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許多新文章,會散布在 Facebook 與公司網站。如果你想找最新課程,可以到普拉爵課程中心 這裡找找看。
聽過演講的夥伴,歡迎你來普拉爵的文創基地按讚,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
如果你想聯絡我,可以留下資訊,或是到 Facebook 來互相切磋。
顯示具有 數位編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數位編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0 5月, 2010

垃圾郵件裡面的創意

今早打開郵箱,發現兩封以Dear Fox為開頭,屬名是Amanda、Catherine之類的信。原以為是國外好友寄來的,所以就趕忙打開。

沒想到,居然是兩封詐騙郵件。稍微看了一下,覺得跟台灣的詐騙有一點差距(這是一種稱讚嗎?),技巧跟手段真的是太遜了,真懷疑會不會有人上當。不過,詐騙總是會找到一般人最薄弱的地方下手,自己如果沒有堅強的定力,還是很容易受誘惑上勾的。

既然講倒垃圾郵件,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看到的幾封垃圾郵件。

第一封/詐騙型垃圾郵件
My Dear ,

This letter must come to you as a big surprise, but I believe it is only a day that people meet and become great friends/ business partners.

I am XXXXX,a solicitor at law,a personal attorney to XXXXX national Of your country,who executed som many governmental contracts in XXXXX.Here in after shall be referred to as my client,he died on july 2007 with his wife and their only daughter in a car accident on their way to lome-togo international air-port.

All occupants of the vehicle unfortunately lost their lives.Since then I have made several enquiries to your embassy here to locate any of my clients extended relatives,this has also proved unsuccessful.After these several unsuccessful attempts,I decided to track his last name over the Internet,to locate any member of his family hence I contacted you.I have contacted you to assist in repartrating the fund valued at US$20.5 million left behind by my client before it gets confisicated or declared unserviceable by the Security Finance Firm where this huge amount were deposited.

The said Security Finance bank has issued me a notice to provide the next of kin or have his account confisicated within the next twenty one official working days. Since I have been unsuccesfull in locating the relatives for over 2years now,I seek the consent to present you as the next of kin to the deceased since you have the same last names, so that the proceeds of this account can be paid to you.

Therefore,on receipt of your positive response, and a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business we will share both expenses and everything equal that is 50% for you and 50% for me.I have all necessary information and legal documents needed to back you up for claim.All I require from you is your honest co-operation to enable us see this transaction through. I guarantee that this will be executed under legitimate arrangement that will protect you from any breach of the law.

Please i will like you to reply with the below informations
1.Your telephone and fax numbers
2. Your age
3. Your occupation

All these are needed for us to know each other and also for easier communications, email me on XXX@XXXXX

Yours Sincerely,
XXXXXXX

評語:XXXX 的部分,就是我的馬賽克了,這是為了保護當事人之用。簡單的說,這封信寫說寄信給我的這傢伙,意外得到一筆兩千零五十萬美元的託付(錢多卻不知道怎麼花),想要來找我一起,然後五五分帳。
可惜,這數目太大,讓我覺得有點頭暈。還有,抱歉,對我這外國人來說,你可能要先幫我搞到綠卡、然後再幫我分你的錢……

第二封/詐騙型垃圾郵件:
Good day,

I am working with one of the prime bank here in XXXXX, can you help me repatriate the sun of (5.5 million dollar) to your oversea account based on percentage.

(1) Can you handle this project?
(2) Can I give you this trust?
(3) What will be your commission?
(4) Your Private mobile phone number?
(5) Your private email account?

I expect your urgent response and call only if you can handle this project.

Respectfully Yours,
XXXXXX.

照例,XXXXX是馬賽克。這一封信比較拙劣,是請問能不能幫他,將他總數五百五十萬美金的錢,匯款到你的(收信者的)海外帳戶。當然可以啊!只是我唯一的海外帳戶在海地,現在海地……

第三封/網購型垃圾郵件:
這是標題:「母親節到了,是該送老婆一個LV囉」
這是內文:「想買伯爵錶但預算不足耶-快來這
全台灣最大LV GUCCI HERMES批`發商
想擁有LV其實很簡單-快來挑選。點這裡」

評語:標題下得很棒,但是內文需要加強。你多寫個故事,寫長一點,說不定我就點進去了,偏偏你只有寥寥數字。當消費者點進去,畫面設計又不錯,搞不好我會買哩。
另外,“點這裡”<-- 讓我覺得你 Low 掉了。做個Icon吧~ 

