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許多新文章,會散布在 Facebook 與公司網站。如果你想找最新課程,可以到普拉爵課程中心 這裡找找看。
聽過演講的夥伴,歡迎你來普拉爵的文創基地按讚,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
如果你想聯絡我,可以留下資訊,或是到 Facebook 來互相切磋。

06 11月, 2018

鈴木重良,植物誌的創辦者

說明:因方便他人研究需要,同時標明公元、清朝與日本年號,並採用當時地名、人名等稱呼。

查閱台大典藏植物資料裡面,不斷出現的「S.Suzuki 鈴木重良」吸引了我的注意。鈴木重良是何許人呢?

鈴木重良 (Sigeyosi Suzuki,S.Suzuki是縮寫) 是太平山植物誌的創辦者,這是一本影響台灣植物學 (或是說奠基了台灣植物學) 的重要著作。

鈴木重良生於1894年(明治27年,光緒20年),這一年爆發了甲午戰爭,隔年1895年清日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鈴木重良於1917年 (大正6年)9月來台,任職於台灣總督府糖業試驗場,1922年 (大正11年)4月擔任台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助教授,1928年 (昭和3年)11月兼任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助手,在工藤祐舜教授的指導下採集台灣植物標本,總數量超過2萬份,這一方面記錄了當時台灣的植物現況,同時也充實了台北帝國大學植物標本館的收藏。由於工作努力,鈴木於1937年 (昭和12年) 11月升任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教授,但是天妒英才,同年11月24日因胃癌病逝,這年他才44歲。

鈴木重良在植物蒐集上投入非常多心血,但是這麼重要的人,竟然連維基百科都沒有記載 (看來以後應該來寫一寫)。或是說這一些「日籍台灣人」(尤其是無害的科學家們),幾乎終生為台灣努力,但最終卻被台灣所逐漸遺忘。

蘭嶼在日據時代稱為紅頭嶼,馬關條約後台灣逐步被日本接收,至1897年
(明治30年) 3月,日本人組織了一個「紅頭嶼調查隊」前進紅頭嶼,在經過5天全島勘探後,認為紅頭嶼暫時沒有開發價值,因而將該島列為「人類學原始民族研究區」,並且禁止外人任意進入。當時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稱島上民族為雅美人,所以有時候在老文章裡會有雅美族這舊稱呼,但是目前已經「正名為」Tao達悟族。這個暫時隔絕的政令也不全然是壞事,直至日本戰敗,達悟文化因為這項政令,得以不被外界汙染而保持相當傳統的生活方式。

紅頭嶼特殊的多元生物強烈吸引日籍植物學家們的探訪,以前不似今天20分鐘飛機或2小時渡船時間,根據潮流與天候因素,日據時代台灣往來紅頭嶼要超過七小時。不過七小時以上的痛苦綁不住植物學家的雄心!

例如曾任臺灣總督府熱帶特用樹種栽培事務所所長的佐佐木舜一,他在台灣期間就去過紅頭嶼七次。臺北帝國大學理學部助教授山本由松,台灣光復後仍然任教於台灣大學,甚至於是在1947年前往蘭嶼採集植物時,遭恙蟲咬傷高燒病逝於台大醫院。

台灣,就是這麼多歷史的島嶼。



「大正12年六月十八日紅頭嶼に於け復航者一日紀念撮影」裡面,第一排中間就是鈴木重良,手持穗花樹蘭(Aphanamixis polystachya )的他一臉輕鬆,這是植物學家一行人返台前的紀念照。


18 2月, 2017

規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

職場工作者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常會感受到自身技術、能力或知識上的不足,選擇進修、深造或是適量的補充不足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好的職場工作者,也必定會是一個好的學習者,為了保持自己的職場優勢,他們會適時地透過閱讀、研習、進修,或是選擇參加公開課程。

這一篇文章,是寫給這些學習者,也是寫給專門替學習者安排課程的工作者,像是人力資源(或簡稱為HR部門)、課程安排單位學校以及相關人閱讀,希望這篇文章對你們安排、規劃、選擇課程方面,會有所幫助。

學習者需要什麼?

