可行性、SWOT分析。
- 什麼樣叫做完成使命、達成目標。
什麼最重要?
最重要的當然是弄清楚團隊的使命與目標。把話說白,就是到底要完成什麼任務,以及什麼時候要完成。團隊當初成立一定有其原因,有時隨著時間,目標會變化,任務會走樣,慢慢大家都搞不清楚為什麼參加這個專案。
身為團隊領導人,就是要不斷掌握使命與目標與目前進度是否一致,就算有些改變與微調,也要馬上讓所有人知道。包括老板、團隊成員、合作部門,甚至於有些專案的變化要讓全公司都知道。
我最常拿開船當舉例。團隊每個人都身負絕技,有人會掌舵、有人會張帆,還有人會繪製海圖。不過身為船長的,最重要就是搞清楚船要開到哪邊,這就是使命與目標。如果哪一天,船的目的地改變了,船長也必須告訴所有人,因為操作這艘船的是全體船員,而不是船長一人。
第二重要的是什麼?
還是用船當比方的話,第二重要的,就是要知道你的船有多大、性能有多好。團隊通常被交付的任務都有很高的自主權,但是有些時候,仍需要跨部門、超過權限、需要上級核准等等各種狀況發生。身為團隊領導人,應當與最高主管保持聯繫,以掌握處裡先機。
有時候,這也叫作默契。如果團隊領導人跟老闆的默契不好,甚至於處處碰壁,那這專案肯定是要走上一條坎坷之路。關於默契的養成,我們以後再說。
因此,團隊能夠處理的事,要先跟老闆、高級主管、部門主管、同事們有共識,包括這些誰說了算:
- 人事權
- 預算動支權
- 與其他公司簽約與談判
- 緊急處置權
- 不可預期的變化
除了事的面向,還有一些人的面向,最重要的就是「團隊文化」。
分類標籤: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GRP 關於團隊
16 2月, 2011
發掘自我潛能:開啟自己的創造力大門 Your Potential for Creativity
科學家發現多數人大腦被開發、利用的部分不到20%,各種感官使用率更低。腦活動與感官的開發,是靈活運用自己的第一步,對自己終身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們能夠靠自己慢慢鍛鍊,開發自己的大腦與感官(眼耳鼻口舌身)的使用方式。
另一方面,我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也大幅衰退。每個人還是小孩的時候,能寫得出我最想要做的事,能夠胡亂說出天馬行空的想法,為什麼長大了卻說不出來?那是長久以來學校教育的打壓?礙於現實的壓力?還是熱情的衰減?我為什麼變成想個點子都很難?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這個樣子?
練功都有罩門,那是我們要防守、不斷鍛鍊精進的地方。現在,我們願意了解自己的弱點,願意接受這個弱點,甚至把弱點改善。更高段的是,如何善用弱點,變成自己的強項,終於能練就金鐘罩鐵布衫。
本課程重新發堀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提升自我思考力,增加在工作與生活中的創意能力。
http://www.xuexue.tw/institute/inst_course_detail.asp?xmlid=254390
另一方面,我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也大幅衰退。每個人還是小孩的時候,能寫得出我最想要做的事,能夠胡亂說出天馬行空的想法,為什麼長大了卻說不出來?那是長久以來學校教育的打壓?礙於現實的壓力?還是熱情的衰減?我為什麼變成想個點子都很難?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這個樣子?
