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許多新文章,會散布在 Facebook 與公司網站。如果你想找最新課程,可以到普拉爵課程中心 這裡找找看。
聽過演講的夥伴,歡迎你來普拉爵的文創基地按讚,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
如果你想聯絡我,可以留下資訊,或是到 Facebook 來互相切磋。

23 8月, 2012

印刷術的第二波演化


編按:找到2004年自己寫的文章,真有趣。雖然很多資料舊了,但還是Po上來給大家參考一下。但諸君請留意,這是2004年的文章。


西元前五百年左右,孔子師徒一行五個人來到魯國城南沂河岸邊,孔子問他們每個人的志願是什麼。仲由說要武備治國,冉有則表達應該要政治治國,公西華的見解則是非外交救國不可,但孔子似乎都不滿意。當問到曾皙時,曾皙爽快的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滿意的點頭說:「我的看法跟曾皙完全一樣。」論語 先進篇第十一

這段摘自論語》的文字紀錄,雖然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但其中所記載的故事卻一直沒有變過,包括地點、人物和對白。或許隨著譯者、時代的不同,在文詞解讀上稍微有些變化,不過那幅暮春時分十幾個青少年跳到沂河中戲水,在歸程迎風邊走邊歌唱的畫面,就像是瞬間把時光凍結般,再過兩千年,任何人描述這件事應該也不會相去太遠。

知識的起源

瞬間凍結住某種狀態,並且延續性的將這份狀態傳給另外一個人,這就是最簡單的知識起源,人類就是靠著這種能力,不斷衍生出各種發明與應用。簡單的說,知識是一種被保存的內容,它的價值在於可以被複製、傳遞、累積,如果你想要延續某種知識,這三種條件都必須吻合。不過光是這樣還不夠,為了要確保知識的正確性,如何不失真的複製、傳遞、累積知識,就成為這幾千年來人來所追尋的目標。

從考古學來看,古代人靠結繩記事,將大小事物都保存在「繩結」之中。做為一種紀錄的形式,這樣的保存非常不可靠,尤其是所使用的載體(device)--繩結--太過脆弱,紀錄的內容形式也過於粗糙。古埃及人將文字刻繪在石頭、莎草紙以及木頭上,相對來說就可靠許多,不過這種記錄方式,要耗費相當多的資源。光是雕刻文字在石頭上,可能就要花上好幾週的時間,這還不包括可能刻錯、寫錯的風險,這也難怪古埃及人學書寫前,必須先進入專門學校學習怎麼寫字與雕刻,想要進入廟堂成為傳遞內容(content)的師傅可不容易。

早期中國人對保存知識有獨到的方式,將文字記錄保留在堅硬的動物骨骼、金屬器物上,成為今天所見到的甲骨文、鐘鼎文字。這兩種文字有很大的差異,在動物骨骼上的甲骨文,都是靠銳利的金屬物品刻鑿而成,這雖然是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文字,不過基於演化的法則,顯然有一個比甲古文更古老的文字型態,只是所使用的記錄方式過度「失真」,以致於今日無法保留遺跡(或還沒有被找到)。鐘鼎文的「鐘」是古樂器上的稱呼,「鼎」則是古代的禮儀器具,在殷周時期,這些金屬製品上面都有一些書寫的小字,紀錄有關於祭祀、典禮、封誥、戰爭、契約等等事情。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被保存下來的「內容」,在被刻畫、書寫的剎那間就被決定封存了狀態,所以這些內容所記載的故事,在幾千年後考古學家眼中,簡直就是還原最初歷史的最佳證物!

知識真的會失真?世界上恐怕沒有比基督徒更要擔心這個問題了,若是像聖經這樣的重要典籍,古代原文跟現代聖經有任何字句上的差異,那恐怕都要掀起一場激烈的宗教革命。據考據,新約誕生的時代還沒有紙張,所以最可能的記錄工具便是莎草紙,這種由植物纖維做成的書寫材料在中東地區非常流行。最早的聖經如果是寫在羊皮也是有可能的:用牛、山羊或羚羊的皮,先去掉毛的部份,然後透過清洗、軟化、磨平等手續,就成為最簡單的書寫材料。由此不難推斷今日聖經原本可能早就不復存在,自然風化的力量很輕易就可以把這「第一版」給腐蝕掉,成為某個洞窟地窖或教堂聖殿內的碎屑。

接著便是翻譯失真的問題。最早的聖經,可能是透過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某種閃族語所寫下來,裡面還加雜不少希臘方言在其中,在歲月不斷演進的過程中會被不斷翻譯與轉述,辭意或許不能百分之百傳遞,不過終究還是被保留下來。從第一版到第二版本的變化,可能就在編、修、刪、改中度過,然後遇到學者、大師再給它天外飛來一筆,生花妙筆潤飾一番,失真的程度只有愈來愈多,至於原文長什麼模樣,似乎也不太要緊了。

複製知識

當走在書店的書堆中,實在難以感受到書有什麼重要,尤其是當書的價格如此低廉,就會忍不住因為只要花個兩、三百元的代價,便可取得一項(或以上)的知識而感到非常興奮。這種興奮在古代是無法體會的,不論是古中國雕版印刷時代,或是中世紀的歐洲世界抄本時代,製作一本書可是件浩大且曠日費時的工作。在由人力手抄的時代,一本聖經的價格是三十英磅,這個價格要花當時一般勞動工人連續十五年不吃不喝的薪水才賣得起,而且密密麻麻的字數,夜間很難工作,導致一星期最高僅能完成兩頁。每本一千兩百七十五頁的聖經,靠兩位抄寫員的努力,要整整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果包括休息時間,花上八年到十年都有可能)。

中國書籍的誕生比西方要開始得更早,不過真正形成流通市場,應該是始於西元前190年左右。春秋戰國時代,書籍主要是貴族的專利,民間很少流傳,直到孔子開始講學,普通人才逐漸開始有學習知識的機會。此時的書籍,還停留在「冊」的階段,即以削薄的竹片以麻繩編成的書籍,使用者必須用刀片刻在竹片上,少數使用墨水書寫。這時候的書籍,主要在收藏與私人用途上,沒有公開的流通機會,知識還是被保留在少數人手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實施愚民政策特別下達《挾書律》,嚴格禁止書籍的散佈,這時候的中國學術發展幾乎是處於靜止狀態。

漢惠帝在西元前191年廢除《挾書律》後,市場自動開始流通,書店自然應運而生,書店在當時稱作「書肆」,後來也稱作書籍鋪、經籍鋪、書鋪、書林、書堂、書棚或是書坊。從漢武帝時代設立五經博士開始,到東漢時代初年太學生人數已經高達萬人,教育的普及導致書籍流通更為熱絡,附近市場也開始出現書籍的販售。最早進行大規模圖書交易的市場,發生在太學附近的「槐市」,時間則是西元前120年左右。槐市的形成是源自太學諸生在槐樹林下聚會,交易各人帶來的本郡物產,像是書籍、記事、笙磬樂器等等各種雜貨用品。它位在城牆邊緣,透過數排槐樹加以區隔的虛擬區域,所以被稱之為槐市。

根據專家的調查,槐市上販售的書籍來源大約有三種。第一種是「賣二手書」,將個人家中重複、多餘的書,拿到市集上販售。第二種是賣「自製書」,靠著家中的收藏(再不然就是靠自己的才華創作,或是憑著自己的記憶)自行手抄複製並銷售。最後一種是「代銷商」或是「中盤商」,從不同管道取得各種書籍,然後統一在市面上銷售。這個簡單的市集,就是中國最古老的圖書交易市場。

知識往下發展進入民間,速度愈來愈快,昔日貴族把持的書籍,漸漸成為普通且大眾化的商品。《後漢書 王允傳》中有一段描寫王充早年的生活,「家貧無書,常遊洛陽書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這裡的書肆,也就是今日我們所說的「書店」。可見當時不但讀書人逛書店的行為非常普遍,而且書店還能讓你翻閱內容,可以偷偷在書店把書看完,不買下來也沒關係,。

與西方不同的地方在於,中國在印刷術發明前的抄書工作,並不限於宗教類書籍,而是將重點放在所謂的經史子集聖人典籍上面。而且抄書的工作,在漢代圖書市場成形時就被職業化,抄寫的工作並不限於讀書人,在背景上也沒有什麼嚴格規定,這種抄書工人當時被稱之為「傭書人」。東漢時代著名的外交官班超就曾當過「傭書人」,依據《後漢書 班超傳》的記載,「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官傭是官府請來的抄書人,與書肆自行聘僱的傭書人有所區別。其它像是《三國志·吳書·張嚴程闞薛傳第八》裡的家貧靠抄書為生的闞澤、《魏書·劉芳傳》中為人抄書掙錢的劉芳,顯示當時這種抄寫職業的大眾化,以及圖書市場已經出現某種程度的需求量。