對學習者來說,常會出現兩種學習疑惑。第一、是自己不太清楚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第二、不清楚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1)自己不太清楚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或許不相信,怎麼會有人「自己不太清楚需要學習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事實上,我回顧十幾年來開課、授課的經驗,確實有很多人是來上了課之後才知道自己缺什麼,也有人是隱隱約約覺得不足,可是就是說不出來。這樣的狀況,我把它簡單分成兩類:

  • 第一類、知道缺什麼種類,但是說不出來是什麼。比方說,有人知道自己在對別人講話時,沒什麼邏輯感,常會顛三倒四,等會議一結束,就會自我責備的說,早知道不該那樣說,下次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改善!然後下一次,你又要再一次讓自己失望。這種人不斷心理產生小沮喪,等到覺醒的那一天,或許會買一本書自我學習,只不過閱讀之後還不知能否實踐,因此就一直不滿意自己的表現,卻也無法徹底解決自己的問題。
  • 第二類、感覺自己有點弱,可是不知道弱在哪裡。這樣的人周圍一定有很多比自己還強的人,自己一定常聽到「加油!」或是「下次再努力!」這樣的話。但是有些事還是挺殘酷的,不對的地方就算加四倍的油,也只能帶你走向歧路繞圈圈。比方說,你感覺到你觀察力很弱,不懂得察言觀色;你覺得你表達能力很糟,不懂得說好話、說對話。你很想改善,但是這弱點叫做什麼?集中力不足?觀察力不夠?如果你用這六個字當關鍵字,網路上應該也找不到答案吧。這就是不知道症頭,也不知道看哪一科或吃什麼藥。

無論你是哪一類,或是我沒舉例的第三類也好,別自責,這並非對錯問題。我第一次去買輪胎,被嘲笑不知道輪圈大小。第一次買水族箱,也搞錯海水、淡水過濾器。每種地方都有專業,換個角度,人家也未必會懂你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該學什麼,是因為我們多數人也沒深究過,說不出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何況,這篇文章不就正帶你「脫貧」邁向「知道」之路嗎?

   (2)不清楚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很多人會追問,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時候在老師身上,有時候在學生身上。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國中、高中、大學的課程:「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學習效果好的原因是什麼?效果爛原因又是什麼?

我自己認為,好的老師就是啟發、鼓勵、改變我們的人。老師給的知識量要足夠,授課方法我能接受,說的話我聽得懂,其實這已經足夠。但是要稱得上是位好老師,則要設計一些特別的方法讓學生反思,鼓勵學生動腦,甚至於改變學生自己的壞習慣,進而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

那麼學生有沒有責任?有啊,那就是積極的態度。我高中的時候,有位歷史老師對我們這些理科生只顧自己上課也不點名(當時理科不必考歷史),課程如同課本翻版千篇一律、無聊至極,所以很多同學都在私底下複習物理、化學,靜的只讓老師唱獨角戲。有一次我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五胡亂華之後(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那些胡人去哪了?沒想到老師就開始講很多課本沒有的章節,包括他們從哪裡來、又哪裡去、影響是什麼、對羅馬帝國影響了哪些等等。從那一次起,老師發現了忠實聽眾的口味,改變了教法(我猜老師可能心想,反正不考,就講些自己喜歡講的),聽課的人變多了,老師自己也變得更有興致。

如何搞清楚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是什麼,需要自我分析

假設你學習是完全無障礙的,恭喜你,表示你對自己的需求明白,並有一套自我補充的作法。那麼以下的方式,一定可以幫助你變得更厲害。若你的學習確實出現問題,那麼不管你是屬於那一種,也不管缺少的實際項目是什麼,那麼接下來的方式一定對你的自我分析工作大有幫助。

首先,無論問題是什麼,我們總要知道是哪一種類別吧?因此,我們先試著把問題理出一個頭緒。我在這裡把學習者可能潛在不足的需求,分成幾個面向組別來討論。

個人類(這技能是自身所需要的)
A組、個人的缺點修正,包括技術、能力、態度或是觀念。
B組、人際關係的提升,包括對話、溝通、相處或是團隊關係。
C組、一般性知識相關,與工作有關、相關或是沒有關係。

工作類(一般人都需要)
D組、工作直接相關,對自身工作、行業、領域或公司實際知識。
E組、工作間接相關,大環境的認識,包括對周圍情勢、相關產業、國際訊息判斷力的提升。

管理職需要(通常是主管、領導、負責人)
F組、管理知識,理解經營、管理方面的的原理或理論。
G組、管理技巧,關於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
H組、管理心態、關於領導方式、技巧、的提升。

專業類需要(因為工作特異性需要的)
J組、專業知識,包括專業領域的知識、管理技術、操作技能的學習。
K組、先進知識,包括全新技術與能力的養成。

個人類-發展類(這是關於比較長遠發展的)
M組、身心靈發展。
N組、職涯規劃。

在這些組別中,學習者可以挑出不足的地方。這些就會是要學習的大類別,從這裡下手會輕鬆許多。然而對於人力資源部門來說,了解你的對象真實需求就額外重要,你要進一步分析一下需求的原因。我針對某種企業做出如下的兩種學習者需求象限圖,但是可以想見的,不同企業會出現不一樣的學習者需求象限圖。



為什麼要學習者需求象限圖?