練功都有罩門,那是我們要防守、不斷鍛鍊精進的地方。現在,我們願意了解自己的弱點,願意接受這個弱點,甚至把弱點改善。更高段的是,如何善用弱點,變成自己的強項,終於能練就金鐘罩鐵布衫。
本課程重新發堀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提升自我思考力,增加在工作與生活中的創意能力。
| ||||||||||||||||||||||||||||||||||||||||||||||||||||||||||||||||||||||||||||
|
分類標籤:
公益,
行銷,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關於團隊領導:團隊跟團體不一樣
很多人(由其是老板)有大誤解,團隊不是一組人聚在一起就叫做團隊(team),那叫做團體(group)。真正的團隊有以下幾個特徵:
1. 有清楚的目標(連先不設定目標、或沒有目標都是有目標的一種)
2. 有明確的資源
3. 有固定的班底(或是固定流動的班底)
4. 有一套流程
5. 有一個期限
6. 有一套檢核、查驗績效的準則
團隊也不是僅一種類型而已,我們還是顛倒來看,什麼任務將會用什麼樣的團隊(名稱、內容會依照不同公司、習慣有點變化):
特別小組/專案小組/任務小組
解決內部的臨時性問題,或是準備獲得臨時性的機會。總之,這種隊伍會在任務完成後,全部被提升到新工作或是解散歸建。
功能性團隊
有單一匯報的上級,方向一致,但卻未必有共同追求的目標。像是年度預算的擬定,大家都要匯報給董事長,預算方向一致,但是卻各自有各自努力的目標。
跨功能性團隊
成員部分來自於其他部門,除了支援,他們也會作跟自己本部門有關的事。
專案小組/老虎小組
招募一堆好手,放下手邊工作,全力盡心去完成單一任務。
委員會
臨時或長期組成的團體,負責制定、管理、監督某個公司規章、制度面或實務面還管理不到的地方。
任務編組
大家為了解決單一問題,所作的臨時編隊。任務結束後,大家都會回到原職。
1. 有清楚的目標(連先不設定目標、或沒有目標都是有目標的一種)
2. 有明確的資源
3. 有固定的班底(或是固定流動的班底)
4. 有一套流程
5. 有一個期限
6. 有一套檢核、查驗績效的準則
團隊也不是僅一種類型而已,我們還是顛倒來看,什麼任務將會用什麼樣的團隊(名稱、內容會依照不同公司、習慣有點變化):
特別小組/專案小組/任務小組
解決內部的臨時性問題,或是準備獲得臨時性的機會。總之,這種隊伍會在任務完成後,全部被提升到新工作或是解散歸建。
功能性團隊
有單一匯報的上級,方向一致,但卻未必有共同追求的目標。像是年度預算的擬定,大家都要匯報給董事長,預算方向一致,但是卻各自有各自努力的目標。
跨功能性團隊
成員部分來自於其他部門,除了支援,他們也會作跟自己本部門有關的事。
專案小組/老虎小組
招募一堆好手,放下手邊工作,全力盡心去完成單一任務。
委員會
臨時或長期組成的團體,負責制定、管理、監督某個公司規章、制度面或實務面還管理不到的地方。
任務編組
大家為了解決單一問題,所作的臨時編隊。任務結束後,大家都會回到原職。
分類標籤: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GRP 關於團隊
13 2月, 2011
如何在公司推廣讀書會
我相信,每個讀書會初期的想法都是好的,希望大家一起共讀、分享,並利用這一個過程全員成長。可是這個想法,經常會隨著讀書會的組成、運作不斷萎縮、凋零甚至於消滅,實在很可惜!
其實,籌組讀書會是有方法的,想要組一個「永續」的讀書會,一點都不難。這一篇文章,就是為了這些有夢的人所寫的。
籌備
無論如何,籌備一個讀書會不能只靠熱情,要靠的是一個理念。比方說,我們的讀書會,是希望「藉由閱讀分享,以增進大家的行銷知識」、「希望藉由網路、雜誌、報紙的閱讀分享,提出自己的見解」。
因此,請寫出這個讀書會成立的理念,三、五條都沒關係,但是一定要簡短、清楚。理念不是不能修改,當成員變多、目標變化時會不斷修正,這是很正常的。
所以,你會發現理念慢慢有兩大類:成立基本宗旨、閱讀目標。成立基本宗旨就是我們說的理念,是大家為了這信念相聚的理由。閱讀目標試階段性的方向,指引大家該看哪些書、那個範圍或是那些議題。
組織
一個讀書會,最好要有兩個以上的首腦人物,而首腦人物至少要喜歡看書,我們稱之為讀書會發起人或連絡人。如果人夠多,可以再分配選書委員、聯絡委員、招募委員、舉辦委員,讓每一位都有工作可以做。這些工作,看起來與閱讀無關,其實卻大大有關!