裝載知識的工具出現遽變

《北堂書鈔》中有引用一段崔瑗《與葛元甫書》,裡面描述到「今遣奉書,錢千為贄。並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大意是說東漢崔瑗(請人或自己)用紙抄寫了十卷的《許子》,並附上一些錢,作為禮物贈給葛元甫,最後說自己並不富裕,所以用比簡牘(簡是以竹或木加工製成的條形薄片;牘是方形或長方形的木板)、帛更低等的紙來當作抄寫素材。姑且不論當時人主要是靠簡牘、帛還用是紙張當作書寫工具,這段文字描述的重要性在於,這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用紙抄書的最早例證,時間約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後的二十到四十年左右。

雖然紙未必完全是蔡倫所創,但是他肯定對造紙做大幅改進的人。在用紙之前,簡牘、帛確實是主要的書寫材料,不過較昂貴的帛,僅應用在某種特殊場合中,這可以從今日挖掘出來的漢代古墓中,發現以帛書做為陪葬品窺得端倪。簡牘的材料是條狀的竹片或是木片,一片往往僅能書寫一行,為了攜帶與保存方便,古人會把簡編聯在一起,最後向壽司般捲曲收藏,這樣一捆稱之為策或冊。以往刻板印象認為王公貴族應該使用帛當書寫材料,貧民窮人只用得起簡牘,這也是不對的,其實應該以功能區分,而不是以使用者區分。簡牘就像今天使用紙張般頻繁,連皇帝也都是使用簡牘,就算再好用,也很少人拿貴重的帛來當平常文書往來使用。根據《漢書 刑法志》中描述,秦始皇親自處理各種案件,每天所批閱的公文以一石(約八十公斤)為標準,沒有達這個標準就不停止辦公。這些公文都是用竹簡、木簡寫的,而不是採用昂貴的錦帛。

紙張的演化改變人類對書寫的想法,這可以從皇室詔書窺得一二。在東漢時期,皇室仍使用較為傳統的簡牘,當作封誥、傳旨的「標準文件格式」,不過到了西晉時代,紙張做成的詔書開始通行,自此之後書畫、公文、信件開始大量使用紙張,一種前所未有的書寫、閱讀體驗,很快就把簡牘、帛書丟在腦後。從結繩到獸骨,再從鐘鼎到簡帛,一路上紀錄內容的工具不斷翻新,好用耐用又實用的工具不斷改變人類的生活,終於來到了紙張的時代。

第一次印刷革命
中國對世界文明最有貢獻的四項發明是指: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其中造紙術、印刷術對知識傳播尤其有貢獻,從歷史上看「發明紙」這件事,重心常常被放在紙的輕便與成本低廉上: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後漢書》卷七十八《蔡倫傳》

有了這樣的書寫工具,人類還無法滿足。從魏晉到隋唐這一段時期,佛教在中國發展迅速,佛經成了圖書市場的主流。規模較大城市和寺廟周圍的書店裡,佛經、農民曆和易經這方面的書成為當時暢銷書排行榜之冠,當時參予抄寫工作的人已經有相當組織,並且有些「出版社」開始改良書的本身,「經折裝」便是從此時開時流行。由於手抄書耗費人工甚鉅,獲得這些書的代價非常高,佛經在市場上銷路奇佳,每卷經書就要價「一匹縑」(五十匹縑可以賣得一匹馬),一年中地段好的書店收入可以達一百匹縑以上。

唐朝雕板印刷術發明,圖籍印刷業加速書籍流通,幾乎中等規模以上的城市都有書店,全國性的圖書交易市集,也出現在唐代的蘇州、揚州、長安以及成都。暢銷書被盜版是常有的事情,可是當時並不以複製為非法行為,甚至於有些詩人、作家還以被廣為流傳為榮。到了宋代,抄紙技術已經非常進步,製作印刷雕版的刻工也非常精密,在全國各地都有圖書市集,不少書中還夾雜圖解說明,多數是在每章回的開始處,讓讀者在閱讀前對內容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不過雕版印刷在應用上畢竟有些侷限,包括雕版的保存、再利用的可能性等等,能夠拆解的活字將解決這個問題。不難想像約翰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在西元一四四○年發明活字印刷術(也有人認為那僅是一種改進)後帶給人類的震撼。從那一天開始,知識終於能夠被大量生產,而且成本比以前都要低。在古騰堡印刷機發明之前,西方的圖書還是以手抄本為主,全歐洲的手抄本約在一萬冊左右,當古騰堡家鄉美因滋(Maguntia)啟動印刷革命後,從西元一四五○年至一五○○年短短的五十年間,全歐洲的圖書總量增加到將近一千萬冊。

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約出版八○至九○萬種新書之間,其中中國每年出版約十五萬種新書,美國約十二萬種新書,英國約九萬五千萬種新書,德國約八萬種新書,日本約六萬種新書,台灣約三萬五千種新書,法國約三萬種新書,意大利出版狀況跟和西班牙接近,約兩萬七千種新書。今天全球每年圖書出版產值將近美金一千億(西元二○○二年美金已經達到九百三十億),每年消耗印刷重達兩千五百萬噸以上(一九五○年代每年不過消耗七百萬噸)。現在全球十二小時內生產的文字量,比工業革命前人類數千年累績的字數總和還要多;兩個月的報紙的字數總和,相當於古代「讀萬卷書」那萬卷書的量,現代眼光看起來萬卷這個單位可是一點也不稀奇。

第二次印刷革命

各種由「知識」所組成的書,可能是由竹片、木板、金屬、獸骨、紙張等任何東西當做材料;不過材料本身並沒有意義,材料所裝載的內容才具意義。同樣的道理,如果更廣義描述「印刷術(Printing)」的發明,或許也能說成是「大量散佈知識的一種發明」會更妥當。如果這個說法是對的,那我們正面臨人類史上第二次印刷革命,那就是「網路印刷術(Internet Printing)」。

在知識價值不變的狀態下,最有效率又不失真的作法,便是將內容以數位化方式呈現,網路的特性剛好就符合大量複製、無障礙傳遞、不斷累積的三種特性,這項前所未有的技術,直接終結了知識傳播的障礙。台灣地區電子報發行量預估每天發送超過三千萬份(電子報不將垃圾郵件計算在內),約分布在五百個以上的公、私「電子報系」中,全球電子報每天更是超過一億份:如果台灣一家大型報社想要有這樣亮眼的成績,要累積一年以上才有如此發行量。全球至少有三十萬種電子出版品、一百種左右的電子雜誌(這方面跟實體書相比倒是屈居劣勢),不過電子出版品可即買即看、沒有庫存、不必倉庫、不會因為接觸空氣泛黃、可以立即檢索、沒有體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非常環保。

這一波革命不但改變知識的裝載工具,將人類使用兩千年的紙張揚棄,更徹底改變內容形式,首度將多媒體帶進「出版品」中。未來可以預期的歲月中,紙張與印刷機的組合終究會變成電腦與網路。那一天不會突然來到,而是隨著新發明慢慢演化:螢幕解析度更高、網路速度提升、可攜式電腦輕薄化、數位內容更精采……說不定,哈利波特第十集誕生的時候,已經是「for Digital Reader Only(僅適用數位閱讀器版本)」的時代!

End of file

07 6月, 2012

薄荷、養植物與十二年國教


第一次到第十次種薄荷,每天澆水、經常施肥、翻土....沒一次活成功。
經過解剖,發現根都爛了,水盆也出現積水(淹死的?)。

第十一次,插上去就沒管她們,水也偶爾澆一下。
不一樣的還有一點,把花盆墊高十五公分到可以曬到陽光的地方。

然後,薄荷竟然長得比什麼都好.....

"養植物" 三個字冒上心頭,
沒錯,植物也要飼養,而且是有許多 "眉角" 的。
更有趣的一點,這跟教育有點像。

教育者只要佈置對了環境、搭好了舞台,
其實就沒你的事了。
想太多、管太多、干預太多,但實際上你又不懂怎麼種植、怎麼培養,
長出來的東西,都很怪。
說不定,要靠解剖才能知道哪裡搞錯了......