一般人也好、人力資源單位也好,為什麼要學習者需求象限圖?因為資源有限。每一個人所能掌握的時間、金錢絕對有限,做好輕重緩急的分配,這樣你才能把學習、工作兩方面都做好。

學習者需求象限圖可以大概看成四個象限,其中左上是最重要,也是最急迫的地方。如果你資源有限,學習者又很初階,那麼其他可以先放著,但是這裡必須要先完成。接著是周邊的相關(左下、中央或右上),然後才是右下塊急迫性比較低的。如果資源足夠,那麼可以分配一下資源的使用,我也會建議左上一塊放五成、斜切2/3的位置左側(如下圖)八成,右下放二成。


請注意一點,這絕對不是說感性的、未來性的、自我成長一類課程不重要,而是一個根本問題:工作者應該先掌握自己工作能力的完備,這樣遊刃有餘之後,你再想其他的事才是對的。當你本職都做不好,想太多只是困擾自己、徒增煩惱罷了。

如果本職已經游刃有餘,那麼當然就要開始著手右下角的培訓工作。因此可能出現如下圖的學習資源分配。請特別注意:這僅是範例,學習者或是HR人員應按自己需要和急迫性繪製新圖,每一種學習者會根據經驗、資歷、狀態有所改變,這才是真正的現況。



進一步分析需求

隨著目標、功能、角度、對象的差異,運用的方式也會大相逕庭。學員、人資部門、老闆對培訓的想法會有一些差距,要求和主張也各不一樣。一般來說,進一步分析不外乎組織分析、任務分析,以及個人分析,我們就拿這三個項目當個例子。

如果專業的人資部門人員,受過專業步驟與流程訓練,那麼他會先進行一系列的步驟。

  • 人資部門眼中的組織分析:組織結構、組織職能、組織需求調查,實際探討組織現在、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 人資部門眼中的任務分析:思考公司現在與未來的任務需求,再比對目前工作者實際能力之間的落差。要弭補這些落差,若不是找新的人才來填補,就是訓練舊有的工作者,讓工作者升級、提升能力。
  • 人資部門眼中的個人分析:針對目前工作者仔細盤點,對工作者的實際能力進行全方位了解。

如果是工作者,那麼角度和角色就不太一樣了。除非是高階管理職人員,不然大部分人關心的重點,應該會放在任務分析和個人分析。大概像這樣:

  • 工作者眼中的任務分析:(1)公司有什麼好的出路,包括好的部門和職位,為了拿到那個位置,我該學習、歷練什麼?(2)公司將如何發展,包括新的事業、新的版圖、新的部門或是新產品、新服務,有什麼我是我可以學習、爭取的?
  • 工作者眼中的個人分析:(1)為了順利完成這一份工作,我自己還有什麼不足?(2)如果還需要改善,或是說有那些做不好的,那一部分需要改善?(3)我還想要變得更厲害,以便未來公司能交付我大事,那麼我有什麼可以學習的?

都是訓練,但是大家想得不太一樣

以下假設有四個人,他們對於「訓練該對你產生什麼效果」分別發表一些意見。這些並無對錯,只是看出來了嗎?換個位置換個腦子,這就是四個不同角度的落差。這也告訴我們,要把訓練(或是培訓)這工作做好,真的不簡單。

上圖:不同出發點,想的也就不一樣。

角度多元,規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

從我的觀點,組織分析、任務分析,以及個人分析確實都很重要,但是從某一些角度來說,太過於制式的研究方式會失去訓練本身的意義。同時,「訓練」這兩個字也太過狹隘,我比較喜歡「學習」兩個字

在課堂上,只有暫時、某個領域比較懂的老師,沒有永遠、什麼都懂的老師。我喜歡大家在一起互相分享、學習、共同成長的時間。在課堂上,「學習」是一種集體氛圍,聽講是為了補足自己的缺乏,問問題能讓自己變強,記筆記是讓自己記住一些點子,在課堂上,「學習」是種既謙卑又自豪的時刻,謙卑是讓自己重新作為學生,大量向上學習;自豪是學會之後,自己大腦有機會更新版本,是自己脫胎換骨的重要時刻!