一個好的讀書會,是一個氣氛的營造,是一個知識的共享。讓大家知道,我們為了分享知識而努力,不來的人,「可是你的損失啊!」
當人聽到某某讀書會辦得很好,咖啡香、茶點好讚時,就慢慢會被讀書會所吸引,進而入會參加讀書會。
讀書會發起人:愛讀書的傢伙、有夢之人或是想要大家來共讀的老板
選書委員:每次定期挑書、幫大家買書
聯絡委員:聯絡大家來參加
招募委員:製作宣傳物、上網宣傳
舉辦委員:找會場、布置會場、收款買茶點等等(如果老闆肯出更好啦)
推廣
心同此理,我們都喜歡看熱鬧、看好玩的、聽有趣的。所以,推廣忌諱只寫「XXX讀書會」,最好能夠加一點料,以下是給各位的建議:
台基店五月讀書會 行銷人必看的五本書
現場將有五位同事分享閱讀心得喔!
或是
城品4月份讀書會 品牌是什麼?
特別邀請薛XX老師與洪X老師導讀
如果邀請前,能有責任區分配的概念也不錯。比方說,讀書會成員有ABC三位,每位負責找五個人來。或是今天張貼能吸引20位、電子報吸引15位、老板的淫威35位(誤)……把之前招生的經驗用上,這等於是有市場的預估觀念了。
聚會
每次舉會時,三、五人不嫌少,十幾二十人不嫌多,不過人的多少跟舉辦的方式有關。
人少時的流程可能像這樣:
先由某位導言
第一輪,輪流發表心得
第二輪,輪流發表心得
第三輪,每人提出一個問題,彼此輪流說說想法
人多時可以這樣
先挑選三到五位指定報告者,將閱讀心得做成PPT或是一張A4,在會議開始先一次一位報告,報告完後輪流發表心得、提問、輪流發表心得……
人更多,或是邀請專家學者時
請專家學者進行30-60mins導讀,報告完後輪流發表心得、提問、輪流發表心得……
其他
如果需要課程導讀,或是開立書單協助,請連繫:
http://www.codeup.org.tw/?page_id=76
協會每一位都樂於提供協助的。
其實,籌組讀書會是有方法的,想要組一個「永續」的讀書會,一點都不難。這一篇文章,就是為了這些有夢的人所寫的。
籌備
無論如何,籌備一個讀書會不能只靠熱情,要靠的是一個理念。比方說,我們的讀書會,是希望「藉由閱讀分享,以增進大家的行銷知識」、「希望藉由網路、雜誌、報紙的閱讀分享,提出自己的見解」。
因此,請寫出這個讀書會成立的理念,三、五條都沒關係,但是一定要簡短、清楚。理念不是不能修改,當成員變多、目標變化時會不斷修正,這是很正常的。
所以,你會發現理念慢慢有兩大類:成立基本宗旨、閱讀目標。成立基本宗旨就是我們說的理念,是大家為了這信念相聚的理由。閱讀目標試階段性的方向,指引大家該看哪些書、那個範圍或是那些議題。
組織
一個讀書會,最好要有兩個以上的首腦人物,而首腦人物至少要喜歡看書,我們稱之為讀書會發起人或連絡人。如果人夠多,可以再分配選書委員、聯絡委員、招募委員、舉辦委員,讓每一位都有工作可以做。這些工作,看起來與閱讀無關,其實卻大大有關!
一個好的讀書會,是一個氣氛的營造,是一個知識的共享。讓大家知道,我們為了分享知識而努力,不來的人,「可是你的損失啊!」
當人聽到某某讀書會辦得很好,咖啡香、茶點好讚時,就慢慢會被讀書會所吸引,進而入會參加讀書會。
讀書會發起人:愛讀書的傢伙、有夢之人或是想要大家來共讀的老板
選書委員:每次定期挑書、幫大家買書
聯絡委員:聯絡大家來參加
招募委員:製作宣傳物、上網宣傳
舉辦委員:找會場、布置會場、收款買茶點等等(如果老闆肯出更好啦)
推廣
心同此理,我們都喜歡看熱鬧、看好玩的、聽有趣的。所以,推廣忌諱只寫「XXX讀書會」,最好能夠加一點料,以下是給各位的建議:
台基店五月讀書會 行銷人必看的五本書
現場將有五位同事分享閱讀心得喔!
或是
城品4月份讀書會 品牌是什麼?