十二年國教,一共有 29 個方案,提案與配套涵蓋早教、國小國中、高中職、社區大學等等。裡面有很棒的口號,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一)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 15 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
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二)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
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三)適性揚才:透過適性輔導,引導學生瞭解自我的性向與興趣,以及社
會職場和就業結構的基本型態。
(四)多元進路: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性向及興趣,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
進路,以便繼續升學或順利就業。
(五)優質銜接: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
學及五育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
鄉教育資源,使全國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
進入職場就業,並能終身學習。

全文參考,還可下載文件:
http://12basic.edu.tw/draft/index.html

但是,重點是什麼?名廚政治家伊尹對商湯王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大方向有了,細節更重要。
口號有了,怎麼實踐呢?
靠一個無堅不摧的小組?
靠一個有經驗的團隊?
靠一個515位校長的誓言,誓死要把教育這件事做好?
靠總統、教育部長每天發表教育政策,跟大家說明?
靠電視、媒體舉辦座談,讓家長、大家安心?
靠校園推廣,讓老師都知道教改的好?
靠實績,培育出一批優秀的學生?
還是,它就是口號?

現在民眾普遍存有這樣的印象:
國教執行力不明、
學區免試公平性、
教改是一種惡法、
人民對施政信心不足。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

我接二連三收到補習班的宣傳單,
12年國教衝刺班!暑徦開始加強升學實力!
12年國教不能等,英語聽力XXXX方案
在書店看到,12年國教從小五開始拼!
如何增加英語聽力 (貼紙:2012年版/12年國教適用)
網路文章到處都是,搬家的、租屋的黃金學區多少錢的等等等...
然後,隨處可以見到教改是混蛋、是敗類..... 的言論。

難道政策宣導不是教育部該做的事嗎?
怎麼補習班、雜誌社、政論節目都比你教育部官員、校長、老師都清楚?
請問教改的重要與後遺症,各位真的懂嗎?

說不定,規畫確實已經很完善,我這些都是自言自語。
或許這樣把公立高中都打成扁平的作法是對的,
君不見國外都是私校才是名校?私校才搞特色?
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賓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這些常春藤名校都是私校。

當唸公立靠的只是離家近(學區)、免試(機會均等)這樣的標準,
那麼下一個時代,是不是該歡迎私立名校的誕生?

走筆至此,
我仍在反思,身為一個公民,
除了在這邊寫東西發洩一下,我們還可以為國家教育做些什麼呢?

23 5月, 2012

你認識、關心、愛台灣嗎?請作答!

啊,又一個宣稱愛台灣的。
我常幻想,如果要我來出大考考題、公務人員考題,我會出什麼呢?
來來,試驗一下吧。有膽的人,請來作答。
看你多愛台灣!

滑鼠反白看答案,但先不看答案來挑戰吧!
每題 10 分。

簡答題:
1. 你知道台灣超過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有多少座?
260 座左右,其中我們之道的百岳,有 99 座超過 3000 公尺。 

2. 你知道明末在台灣由原住民建立的獨立國家,叫什麼王國?
大肚王國。1540年左右,由巴布拉族,巴則海族與部分洪雅族等台灣原住民建立。 

3. 台灣現在有幾個縣市?直轄市又有幾個?
臺灣省劃分為12個縣、3個市。5個直轄市(包括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 
4. 台灣第一座書院在哪裡?要挑戰難的,就回答其名稱。
西定坊書院,在台南。

5. 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是?
東海大學,該不會你還念這都不知道.... 

6. 台灣第一座機場在哪裡?是什麼機場?
屏東飛行場。1920年啟用的。 

7. 台灣第一位獲得奧運獎牌的女運動員是誰?
紀政,唉,那時候我都哭了。 

8. 共匪常說國軍撤退、逃難,國軍是什麼的縮寫?
國民革命軍。附帶一提,解放軍全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9. 你知道台灣有多少外來人口嗎?哪一國人最多?
外來人口有 46 萬人(到民國100年底,99年是41.8萬,98年是40.3萬),附帶一提,台灣原住民總人口約有 56 萬人。
前三名: 印尼:127,918人 越南:91,096人 菲律賓:65,149人

10.捷運淡水線有地名唭哩岸,哪裡有岸?請問這地名到底是什麼意思?
現在不是岸,不表示以前不是岸,但岸不是岸,這是音譯。
唭哩岸是巴賽語「Ki-(la)zing-an」的譯音,是「在海灣之地」。
ki 為南島語族常見的地名前綴詞,表示為地名之意。
「lazing」或「lazingan」在巴賽語及噶瑪蘭語等語言裡為「海邊」或「海岸、海灣」等之意。

你答對多少?

100-80 很愛台灣
80-60 有點愛台灣
60 以下,你不是不愛,是不認真讀書!快去唸書啦!

08 5月, 2012

寫給大學生的第三封信:盡快提升自己溝通能力


作者:薛良凱

溝通至少有三層意義。第一層是交談、對話;第二層是讓對方了解、明白我要說什麼;第三個層次,是讓對方認同我的想法或是理念

我們先從第一個層次開始,溝通是跟人說話,是表達自己意見的最簡單方式。在這個層次,我建議大家遵循「說話第一定律」,那就是多讚美別人。什麼?就算不認同對方理念,我也要說好?就算人家真的犯錯了,我也不能講嗎?錯啦,這樣你就曲解了讚美的真諦。

我以前常覺得真理越辯越明,事情越吵越清晰,於是抓住別人弱點、得理不饒人,非要把對方鬥臭鬥爛不可。對方理虧而輸,面子當然掛不住,而我不放棄,繼續把人家打趴為止。對方面子失了,裡子我也不給人家保留,這樣人家當然會懷恨在心。於是,表面上你贏得了短期的戰勝榮譽,事實上也替你贏得了一個潛在敵人

讚美是比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筆下「反物質」還厲害的東西。如果要把語言像武器一樣排序,相信我,最致命的核武級武器就是讚美。攻擊別人,經常換來更猛烈的反擊;但是讚美,卻可以讓敵人消失於無形間,有什麼比這更厲害?關鍵是,你該讚美什麼?何時讚美?怎麼讚美?

要讚美人,開始就要「用心聽」。如果不認真聽、用心聽,你就聽不見對方最得意、最棒的跟最難忘的是什麼。聽的時候切記不帶成見,聽的過程中務必把優點記下來(請想辦法在聽的過程中至少找出一個優點)。發言時,首先稱讚對方的優點,並且把你認為為什麼好的理由說出來。自認不好的、不能接受的先記下來,這留在後面找機會表達。請記住,在批評別人之前,先反思自己有沒有能力辦到,如果沒辦法做得比人家更好,批評就免了。

真誠提出意見,當然很重要,這時候心態是希望對方更好,而不是用「啊哈!我挖到你的弱點啦!」。比方說你並不贊同對方的說法,你可以說「從你這點子延伸來想,我有個更好的點子」,或是「你這想法不錯,我覺得還可以這樣改,說不定也不錯」。另一種說法是,「你這方法還有一些缺點,但是這已經是我聽過最棒的解決方案了,如果這邊還可以更好……但我知道,我也做不到這點,你可以試試看……」。聰明的你會發現,以上的說法裡並沒有否定、排斥、拒絕的語氣,反而讓對方受到鼓舞、讚賞。這就是說話的藝術,重點是:指責未必要用負面、攻擊的用語;最好的武器就是讚美。

第二個層次,是讓對方了解、明白我要說什麼。如果有說話第二定律,那一定是「用同樣的語言與對方溝通」。這語言不是單指交談時用普通話、閩南語、客家話、英文還是法語,當然選聽者愛聽的也關鍵,重點是用詞層次要與對方相近。簡單的說,對農夫要用農夫的語言,對漁夫要用漁夫的語言,對老師、同學、父母都不太一樣,關鍵是你要跟對方盡量同水平。

這意味著交談時,你要調整自己大腦里的說話層次旋鈕,把自己的開關調整到適當位置。我自己在每次到大陸出差回台灣,語言模式就會被大陸化,講話不是帶有捲舌,就是用很多的大陸名詞。這是什麼不說,要講這是啥兒?搭計程車不講,要講打車;寫出方案不說,會講成出台。哈!這就是到了對岸,大腦自動轉換,回了台灣,一時之間開關故障的結果。

用對溝通頻道、溝通語言,確實會對交談很有幫助。事實上,我們無法很精確的把自己調成跟對方頻率一樣,尤其是第一次見面的陌生者。這時候,要好好掌握最初交談的那幾分鐘,在很短的時間,把對方的喜好、專長、說話方式都掌握清楚。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在交談前,先把對方基本資料google一下,就大概能知道用什麼「語言」交談。