如果要規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請先把這些條條框框都扔了,我們只問一件事:如何讓工作者做事更順利、更容易、更有效率、更進階、更厲害。如果用白話說,就是如何讓工作者升級,就像把軟體從1.0升級到2.0一樣。

我建議每一個人可以更直白的問問題、找答案。比方說,我設計了一個給學習者專用的表格,稱之為學習需求調查表,只要按照表格填寫,就會得到一連串的行動方案。至於這方案是要靠什麼方式學會,那就要依據不同程度、方式、速度、效果、費用、時間等手頭資源多寡去判斷。

但是,先別急著填答。這表格看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你必須先做完以下三件事,再填寫這張表才是正確作法:

第一件事、盤點自己的工作

簡單的說,把自己的工作內容以條列方式呈現,而這條列並非是一般瑣事,而是工作的大項目,就像我們在徵人廣告上看到的。

比方說:
與B2B客戶洽談業務
接待一般B2C門市客戶
操作堆高機並進行倉儲工作
替企業接聽電話並轉接至指定人員

請注意,這裡描述看似三言兩語卻包含對象、工作、種類。

這些應該是大項目,主要有代表性的,至於操作細節、過於繁瑣的部分就不必了。大多數人應該只會有三到五條,雖然不多(別貪心,這不是要比多),但這些已經足以表達你的工作內容。

第二件事、認識公司的核心價值與長遠發展

公司到底靠什麼為生的?公司什麼項目優於其他競爭者?公司有沒有什麼關鍵技術、能力、作法或是硬體設備、軟體流程等等。請注意,人家也有的、一般性的就不必寫了,只寫較具特色、突出的亮點,這些大概也只有三到五條。

比方說:
具有製造上的專業與專利
整個區域業務量第二名,年年成長
獨一無二的咖啡豆配方,客人讚不絕口

如果你認為特色少,或是完全沒有亮點也沒關係,在成本控制上、售價上、內容上、運作上、資源利用上,總會有一個地方比較好(從你的消費者來想),就算沒有,公司至少還有你啊!

第三件事、認識社會趨勢的發展

未來是怎麼發展的?機器人?網路?手機化?服務?美學經濟?從你所在的領域看一下世界,預估一下未來需要什麼,什麼樣的知識、能力最有價值,什麼樣的人才最具有競爭力呢?

三件事做完了,我們回過頭來填這張表吧?

這張表共有三部分:

第A單元最簡單,「現況(工作、任務、需求)」就是整理剛剛的第一件事、第二件、第三件事,歸納好填在這裡。

第B單元是職能缺口。職能是一個專有名詞,簡單的說,就是可以用在工作、職務上的個人能力,包括知識、技術、態度等等。想想看,每一個現況對應什麼樣的能力呢?這裡每個能力請別超過三樣。

第C單元是行動方案:簡單的說,就是取得職能的方式。比方閱讀、上課、進修、鍛鍊、練習、冥想(如果有用的話)等等。


結語

沒有什麼是簡單的,如果你不願意去做;也沒有什麼是困難的,只要你開始動手。這篇文章希望點醒兩件事:

一、學習要有計畫,學習要先認識自己的現況、需求、市場、未來發展,學習要先做自己的功課,不是光憑藉 "感覺" 而決定所有事情。

二、規劃課程和學習者的需求關係密切,從不同角度出發,會看到不一樣的學習需求。如果在規劃之前,多做內部調查、訪談,調查的方式也打破那些很制式的研究方法,一腳跳進第一線戰場來觀察,那麼你就能取得真正的需求情報。

最後,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後,對於探索自己的學習需求,或是替其他人規劃適合的課程,能有顯著的幫助或啟發。以上。

站在老師的立場,如果這篇文章能對你幫上忙,那就是我最大的喜悅。

09 12月, 2016

每周一書:腦力密集行業必看的《Peopleware:腦力密集產業的人才管理之道》

你有沒有進入過神馳狀態?推薦一本好書:《Peopleware:腦力密集產業的人才管理之道》。作者是Timothy Lister以及Tom DeMarco。這本書有趣在於腦力密集行業,不只是要學習管理動腦人,營造好的環境也很重要。摘錄看完後我的兩個心得:

心得一、隔絕那些噪音

本書提到,正常辦公室中,開發人員時間的分配如下,一個人單獨工作的時候;占了30%。與另一人工作,占了50%。如果是與另兩人或更多人工作,占了20%。
這統計有一個重大意義,辦公室每個人需要30%是安靜、獨立的時間。這意味著三點:

