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許多新文章,會散布在 Facebook 與公司網站。如果你想找最新課程,可以到普拉爵課程中心 這裡找找看。
聽過演講的夥伴,歡迎你來普拉爵的文創基地按讚,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
如果你想聯絡我,可以留下資訊,或是到 Facebook 來互相切磋。

31 8月, 2006

你在「找」什麼?

2006.7.11 原載於Download雜誌

最近掉了皮夾之後,發現「自己」與那些紙片和塑膠卡相比,在實體世界中實在很「沒價值」。別以為你可以大搖大擺走在街上,是因為「你」的存在,其實你要承認,那是因為你的「身份」存在。不信的話,大家可以試試不帶任何證件,看哪家銀行會願意相信你的存在。

找皮夾的過程固然很沮喪,還發現人性本善的可能與經濟景氣成正比。或許不習慣使用實體世界的資訊(是不是我太久沒跟它打交道了?),當每天打電話給「失物處」,換得都是「我找找看,嗯,沒有喔。你要再等一等,如果有消息我會通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難怪大家寧願上網用關鍵字(key words)找資料,也不願意多走幾步路到圖書館,恐怕大家已經迷上「約有1,110,000項符合○○○○的查詢結果,以下是第 1-10項。 共費0.40 秒。」的快感了吧!

尋找的結果=目前某種文化

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每天把大家的關鍵字做統計,你猜會發生什麼事情?重複性會有多高?在當下重複最高的字(句),會不會代表些什麼意義呢?

關鍵字很可能就是「需求」。不管輸入的是什麼,對有點技巧的網路公民來說,關鍵字不就是「目標」嗎?當網路有高達某一比例的網友,輸入同樣需求的時候,顯然那就是某種流行的時刻。根據「Yahoo!奇摩搜尋排行榜」的數據,在今年7月3日到9日這段時間中,搜尋排行分別是:

1 墨香
2 楓之谷
3 史萊姆
4 爆爆王
5 遊戲區
6 史萊姆好玩遊戲區
7 台灣論壇
8 勁舞團
9 巴哈姆特
10 搞鬼

很顯然的,「墨香」和「楓之谷」大受好評!一方面表示這個網站很年輕外(我猜很多不玩online game的人都不知道這兩個句子的意義是什麼),另一方面不就顯示了這一陣子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嗎?如果把網路當成一種人類活動場域,那麼上面的主流文化、次文化、第三世界等等,都可以透過搜尋引擎的結果偷偷呈現出一個全覽圖(big map)。

看看英語世界的人想搜什麼吧!這是摘自YahooBuzz(http://buzz.yahoo.com/overall/)的調查(Saturday, July 15, 2006)。根據該站上的說明,括號其中的數字代表Days on Chart,是當天出現在前五十大排行榜Top 50的次數。

1 Jessica Simpson (32)
2 Beyonce Knowles (46)
3 Cartoon Network (2)
4 Shakira (84)
5 Zinedine Zidane (7)
6 Wikipedia (15)
7 Britney Spears (58)
8 Israel (2)
9 WWE (84)
10 Paris Hilton (84)


如果你想知道為何Beyonce Knowles、Shakira、Britney Spears、WWE能夠經常性衝入前五十大排行,又不知道她與它是誰,請立即啟動你的搜尋引擎並前往該網站充電一下。注意,你已經與世界主流脫節了!

發生網路爆點原因成迷

如果Andrei Broder在IBM Research所發表的〈A taxonomy of web search〉這篇文章數據確實,那麼人類可能真的已經在網路產生了許多文化。他在研究中發現,12%的網友進行搜尋時的關鍵字與「性」有關(with sexual content),22.55%要找可以下載的東西,例如音樂或程式(I want to download a file),8.16%想上網買東西(I am shopping for something to buy on the Internet)。最有趣的是,有24.53%想找自己知道的網站(I want to get to a specific website that I already have in mind),這恐怕跟網址太難被記住,依賴搜尋又很方便有關。

除了行為的文化,集體創造出的議題也是文化的一部份,儘管這些議題的原爆點(original point)是不是存在,它們又是如何產生等問題還有待更多研究。不過已經有很多工具可以窺見這些文化走勢,我們不妨稱之為「網路文化走勢圖(trends of internet culture)」。
打開Google trends以Wikipedia為題開始搜尋,會出現「Trend history」,A-F所產生的幾個高峰,就是Google裡此關鍵字搜尋量突然大增的時候,英文標記是可能發生這樣高峰的原因(例如是新聞事件)。

說明顯示,E的高峰「可能」是因為FOX News在五月發表了Encyclopedia Britannica: Wikipedia Comparison Just Wrong;而F則是Columbia Daily Tribune發表Chinese version of Wikipedia is launched這則新聞。不過作者對此說法保留相當懷疑的態度,實體世界影響網路的動能有多大,恐怕沒有想像的高。從台灣的新聞來看,媒體速度似乎沒有比網路世界要快,尤其是發生在網路上的新聞,更是比媒體快上好幾倍。

或許網路文化真實的狀況,應該是像在Google trends裡輸入「墨香」這樣,留一片空白的原因讓大家去慢慢思考吧!

不衰的主流文化

Google的數據顯示,但是不管那一天,都有約50%的人輸入與其他人獨一無二的關鍵字(於其他人輸入的都不重複)。這個數量相當於一億次搜尋,這些關鍵字幾乎包括不同的種族、語言與領域,其中不乏即將爆紅的點子與想法,或是網友拼錯的「怪字」。另外的50%則不斷出現重複的關鍵字,有些人是輸入的關鍵字中有一個或兩個與別人相同,有些則是完全100%一樣(例如:「寶物 天堂 寶石」之類的)。

儘管網路會因某些觸發機制(trigger)而發生爆炸性流行(就像禽流感那樣),加上網路又是把大家以無形鎖鍊連結在一起,在剎那間讓多數人關鍵字都變得一樣的機率很大。根據Google的統計,每天搜尋關鍵字Top 10的人數總和(網路主流文化),是Top 11到110(第10名之後的一百名)總和的一千倍。

這數據透過大多數人的搜尋關鍵字,顯露網路存在某種內隱的主流文化(或價值),不過這個文化的成因還是一個迷團。換一個角度看這份統計,輸入Top 10關鍵字的人雖然集中,但還是不夠多到驚人的地步,經過換算:每天搜尋關鍵字Top 10的人數總和約佔每天搜尋總量的3%(如果想看有趣的搜尋關鍵字分佈圖,各位可以參考http://bnoopy.typepad.com/bnoopy/2005/03/the_long_tail_o.html)。

也就是說,網路上每天有3%的人關心同樣的議題?真是一個天大的巧合,不是嗎?

http://tw.buzz.yahoo.com/
http://portal.acm.org/citation.cfm?id=792552&dl=portal,ACM&coll=GUIDE&CFID=15151515&CFTOKEN=6184618
http://www.google.com/trend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