特別邀請薛XX老師與洪X老師導讀
如果邀請前,能有責任區分配的概念也不錯。比方說,讀書會成員有ABC三位,每位負責找五個人來。或是今天張貼能吸引20位、電子報吸引15位、老板的淫威35位(誤)……把之前招生的經驗用上,這等於是有市場的預估觀念了。
聚會
每次舉會時,三、五人不嫌少,十幾二十人不嫌多,不過人的多少跟舉辦的方式有關。
人少時的流程可能像這樣:
先由某位導言
第一輪,輪流發表心得
第二輪,輪流發表心得
第三輪,每人提出一個問題,彼此輪流說說想法
人多時可以這樣
先挑選三到五位指定報告者,將閱讀心得做成PPT或是一張A4,在會議開始先一次一位報告,報告完後輪流發表心得、提問、輪流發表心得……
人更多,或是邀請專家學者時
請專家學者進行30-60mins導讀,報告完後輪流發表心得、提問、輪流發表心得……
其他
如果需要課程導讀,或是開立書單協助,請連繫:
http://www.codeup.org.tw/?page_id=76
協會每一位都樂於提供協助的。
分類標籤:
閱讀與影片,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提升式體驗學習(UP-EL):另一種學習方式
未來這個網誌 (blog) 將增加一個分類,就是教育類。簡單的說,它包含了教育訓練、教育、自我成長、活動、課程在裡面。
不過要先跟大家分享語說明,這些都是作者自己看來、實證的結果,或許與一般正統教學方法不太一樣。如果您想學習的,是很正統的教學方式,那建議您搜尋教育大學或相關題材,這裡只能當補充教材。不過,如果您是希望當一個怪異的老師,像是:第56號教室的奇蹟、羅賓森爵士、優秀是教出來的等等老師,那這裡或許很適合妳/你哩。
我所倡議的課程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提升式體驗學習(UP-EL)。這是一種從經驗中學習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從「做中學」。亞理斯多德曾說過:「我們要先學才會做,而我們從做中學。」這句話也可以理解成做事其實正是學習的過程。我們也相信模仿就是學習的開始,動手做才有真正的學習效果。
體驗學習理論雖然很早就被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 勒溫(Kurt Zadek Lewin,1890-1947)和法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尚 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等人提出,但是真正歸納、總結、並提出一套完整的架構則是美國教育理論家大衛 庫伯(David A. Kolb,1939-),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熟悉的體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2005年起,我們研究團隊開始將這項理論落實在企業教育訓練上,並加入我們「正面積極」的思惟模式(UP model)而成為「提升式體驗學習(UP-EL)」。我們將每次課程融入超過40%的實做課程引導學習者,讓學習者能快速掌握要訣,進而從中學習。根據課後問卷顯示,學習成效從平均7.8提升到8.5以上,關於心靈成長類課程,更達到超過9以上。
這一些方式,就是稍後會不斷與各位分享的。
不過要先跟大家分享語說明,這些都是作者自己看來、實證的結果,或許與一般正統教學方法不太一樣。如果您想學習的,是很正統的教學方式,那建議您搜尋教育大學或相關題材,這裡只能當補充教材。不過,如果您是希望當一個怪異的老師,像是:第56號教室的奇蹟、羅賓森爵士、優秀是教出來的等等老師,那這裡或許很適合妳/你哩。
我所倡議的課程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提升式體驗學習(UP-EL)。這是一種從經驗中學習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從「做中學」。亞理斯多德曾說過:「我們要先學才會做,而我們從做中學。」這句話也可以理解成做事其實正是學習的過程。我們也相信模仿就是學習的開始,動手做才有真正的學習效果。
體驗學習理論雖然很早就被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 勒溫(Kurt Zadek Lewin,1890-1947)和法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尚 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等人提出,但是真正歸納、總結、並提出一套完整的架構則是美國教育理論家大衛 庫伯(David A. Kolb,1939-),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熟悉的體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2005年起,我們研究團隊開始將這項理論落實在企業教育訓練上,並加入我們「正面積極」的思惟模式(UP model)而成為「提升式體驗學習(UP-EL)」。我們將每次課程融入超過40%的實做課程引導學習者,讓學習者能快速掌握要訣,進而從中學習。根據課後問卷顯示,學習成效從平均7.8提升到8.5以上,關於心靈成長類課程,更達到超過9以上。
這一些方式,就是稍後會不斷與各位分享的。
分類標籤:
CCI 文創產業,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MKT 行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