1. 辦公室安靜嗎?個人辦公環境必須是安靜的,否則會影響其他人。
2. 每個人有70%的時間成為噪音製造者(50%+20%),因此有沒有會議室把這些處於吵鬧狀況的工作者移開,很重要!
3. 在家工作者,噪音很可怕,必須杜絕。別妄想邊開電視、邊帶小孩、一邊工作,那不會有效率的。但音樂可以,為什麼?因為音樂不是噪音。

心得二、進入神馳狀態效率奇高

當人一心一意埋首工作時,會進入一種理想狀態,工作效率奇高無比,心理學家稱之為神馳(flow)。

神馳是一種有如冥想、深深沉醉其中的狀態,人在這種狀態下會產生一股陶醉感,而且時間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我埋首工作,一抬頭,已過了三個小時。"不會有累的感覺,工作似乎是順其自然地往前進展。想必你一定經常處於這種狀態,我們在此就不多贅言。

神馳一旦發生,就會出現三個小問題(也許是大問題):

1. 如何複製這種狀態?

因為我們不是異能人,所以神馳狀態並不像開關一樣說打開就能進入。但是這狀況是有跡可循的,首先進入前需要緩慢地沉澱,你必須先投入十五分鐘或更久的專心,我稱之為"心靈起飛升空"!

為了這十五分鐘,你必須在事前把所有事情給準備好。比方說,要喝的咖啡(如果預計會渴)、禦寒的大衣(如果預計會冷)、要備好的資料(如果預計需要)、要積累的靈感(如果你想快點啟動這感覺)等等等等,很多事情必須先做好。

在這段 "心靈起飛升空" 的期間,你會對噪音和干擾會特別敏感。干擾多的環境會讓人很難或無法進入神馳狀態(好似你被擊落)。所以你會發現,很多 "大人物" 需要閉關,原因是他們非常知道好的創意需要時間、空間和安靜的環境搭配。請你好好記下這一點,別怪罪謬思女神(希臘神話中,給你靈感的女神)不來找你,實在是你沒有準備好你的聖殿。

嚴肅地提醒你一下:就算已進入神馳狀態,仍然會被針對你而來的干擾而歸零。然而每次中斷,就必須從頭再來一次 "心靈起飛升空" 旅程,而且在這時候,你並沒有真正在工作(請畫線、重點)。所以有人抱怨沒有任何靈感,很可能是一直在起飛-被擊落、起飛-被擊落、起飛-被擊落、起飛-被擊落的悲慘狀況.....(哈哈)

2. 如何你不斷被擊落?

如果員工的神馳不斷被擊落,會有很可怕的狀況發生。比方說小王是腦力密集工作者,他辦公室是這樣的:

小王,你這圖紙是不是有問題?(神馳飛機處於擊傷狀態)
小王,我們辦公室的鉛筆放在哪裡?(好煩,可以叫別人去拿嗎?)
小王,找你的電話,快來接!(真不想接)
小王,吃飯了!一起去吧?(真不想去)
小王,老闆要你現在就過去!(飛機完全被擊落)
小王,你老婆的電話,要你關掉靜音,馬上拿起電話!(簡直擊落後再用腳踩三下)

記得嗎?神馳狀態會因為干擾而歸零而重新需要起飛時間。這樣一天來個幾次,你不但喪失了原有的工作時間,伴隨而來的挫敗感也很要命,你有時候會想死,有時候會想殺人(就是要有人死就對了)。當你一次次試圖重返回神馳狀態,不斷消耗能量,自己處於半夢半醒的起飛與跌宕,任誰也不會有好心情。

對於腦力密集者來說,沒有產出、效率低落,這不是逼你離開嗎?身為管理者,(或許你不靠神馳吃飯啊),不能體會其他人無法進入神馳狀態的挫敗感,你是不知道其他人的痛苦地。所謂管理者,管理也,你的工作就是干擾別人啊!不過你該用另一種角度看事情,當一群為你工作的人需要不斷進入神馳狀態,那麼任何妨礙都是減慢產能、拉低效率,這樣也是在增加工作成本呀!

3. 如何保持神馳狀態?

練習專注,用我這篇的話叫做 "練習快速起飛"。是的,我經常有人來炒我煩我打斷我,我已經練就可以在一分鐘內起飛的本領。你要練習聚精會神!快速收斂心神!(你會說是廢話,沒講到重點。是的,這需要心領神會,請先自己摸索一下吧。)

所以,世間沒有不練習的天才,請相信這一點。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