比方說,一開始從學校、家鄉、工作、嗜好聊起不錯。「我查到您也是讀南一中的,所以您住台南?」「您住竹東啊,我也是新竹人喔。」「我小時就很想做跟您一樣的工作!」「剛剛看到你桌上的書,你也拍照嗎?你都用Cannon還是Nikon?」

不過提醒一點,如果你跟對方的任何東西都搭不上線,沒關係,稍微引個言,剩下就充分聽對方說。很多溝通的重點是在聽,不是在說。如果溝通都是自己在說,而沒有聽,那麼你是無法知道對方了解多少的。所以這個層次的關鍵除了要會講,還要會聽。請耐心得當個禮貌的、好奇的、和顏悅色的傾聽者。

第三個層次,是讓對方認同我方的想法或是理念。大家都知道,要幾句話改變別人想法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層次的難度,可說是難到了極點。但是,如果這個想法,是對方自己想到的,那又不一樣了。要用我的「想法」說服別人,但這個「想法」是對方自己想到的?我承認是像繞口令一樣有點複雜,但這個可以意會,卻無法言傳的過程,請容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阿強是一個剛學會吃檳榔的人,父母、朋友怎麼勸都不聽,他覺得這就跟嚼口香糖一樣,大家都多慮了。沒事的,他說我在山上抗冷禦寒全靠這玩意兒,不然難道我要去酗酒不成?阿寶是個很聰明的人,她知道用說教的對阿強起不了作用,於是帶著阿強去鄉下找她三伯玩。阿寶的三伯人很好,但是下顎有個可怕的黑洞,那位置別說是牙齒,連牙床都缺一塊。阿強一直想問卻說不出口。後來還是問了,三伯,你口腔怎麼黑的一塊,這樣吃飯不難過嗎?三伯說,沒法度啊,我以前高中就開始吃檳榔,一連吃了幾十年,不知不覺中牙齦開始萎縮、口腔發炎,後來痛得沒辦法吃飯。醫生說要手術切掉這一塊,不然連命都沒了。三伯明明是很開心的笑容,但卻露出看起來非常可怕的黑洞,看得阿強心頭發怵。那次回來,再也沒聽過阿強吃檳榔。

我們運氣當然未必這麼好,能隨手找到案例感化對方。因此,有兩個重點建議或許可以幫助你:無私、替別人著想。我聽過有人去買傢俱,結果傢俱店業務對她說,我沒辦法服務你,因為你要的這個現在缺貨、我沒有。我推薦你到另外一家,這家風格跟你要的接近,或許可以幫你買到理想的傢俱。不久後,對方又回來了,說就算等也要請他幫忙買。原因是,這業務是真心想要幫助她,而不像別家總是強迫推銷店裡的東西給她。

溝通,不是光講而不聽,溝通不是強迫別人同意我們。溝通,要溝(go)才會通。

05 5月, 2012

如何設計資優教育課程


作者:薛良凱
前言:這篇文章雖然是專門寫給學童早期教育,但是對於所有在學學生都很適用。部分設計,須要針對對象的程度有所變通。

資優教育的主張與特色

資優教育不只是單純利用課程將學生培育成為資優學生,考慮到學生能力負擔的前提,過量的課程,錯誤的方向,有可能引發完全相反的結果。資優教育最重要的是,讓有資優天賦的學生,能在適當引導下,充分發揮他的能力,才是正確的方式。而本文探討的天賦,是建構在多元智慧下的能力表現,這些項目未必是學校考試的學科,學校成績好的學生,未必有資優天賦;有資優天賦的學生,學校成績也未必好。
以創造力研究為例,若在一百個學生中,分別依據智力標準選拔前20個高智力者,再依創造力標準選拔前20個高創造力者,則會發現在20個高智力者當中,僅有6個人同時具有高創造力。托倫斯(Torrance)在1970年的研究結果發現,若我們僅單以智力測驗來選擇資賦優異學生,則很可能有70%具有高創造力的學生落選。所以高創造力者未必有高智力:高智力者未必有高創造力。
其次,相對比別人有優勢的,我們稱之為資優。一個平均採樣、未事先篩選的班上,每一個人自我比較時,會至少在多元智能中某一項目表現較好。群體比較上,每一個人應該多少會具備單一或多種能力優勢。比方說某人僅有空間智慧較高,或是音樂與人際智慧較高等等。有時就算全部都很平均,那也可能會是一種優勢,表示你什麼都會一點。
多元智慧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I)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哈沃德迦納 (Howard Gardner)於1983年所提出來的七種智慧,後來在1995年又加了第八項:
  • 語文智慧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邏輯數學智慧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空間智慧 (spatial intelligence)
  • 肢體運作智慧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音樂智慧 (musical intelligence)
  • 人際智慧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內省智慧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 自然觀察智慧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教學設計的前提

資優教育在每一個單獨科目上,不應該僅強調單一智慧的養成,因為我們知道,生活上任何事都靠多種能力協調進行。過度強調單一能力,會產生嚴重的特化(Specialization)效果,這對學生應付未來劇烈變化會遇上適應障礙。比方說過度培育數學能力,而不並重培養內省、人際等其它能力,未來學生容易發生團隊合作智障礙、與人相處困難等問題,甚至於發生社會適應問題。因此,設計上應當互相補充、搭配,盡量在一種學習歷程中,包納兩種以上的智慧能力學習。

其次,除了單純的教(師對生的經驗傳遞)之外,學習方式與型態也有不同層次的關注點。學習類型早先曾被很多專家、學者探討過,然而目前教育界使用最多的還是庫柏(Kolb)的學習類別模型。他將學習者分為四種:具體觀察型(Diverger)、抽象觀察型(Assimilator)、抽象實做型(Converger)、具體實做型(Accommodator)。

綜合來說,課程就像是軟體,學生是電腦,老師是程式設計師。那麼就跟現在一樣,每台電腦裡面的硬體和作業系統都不太一樣,每台電腦所需要的軟體也都不盡相同,所以程式設計師要多學一點,別以為作業系統只有一套,軟體更不可能一套就全部都能使用。這兩點都是教學設計上的特別該注意的事情。


資優教育的設計策略

一、優先培育品格
每一種學習都非一日而成,過程可能冗長、費時,需要許多耐心與觀察力。但無論如何,我們應當優先培育出一位有學習動機、具備好學精神、有禮貌、親師、敬友的學習者。不然學生還沒學到,老師到先被氣暈、累倒了。
  • 強迫學生尊敬顯然不是好的方式,但是如果能設計「觀察與感恩」這樣的課程,讓學生自省出品格的重要,將會事半功倍。
  • 觀察別人的付出,例如父母、警察、志工媽媽、義交等等。
  • 觀察付出背後的受惠者是誰,他們是如何從中獲得好處?獲得什麼好處?
  • 指導學生做感恩的回饋行動方案,例如寫卡片給父母、同學等等。
  • 在基本品格完備後,可以接著學習自我管理、與人相處、領導等進階能力,這些對資優培育非常重要。但是大家常誤解一點,誤以為領導等同領袖,其實領導並非全然是去領導別人,領導一件事、領導自己也是領導的一環。而且有人是天生的幕僚人物(aides and staff),而非領導人物,關於領導的人格分析,我們之後的PPED人格評測系統會提到。
二、避免聽、讀式學習設計
美國緬因州貝瑟市的國家訓練實驗室(National Training Labs in Bethel, Maine)所提出「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論,該理論以學生學習後對「授課內容」的保留比率做分析。如果單純是聽跟讀,那麼知識的保留率僅在20%左右,若是能夠看到示範、演練,則可以保留50%。
什麼樣的學習可以獲得高授課內容保留率呢?「Do the real thing.(真實參與)」最高,將有高達90%的保留率。所以在課堂上,應當盡可能的設計互動、演練,讓學生參與實驗、模擬。

三、培育思維技巧
資優學習下的學生不單純只有資訊的in,更要經常out。所以培育思維技巧,首先要鼓勵發言,接下來是言之有物。鼓勵發表自己的意見,是間接訓練學生思考的有效方式。
  • 訂定發言無罪、鼓勵發言的班級規定,並說明發言背後的訓練意義,是要培養大家「有問直說」、「有想法就講出來」的能力。
  • 設計訓練批判性思考技巧、解決問題技巧。
  • 透過開放問題、分組討論等教學策略,輪流讓學生表達意見。
  • 注重每次每位的思考過程,不應強調答案的對與錯(可參考哈佛開放課程中《正義》的影片)
四、培養創造力
創意的課程設計比較複雜,而且需要師資培育、課程策劃與學習觀察小組等等步驟。因此這裡不描述創意的課程設計(你可參考後續文章,裡面有針對創意課程的設計),但這裡僅就目標與設計重點說明。
  • 就算是超級大師,都很少能誕生原生創意、想法,創意是一種組合、來自既有事物與想法的大拼盤。
  • 在學校時,創意多在兩人以上的環境發生。個人創意,則是仰賴平時不斷累積,然後不定時、地突然發生。設計課程上要注意每次的創意都需要時間去醞釀,同時創意也需要管理,不能無邊無際沒有條件限制。
  • 創意重點在提升學生對創造力的動機,我們可用小組間競爭方式來達到。小組表示要多人一起進行,這樣也比較不會孤單、冷卻動機,競爭可以刺激創作動機。
  • 前期準備很重要,包括要先訓練學生發散式思考能力(如圖像思考),輔助能力(如溝通力、設計力、背景知識),再訓練學生的收斂思考能力、解決問題技巧的能力。
  • 設計問題避免產生單一答案,著重發展過程,學生的評論盡量不要給與對或錯這樣的武斷評論。容許犯錯(在創意課,這叫做練習、試探、實驗)機會,並且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是說出為什麼這樣想。
  • 多稱讚不一樣的解決方式,不排斥多元答案或奇想。但是必須讓學生理解現實與幻想是不一樣的,雖然這兩者的交會處是多麼的不明顯。

26 4月, 2012

給大學生的第二封信:學習尊重


作者:薛良凱
有兩個大學生,我們姑且稱之為ABA有幾句口頭禪: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某天,A遇上了同學PeterPeter問他,今天上午的普通化學,你覺得老師教的怎樣?於是A說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這樣啊,那你中午想吃什麼?A說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這周末呢,有沒有什麼活動?A的答案還是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
B個性比較特別,他曾吃過口不擇言的虧,於是在講話前會考慮個一秒鐘,思考一下別人為什麼要問,又如何回答才能得體合宜。B遇上了同學PeterPeter問他,今天上午的普通化學,你覺得老師教的怎樣?於是B說我覺得這堂課老師講太快了,所以一定要事先預習,不然上課一定會聽不懂。這樣啊,那你中午想吃什麼?B說我們去餐廳吃滷肉飯如何?這周末呢,有沒有什麼活動?B的答案是,我還沒有想到,你想邀我一起去玩嗎?好啊,我願意。
如果你是Peter,而地球上只剩AB兩位,你會選擇跟誰說話?你會選一個說話有內涵、有主張的人交談,還是選擇一個言不及義、總是無法正面回應你的人對話?
這當然是極端的假設,AB並非真有其人。我也沒有說A不好,或是B比較對,這你自己要因人事時去判斷。有的時候朋友相處,隨便一點也無妨。但是我們不能千篇一律,對每個人都用同樣輕率、甚至於不太尊重的態度,講話內容言不及義、不重視禮節、不尊重其他人、沒有主題條理、言行反覆……這樣的習慣在當學生時可能還好,但是出了校門,你馬上就要嚐苦頭了。
說話每次都言之無物,總是不經大腦思考就回答,久而久之它就變成習慣。等到變成習慣,再改就難了。同學覺得你不好,會不會糾正你呢?我看很難,被你傷害過感情的人,只要遠遠離開你就沒事了,何必淌這渾水、冒著被你數落的風險逆批龍鱗?大多數人才不幹這樣的事咧。
老師會糾正你嗎?我猜也不多。有兩種老師,一種老師是把重點放在學業,只要你考得好我就不管你。另一種老師是一直強調品格、待人處事的重要性,會不斷苦口婆心告訴你,甚至於指責你、恐嚇你、謾罵你、處罰你。有道是忠言逆耳,後者當然是大家不愛聽的,自然也就得不到你的喜愛。(不過,老師幹嘛需要跟在乎你的喜愛啊?當然是看不慣繼續罵、不斷飆囉。)多數老師在心理層次是第二種老師,只不過開口指責也需要信心與勇氣啊(還要考慮到學生的面子與裡子。天啊,唉!面子真那麼重要嗎?)。只要學生在這位老師教書的一生中頂嘴幾次,或是表現出根本不在乎的樣子,讓老師對品格教育這件事灰心、興味索然,恐怕這位老師未來對這事就慢慢不願多說、沉默寡言了。不要以為老師的神經就必須要很大條,老師的神經並不會比你堅韌多少,而每次無心的傷害,都極有可能造成老師的永久性傷害,甚至於變成某種精神形式上的殘疾啊。
某些無厘頭的作派,根本就是無禮;自以為挑戰權威的作法,只不過是讓自己成為蝸牛殼裡的獨居生物。更可怕的一點是,很多學生完全不知道,他正在做一件會傷害別人的事。為什麼這麼奇怪,自己難道不知道做某些事會傷人嗎?對此,我並不知道真正的原因,畢竟事實已經發生,問題已經成型。在此,我想要分享給你的是,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要怎麼樣做才能讓自己更好?
我常跟人分享,人生中最美好的,金錢都買不到。人生中最厲害的生活知識,大部分也不在課本裡面。夕陽餘暉、家人相聚、良辰美景、親情愛情這些都是我們一生中會遇上幾次的美妙體驗,這些不但買不到,而且幾乎都免費。然而人生中的最重要的生活知識,譬如禮貌、誠實、愛心、自信、勇氣也都不在課本裡面,這些是在自我反思或與人交往中體會得來。如果你覺得,生活的目的,只在於把課本背熟、考試考好、得到文憑,那就完成了你的偉大使命,那你就錯看了人生。人生是不斷精益求精的,人生是不斷向上提升的,古早以前學生都會在課本背到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這句話聽起來讓自己此生使命挺偉大的不是?
要怎麼做更好?首先我們要有一個體悟,就是我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先給各位一個絕對不會錯的基礎,這可以當作是地基,之後你可以從這基礎往上擴增。這個基礎就是「尊重」。尊重的意義是「設身處地的替別人著想」,也就是徹底了解對方可以做的、不能做的、想要做的、不想被人知道的、以及感覺是什麼。尊重也包含著禮貌在裡面,表示你的舉止應對,應該符合你自己應該有的形象與態度。簡單的說,如果你正跟同學相處,就用同學的角度看、想事情;如果跟父母在一起,就用父母的角度看、想事情;跟老師對話,就用老師的角度看、想事情。而自己扮演什麼角色,就請像個準備拿奧斯卡金像獎的稱職演員,把你的角色給演好。
我還是用實例說明吧。通常在課後,如果學生對我當天的講義很有興趣,學生可能會對我說:
A老師,你這檔案可不可以給我?
B檔案可以拷給我嗎?
C老師,請問方便跟您拷貝今天的檔案嗎?
D老師,我要拷檔案!
當然你在看這些對話的時候,沒有看到學生們的表情與語氣,雖然這些措詞不是很完美,但每位動作倒是很標準:兩隻手拿著一個小小的USB,在你面前溫柔的捧上。但事在此,我們把事弄得單純一點。先不要想他們有任何動作,假設這些人全是同一張臉孔,面無表情,而雙手背在身後。好啦,現在如果你是這位老師,我在強調一次「如果你是老師」,那麼你比較喜歡聽ABCD的哪一個對話呢?請不要告訴我無所謂、都可以,因為你是一位老師,你的執著是教育、是教書,你總是會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與勸人向上DNA在血液裡。現在請各訴我,你比較喜歡聽到學生說ABCD的哪一個呢?「如果你是老師」,那麼你會學孔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悉心指導糾正他們嗎?
前幾周,我參加全國高中圖書館活動,在過程中暨大附中的涂進萬老師花很多時間安排與邀約,再委託鳳新高中黃久晉老師、三重高中王思慧老師兩位,在兩天內開了好幾個小時的車,把我們從台中高鐵送到清境山上的會場。花了這麼多時間在我們身上,我們應當寫信感謝。不意外的,我很快就收到他們開心、體貼、熱情回覆,那股讓人心頭微熱的暖意,到現在都忘不掉。昨天,我與遠流的總編輯吳家恆先生一起參加讀書會,當天晚上,我們彼此在寫感謝信給對方。因為我們相信,邀請我們的人,一定很辛苦的舉辦了這場活動,活動之後,會因為我們的這封信得到溫暖、激勵。要幹這件事,在人人都有email、手機的今天,真的一點都不難。
有一次,我跟陳珮琪小姐去清華大學人社院訪問沈芯菱同學,訪問完後,我們都還沒出校門哩,就收到她傳來的一則簡訊。簡訊開頭是「○○您好」,結尾是「芯菱敬上」。突然,我對於大家多給予她正面評價的理由恍然大悟。做什麼事固然重要,但要讓人死心塌地的服氣,這人還必須是一個謙遜、好禮的人。
回到我們核心的問題,我們有沒有體悟?我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
孟子說,「君子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存心不同。君子心裡總是放個仁、禮在裡面。心中有仁的人能愛人,有禮的人能尊敬人。能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會愛你;能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你。(原文: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誰是君子?知識份子都該是君子,如果不是君子,你又何必接受高等教育,一路上受這麼多老師栽培。如果知識分子不是君子,那麼社會又何必浪費資源在你身上?所以我認為當我們成為知識份子後,頭一件事就該是學習尊重。尊重自己的身分,尊重別人的身分,尊重每一份工作,尊重與敬畏大自然,並且勇敢對不尊重別人的人表示不滿。這樣,你才能在尊重的堅實基礎上,外掛上自己的個性、添加自己的其它能力,成為一個大家都樂於和你相處的人。
肯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一定也會尊重你。處處尊重別人,對方常會給你更多的「禮遇」。相信我,經常表現出多禮與謙遜的人,你會獲致意想不到的收穫!

11 4月, 2012

給大學生的第一封信:要多問問題

作者:薛良凱

台灣年輕人給我的印象是這樣,在課堂上不太主動舉手發問,但下課後卻踴躍圍在我身邊提問;演講後的 QA 時間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在講完後趁我打包行囊時,會拿著筆記本、名片、非常靦腆外加興奮的來講台邊與我分享她們的故事。當我搭高鐵回到家時,信箱已經有許多當天聽講學生的信等著我,裡面充滿她們當天的收獲與想法。

剛開始我也慢慢習慣了這種模式,甚至於把這種現象當作常態,直到有一次,我在某個國小課堂上遇到一群學生,這才開始發現不對勁,因為國小學生超愛問問題的。國小生問問題是信手拈來全不費功夫,不知道他們是刻意還是無心,總之隨便就能超過我腦能力負荷。如果我真的很認真,把他們的每個問題經過我有限大腦迴路,再多思考到對方能聽懂的程度,把原本艱澀的解說化作平實、小朋友能了解的答案,這過程就要殺死為數不少的腦細胞。

如果你願意試試看,請回答這些小學生的問題:為什麼人會死?為什麼鳥會飛?為什麼汽油要漲價?為什麼我要念書?為什麼下課只有十分鐘?我什麼時候才會長大?我要怎樣可以當老師?對了,為什麼會有壞學生?

要回答這些,牽扯上生命學、生物學、動力工程、流體力學、經濟學、物價指數、複雜又不一定可靠的油價公式等等布拉布拉。我一題還沒「答盡」,第二題就上了身,第三題在那伸直手臂的拳頭下,小嘴巴就要憋不住。這些魚貫而出、不假思索的問題,一來是忍不住疑問,二來是對真相的渴望。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失去那股問問題的熱情?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被灌輸海量的知識,「讀書」變成學生一種負面動詞。讀書表示要犧牲假日、時間,然後花時間把答案背起來,在特定時間內不要忘記,並在該時效內將答案填在紙上。如果你沒忘記該記的答案,一來是證明你記憶好,二來是恭喜你將拿到高分了。一連串的轟炸下,在課堂上連吞都吞不下了,哪還有時間去嚼爛。老師不來找碴便罷,自己哪有這個閒情逸致去問其他問題?第一學期考完,第二學期大腦便如經歷大掃除般清空;第二學期考完,第三學期又清空。到了畢業,認清一項現實:好像學校知識,記下來的好少好少,更別說如何活用。

國小升國中免試,表示國小還不會有升學壓力。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就不一樣了,為了獲取高分,第一目標就是把考試科目給全部記起來,至少在考試前不要忘記。至於需要理解的、運算的,就靠練習解題增加實力,不然就全部背起來。

有人說,這樣雖然不好,但是公平啊?或許是公平的,但是對什麼公平呢?根據陶倫斯博士(Ellis Paul Torrance)的研究,高創造力者未必有高智力,而高智力者未必有高創造力。在 100 個小孩中,如果依智力標準選拔前 20 個高智力者,再用方式選擇前 20 個高創造力者,則在 20 個高智力者當中,只有 6 個人也同時具有高創造力。陶倫斯博士說:「若我們僅用智力測驗的結果,去選擇資賦優異的兒童,那麼很可能會有 70% 具有高創造力的兒童在其中落選。」

考試或許培育、篩選出高智力者,卻同時有可能遺忘了高創意者。而高度填鴨的升學制度,再把高智力者的腦子弄成水泥,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很多人不太相信事實如此,我在對大學新生的演講中,曾考過大家一些簡單的數學、地理、化學問題,像是 sin30 是多少?世界第二大河在哪裡?福州、金門、台北、香港,哪個城市最北邊?大家幾乎都是笑一笑說,早就忘光了。是啊,沒什麼了不起,要不是我還在教書,我也早忘光了。不過,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甚至於大學四年,這十年不算少的歲月,你到底記得過哪些刻骨銘心的知識?你到底被哪些課堂上的故事感動,至今還回味無窮呢?如果什麼都不剩,那又何必花這些時間去念書?真的是太可惜了!

做什麼,都要求有收穫

我自己是這樣想的,求學是為了學會一套工具,這套工具就是自己探索世界的「求生包」,供你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時使用。求學也是為了學會一套武器,幫助武裝自己,並且利用這套武器,在社會上立足、發展、茁壯、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但是現在的學生,離開學校時,身上幾乎衣不蔽體,手裡好似握著一把不鋒利的爛匕首,儼然是一個冷兵器時代出身的古董戰士。拜託,現在已經進入原子時代,用匕首自裁都還嫌不給力呢。

話雖如此,仍有許多人懂得把工具往「求生包」裡積累,隨時撿拾武器掛在腰間。還在校內,就身穿黃金盔甲;還沒畢業,企業就搶著要人。這些人懂得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應付考試。我要再說一次,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應付考試。考試砸了,一點都沒關係,重要是你到底得到了什麼呢?如果不是為了充實自己,而是為了一張文憑?那麼,奉勸你還是別繼續念了,因為為文憑念書的人,「求生包」裡面總是空空如也。

因此,在離開校園前,應把握所有能學習的機會,理由有二:

一、學生時代允許犯小錯,學生沒什麼好丟臉的。因為是學生,就像有一個防護罩,反正是在學習,偶而犯些小錯在所難免。利用這個機會,正是最好學習契機。舉凡上台演講、作報告、問問題、實習、做實驗等等等,只要遵守規章、不要犯規,多練習幾次,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給予最多的機會讓學生學習到好。如果學校裡不學,要進社會再學,抱歉,那裏可不是會給你再一次、補考、充修機會的地方。要挑軟柿仔吃,還是從學校慢慢練功起最好。

二、當學生沒有太大的生活家計與責任壓力。出了社會,不會有人還記得你的個體經濟學才 62 分、微積分被當過、或是狹義相對論三修。會在乎的,大概只有自己。因此把握這個契機,用力的去學習與裝備自己,就當在練功儲備自己的能力。學不會就重來,反正搞砸了不會扣你薪水(反正當學生也沒薪水);只要不是偷搶拐騙傷天害理,老師總是會給予機會從輕量刑。目標很簡單,就是不斷的打怪(委屈各位老師當怪了)、搶寶(學習自己需要的技術、能力),然後升級。

請注意,這些學習,並不僅僅是為了求得高分、文憑,而是為了在你自己的「求生包」裡面多塞把槍、多放進幾顆手榴彈,甚至於鍛鍊自己的意志,訓練自己的能耐,讓自己身上多穿上幾件防彈背心。

如何讓「求生包」更完備?

古人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說,只知道把東西記下來,卻不去用腦思考背後的道理,那等於一無所知;而單憑空想像,卻不去實地去學,也得不到正確、有用的學問。要想知道學會了沒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個問題。

別小看問問題這件事,要問得好,問得漂亮,問得關鍵可不簡單。這裡,我不打算把所有秘密都告訴你,只說一個重點。問問題是要靠親身實踐去體會,先仔細聽,把講著前因後果串在一起,再對照對方的論點。最後把這些論點跟自己的常識做比對,看看差距是什麼。

如果跟自己的想法一樣,你可以想想,果真如此嗎?有沒有例外?如果不一樣,那太好了,你可以說說看自己的想法,看看對方怎麼看這件事。

不必怕舉手。能言善道者,也是從啞口無言開始練起。就算說聲感謝,也是一種意見啊。把目標放在我想填滿我的「求生包」,因此我要吸取有用的知識;因此我要把知識給融在自己的腦裡;因此我要多發言,去把不會的搞懂;因此我要多給自己機會去練習發問。理由很多,請動手吧!你缺的不是想,是做。

這封信的最後,我想說一句話。多問問題,表示對自己生活的不滿足,表示不安於現狀,表示保持懷疑,表示你能有進步空間。多問問題,能刺激自己的思路,能刺激自己的創意,能開拓自己的眼界,能讓自己搞懂很多事情。多問問題,可以訓練口才,可以增加膽量,可以考驗自己的理解程度,可以深化自己思考事物的方式。多問問題,百利而無一害。

尼采說,「沒有一顆悸動的心,就不會誕生出閃爍的星。(You need chaos in your soul to give birth to a dancing star.)」 這是我的座右銘,今天,我把這句話送給你,希望你永遠有一顆悸動的心!

07 3月, 2012

什麼是創意的來源 (3) (完結)

變化太快,正是這幾年我們所遇見的真實現象。Intel創辦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三十幾年前曾提出一種想法,他認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約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這項後人稱之為摩爾定律的法則,直到今日還很有效果,而且經過許多人的研究發現,在其他科技產業也有類似的現象出現。這些固然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寫照,但是另一方面,也顯出要勝過競爭對手,僅靠老東西、舊服務是無法獲勝的,因為你可能只能暫時領先十八個月而已

伴隨最近一波網路帶來的企業的興衰變化,我們見到許多傳統企業無法繼續維持其優勢,百年老店不敵新企業服務的尷尬狀況。然而沒多久,這些才剛竄起的企業,又在更短的時間內被另一個新企業擊倒。這再再都顯示一項鐵律,企業能維持優勢的時間越來越短,想要永續經營,就必須要定期拿出新花樣

不僅是單一企業受到威脅,進步的壓力有時會讓整個生產鏈全部大洗牌,嚴重時還能摧毀掉整個產業。乍看之下,音樂產業像是科技發達的受害者,但若把時間軸拉長到幾個世紀這麼長,那麼十幾年間發生的事就又不足為奇了。最早,作詞曲的人必須也要會演奏,或是自己下場指揮,所以會作詞曲的音樂家、懂演奏的樂師能賺到創作費、演出費。到留聲機發明後,他們的音樂可以被複製,樂手面臨失業,但是壓製唱片、唱盤卻開始賺錢謀利。接著角色先後被廣播、錄音帶、CD、DVD奪走。最近一次戰役,暫時由網際網路領先,但是沒有人知道,不久誰又會把網路消滅。

雖然企業再造已經不是什麼新名詞,不過企業再造確實是企業永續生存的唯一關鍵。如果企業不跟著時代脈動變化,那麼隨時都有可能變成「夕陽產業」。把社區型甘仔店升級成24小時便利商店是創意,再把裡面加入提款、繳費、熱食更是創意,為了提升來客率與客單價,早餐、咖啡、集點、免費座位、無線網路全都端上桌,這些難道不都是創意?當市場進入飽和狀態後,企業競爭已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在現代,創意已經不僅僅是一項主動優勢,更是生存下去的唯一辦法。但讓我們非常好奇的一點,到底什麼是驅使尖端創意者找到擊破點的關鍵機會呢?為何在常人眼中一塊堅不可破的玻璃,在創意者的眼中,就好像自動出現了幾個破綻呢?這就像大家都在從眾向左走的時候,怎麼會有人膽敢打破常規向右走呢?

創意者有幾種明顯的外部特徵,其中「不安分、不墨守舊規」經常是排行榜上的第一名。無論是發明、繪畫、表演、設計或任何領域,想要突破就不能總是用老樣子去面對,總必須想些什麼方式,超越原先的自己。不過這是結果,並不是原因,如果我們學習、模仿創意所表現出的外顯結果,那是怎麼樣也學不會創意的。

創意者想要突破,並不是因為想要搞怪、標新立異,也不是因為這樣才能吸取眼球、奪得目光。創意者想要改變,是因為他們深切知道「世界正在急劇變化」。科技進步,把很多原有不可能的事迅速實現;同時間,又把很多的現實變成無用、無趣。這種快速的進化與嬗遞交錯,如果不是對世界變化有所覺悟,很快就會跟不上世人的腳步,抓不到流行的腳步,也絕對無法誕生出好的創意。創意者要改變,是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自己不改變,就只好看著別人改變。創意者要改變,是因為要迎合多變的世界,是不得不變。

據美國專利局(USPTO)統計,1963年間向該機構申請的美國與境外專利(Utility Patent Applications)獲證數有85,869件,到了2010年,每年獲證數提升到490,226件(約5.7倍)。比較1963-1967與2006-2010的五年間獲證數總和,共激增了516%。

參與過這麼多次大腦風暴、腦力激盪、發想會議,我知道同樣一群人,使用同樣空間,相同的方式,一樣的主持結構,再有動機、有熱情、有智慧的夥伴,都會慢慢變得比較遲鈍。這樣的行進方式,好比在特定的軌道上運作,每個人就像顆行星以特定模式自轉、公轉,可預期心理導致無趣,過度有規律則容易讓創意機能僵化。

這裡必須再強調一次,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活出不一樣的自己。如果想要變得不一樣,那麼就要活得不一樣,因為相同配方與流程,產生出的結果也不會相差太遠。

什麼是創意的來源 (2)

開始創意前,請先認識你的問題

創意不複雜,如果有人說要學創意,其實他想要學的是較高段的解決問題方法。不過好說歹說被冠上了個「創意」兩個字,解決之道就不能太過平凡、制式,除了更經濟、有效、快速、便捷、美觀等等差異之外,不免還要加上個意料之外、驚喜、特別、有趣、前所未聞等等因子在裡面,才有資格被稱之為「有創意」。但是這樣一來,真正的困難就分成了兩個層次,首先是要學習如何美妙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才是些加料、差異化的額外添加成分。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學創意這件事已經有了不一樣的認識,至少我們了解到創意與解決問題大有關係。但是這離真正創意的根源還有一小段距離,我們還可以繼續往下挖掘,問一問為什麼有人能順利解決問題?問題是怎麼被看出的?

能一眼看出問題癥結所在,固然是一種經驗的累積或是個人天賦,但是多數正常人在資料蒐集齊備的狀態下,若給予充足的時間,幾乎都能夠找出答案。姑且不論問題解決的效益與答案是不是夠漂亮,解決問題必然需要一個動機。這動機可能是源自某種需求,或是被指派的任務、其他人的請託等等。但是不論如何,動機一定都跟某種欠缺、不足、需求、利益有關。

一七八二年十一月的某個夜晚,法國亞維農發生了一件了不起的事,這個突發奇想的創意,改寫了人類兩百多年來的歷史──人類首次能夠飛上天空。42歲的喬瑟.蒙哥費爾(Joseph-Michel Montgolfier)老家經營造紙業,因為野雞大學畢業後生活並不順遂,在外面欠了點債,所以這位法學畢業的「大學畢業生」還曾因被追債,在里昂蹲過幾天苦牢。


這天,他在家中專注看著英國海軍圍攻直布羅陀的圖片(這也許是眾多男生的嗜好,喜歡看戰爭片或是研究戰爭),發現這個無堅不摧的堡壘,唯有從上方像上帝伸出隻手般向下干預,否則堅強的防禦實在無法突破!


那一年,氫氣(一七六六年發現)與氧氣(一七七一年發現)被發現將近十年,當時化學家已經知道,把這些氣體裝在紙袋或是絲質料的衣物中,可以讓東西飛起來。只不過,氫氣製造複雜,而且還具有可燃性,是相當危險的氣體。而且「知道」離實際應用還有段距離,「知道會飛」跟製造飛船更沒有什麼關聯。


當晚氣候寒冷,屋內生著爐火,看著冉冉上升的輕煙,喬瑟靈光乍現:也許熱空氣也會有浮力?於是迅速用木片搭起了個骨架,糊上紙張然後放在火爐上方受熱,果然,它飛起來了!


喬瑟發現這個現象後,馬上寫信給弟弟埃亭(Jacques-Étienne),迫不及待分享這個奇特的現象。狂熱加上天賦使然,在一個半月後,他們已經造出直徑九英呎,可以飛翔達一英里的巨型「氣球」;隔年四月,重五百英鎊、直徑三十五英呎、體積為兩萬八千立方英呎的氣球終於誕生!不斷的試飛、改進,以及他們兩兄弟不斷鼓吹與公開展覽,熱氣球在當時已經非常受大家的歡迎,法國皇室甚至於安排了場表演,九月十九日就在凡爾賽宮當著法王路易十六御前來個飛天展覽。


「帶隻牛上去,大家不但看得到,還會嚇個半死!」哥哥喬瑟告訴弟弟,不過埃亭擔心會有過重的問題,所以堅持還是先送隻羊升空,另外妥協性的加上了雞、鴨各一隻。第一次搭載生物的飛行就在皇室與眾多觀眾前正式展開,時間是一七八三年九月十九日。後來,他們兩兄弟陸續送了不少生物升空,最後才敢送人升空,這個會飛的氣球,也就是我們今日所稱「熱氣球」,從那時候起在形狀和操作一直都沒有什麼大變化。人類從此不必再羨慕可以飛行的鳥類,因為人類以可以翱翔在天際間了!

需求會產生強烈動機,動機能誘發看出問題癥結的能力,一旦問題癥結被找出就能全力尋求解決問題之道。如果解決的方式夠漂亮,我們就會說它有創意。創意,就是這麼回事。

02 3月, 2012

什麼是創意的來源 (1)

有一個白手起家的父親,他怕自己死後,三個孩子無法守住自己辛辛苦苦累積的事業,所以想出題考驗一下孩子,看誰最有資格繼承他的衣缽。他把三個孩子叫到倉庫,每個孩子分配一個十坪大的空倉庫。父親告訴他們:「今天天黑前,誰能花最少的錢把倉庫裝滿,我就把事業傳給他。」


到了傍晚,大姐回到倉庫。她請人運來一堆價錢便宜的木材,很快就把房間裝滿,父親覺得很高興。


不久二哥也到了,為了省錢,他自己開車,拖回一大貨車的稻草,也把房間堆得滿滿的,父親覺得十分滿意。


最後,小妹一個人回到倉庫,身後卻什麼都沒有,大家覺得很疑惑。


小妹領著大家到漆黑又空無一物的倉庫內,從口袋拿出一支蠟燭,點亮後,房間立刻充滿亮光。父親和大姐、二哥都非常佩服小妹。

很多人都問過類似這樣的問題:創意要怎麼學?創意真的可以學會嗎?為什麼我沒有創意?我要如何才能更有創意?

我們眼中所看到的創意,多數是表現出來的結果,而非其中曲折離奇的過程。不過正如創意本身的美妙,當觀眾見到蠟燭發光的剎那驚艷,往往忘記成就背後要下多少苦心與努力。

如果我們把「用燭光填滿空間」當作學習目標,那就錯把果為因,學習次序不免有些顛倒。想要學創意,要學的不僅是表相,更要學創意是透過什麼過程產生,更進一步說,我們要學如何才能產生各種有效的創意。然而一開始,我們不妨先問問「創意」到底是什麼?「創意」到底怎麼從腦海裡跑出來的?

創意是什麼?什麼是好創意?

在產生一個作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假設其中包含數段流程。不論是剛開始的發想、醞釀,中段的設計製作,到最後的完成與美化,其中一定佈滿了許多段小事件。每個小事件,都相當於一個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是創意表現出來的具體成果;在成果還沒誕生之前,「創意」只是一些片段的想法。

透過小事件不斷被解決、組合,最後終於組成了一個完整作品,這個作品可能是實體物件,當然也可能是虛擬的東西。運氣好的話,過程遇到的小事件不多,創意者很快就能抵達終點;運氣壞的話,單個小事件就能把你絆住,機器少一顆螺絲也無法轉動,這個「小」事件才是真正「大」創意所在。

創意的目的,必然是為了解決某些事,我們可以說創意是為了解決某種需求而出現的解決之道。而所謂的好創意,通常是指可以用更經濟、有效、快速、便捷、美觀、特別的方式去完成同一件事。所以說,創意力相近於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一般評斷創意能力高低的方式,可以用解決問題的效益與難度當作評估指標。

15 1月, 2012

電影中學到經營與管理

行銷要會隱惡揚善


最近在電視上看了《絕地再生 The Island 》這部片,裡面有一句對白,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你吃牛肉漢堡,不意味著你要認識那隻牛(Just cause people wanna eat the burger doesn't mean they wanna meet the cow.)。」

事實也是這樣,賣食物的人,不會強調食物的可愛,而是強調對你(食用者)的健康。賣食物的人知道,一但你對食物產生了情愫,要張嘴吞下牠們可就難啦。一些小小例外的案例,是你的食物來源不必殺死某些生物,比方說是鮮奶、蜂蜜、紅麴。這些廠商會大方展示辛勤工作的蜜蜂箱,或是可愛乾淨黑白斑點的小乳牛。

這訴我們行銷是要彰顯其優勢,而劣勢部分,不說沒人當你是啞巴

成功的計算法則

迷信成功是很大的壓力,畢竟行銷人不是每次都能造成輝煌成功。行銷人或許可以用另外一個字眼:達到效果。一部廣告,要達到某些效果,吸引消費買氣;一篇廣告,要誘導消費者認同,掏出荷包買單……首先,就是要問投資的效益有多大。最簡單的公式就是,ROI(Return On Investment),也就是說 ﹝ (收益﹣成本) / 成本﹞

但是偶有失敗請不要灰心。不是有句名言說,「成功是偶然,失敗是必然。」要成事畢竟天時地利人和都要齊備。行銷者要學一學《魔鬼終結者2》裡的阿諾「我會回來(I’ll be back.)」的豪氣!

談判的技巧

人家說談判,靠的是手中的牌面大小。我說談判需要的是,喊注的技巧再加上出牌的先後次序。《教父》裡面艾爾帕西諾曾經說過,「我要提供他一個他無法拒絕的理由。(I’ll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為什麼無法拒絕呢?《征服情海》這部片湯姆克魯斯有一段對白:「給我看錢在哪哩!(Show me the money!!)」,這是一種好方法。不過談判時,「錢」請換成當時所需要的東西,比方說人才、技術、能力、土地等等。

為什麼無法拒絕呢?我們或許用麥克道格拉斯在《華爾街》說的:「貪婪,沒有其他字可以形容,就是好(greed,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is good.)」。有些人是雙手拿了還想生出第三隻手,貪心幾乎是每個人的通病。不過善用行銷管理的人知道,廣義的貪婪並不是壞事。有人貪婪想把事做得盡善盡美,這是盡職,也不是非要圖什麼金錢利益,而是求自我精進。有人貪婪想把事業做大,想談更好的折扣,想要取得更低成本,讓員工們都有口飯吃,這是對自己專業的貪婪。
總之,有欲望就會有破綻,誰先觀察到對方的這些破綻,談判勝算就贏面大很多了

03 1月, 2012

請小心Facebook上的 類似"周韋彤 ~ Mystique of Asia" 病毒

最近 Facebook 社團上發現 "周韋彤 ~ Mystique of Asia" 病毒。

感染原理先不管他,但是動機卻很有趣。要知道,請看後面。
這裡先講一下中毒症狀、解毒方式:

症狀:
偷偷用你的名義,在更多地方留言。而且,就是以寫真集、或是很情色的標題留言。

解毒步驟1:
Chrome瀏覽器
設定→選項→擴充功能→解除安裝"Google Chrome Extension"、"YouTube Speed UP!"

FireFox瀏覽器
工具→附加原件→擴充套件→移除"FireFox Extension Updates 1.0.0"、"YouTube Speed UP!"

IE瀏覽器
此病毒並不支援IE,因此不會中毒(呵呵~~ 這會不會是Mxxxxxxxt寫的病毒??)

解毒步驟2:
修改密碼,盡量改英數混合、大小寫各一個的密碼。

預防:
別太好奇,危險的、情色的、不知道功能的程式或檔案,不要隨便下載、執行。

動機研究:
誰叫 Facebook 都是快按族呢?唉~ 這根本是針對 Facebook 的人性來設計的。夠狠!!
合理的推測,這種病毒一定會愈來愈多。

以後,可能還會出現 "像是你朋友會Po" 的這類文章。看起來想是知青的好文,但是卻包藏禍心,內藏毒品。不過,很快的,又會出現防毒程序....

各位有沒有發現,最近 2011.12.25-2012.1.5 出現很多 po 外部連結需要認證?顯然的,Facebook 發現到這一點,而且馬上有反制 (靠輸入認證碼)。看來,寫病毒的高手們,又要好好去閉門思考破解之道啦。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