第四封/情色型垃圾郵件:
 這是標題:「有沒有女朋友都會需要的資料」
這是內文:「沒有女朋友 --
那就上上視訊網看看正妹吧! 正妹大集合 <<<< 點選進入

已經有要好的女友..
那你一定不可錯過~
商品最齊全的情侶用品網 情人限定用具網 <<<<
可線上刷卡,包裝隱密呦」 

評語:目標對象很廣,每個人不論男女,都處於「有沒有女朋友都會需要的資料」的狀態,真的打到所有人了。太厲害了。

第五封/關鍵字運用型垃圾郵件
這是標題:「越獄:陰謀Prison Break The Conspiracy」
這是內文:「從頭到腳完完整整的全身運動課程 」

評語:就這樣一行字結束,真的就這樣一行,有夠懶的。關鍵字行銷真是做過頭了,以熱門美國影集當標題,慫恿人去點擊,然後裡面寫個無關緊要的……太過分了,就算點開也不會想繼續看下去的。 

第六封/求職求才型垃圾郵件:
這是標題:「免費索取台灣菸酒公司從業人員甄選資料唷^^」 這是內文:「想有金飯碗的工作嗎? 免費索取國道高速公路局收費站儲備收費員甄試資料 點我進入--->>> 」

評語:我猛一看到,就對這垃圾郵件很感興趣。剛好最近有朋友問我,有沒有誰在做非正統教育的補習教育廠商可以介紹,遇到這,我想真是太棒了!點進去之後……
行銷人員實在太不負責了,【點我進入】雖然很low,我一直不喜歡這樣的措辭。但是,您老大卻把聯結都忘了放!建議各位做垃圾郵件的,除了繼續做【點我進入】的形式外,不妨在底下加上一句,若以上連結無法連線,請複製以下網址:http://epublish.blogspot.com/

結語
垃圾郵件要成功,技巧比一般有品牌的公司發" 垃圾郵件" 還難上萬倍。一般有品牌公司,郵件開啟率從幾千分之一,到幾萬分之一都有。沒有品牌的加持,寄十幾萬封會回一封就很不錯了。
多數公司相信,寄得多,反正框到一個就賺了。也有少數公司是做品牌的,打算慢慢累積,一步一步把網路生意做好。前者當然是比較糟的策略,因為現代人愈來愈精,我很懷疑除了我之外,誰還會在垃圾桶裡面翻信(垃圾郵件)來看。而且根據我的實際調查,垃圾郵件的水準正在下滑中,不加把勁,連我都要開始拒收垃圾郵件了....

假如我是垃圾郵件發信人:
總之,垃圾郵件關鍵在於開啟率。開啟後,又要關注點擊率。要增加以上兩個機率,可以從兩方向著手:

1. 增加郵件帳戶數目 (寄給更多的人)
2. 把內容好好編輯好,讓水準提升至如品牌廠商一般 (顧個編輯吧,現在年輕編輯需要您的協助!)

但是這些是表象。核心關鍵是,寄信的內容到底是要幫消費者做些什麼?消費者會感受到你的 "感心" 然後購買或是使用嗎?所以,點擊後,因為網頁資訊充足、因為提供消費者足夠的安全感、因為有很好的交易經驗,接著促使消費者完成交易,這才是垃圾郵件的最高境界。

寄給很多人--> 內容很棒 --> 需求正確 --> 網頁說明清楚 --> 安全感 --> 交易 --> 繼續交易
圖一、成功垃圾郵件流程圖

22 2月, 2010

推薦一個人(Michelle Phan)的影音網誌

妳是女生嗎?推薦一個人(Michelle Phan)的影音網誌,學點時尚,還可以學英文喔~ 呵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b-aZgTqWoM


Michelle Phan的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pages/Michelle-Phan/53754642881#!/pages/Michelle-Phan/53754642881?v=info

25 1月, 2010

Jacek Utko告訴你,好的設計能夠拯救報紙發行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有趣的看法,如果你錯過了,就太可惜了。如果你是出版人,又恰巧錯過了,那不只是可惜,你可能錯過了一次改變自己的機會哩!

Jacek Utko 本來是為默默無名的波蘭設計師,他的實驗,給了出版界一次震撼。以下是他的演講:


08 9月, 2007

出版社與數位出版

每個人天生都有蒐集資訊的興趣,像是剪下報紙的有用訊息、彙整朋友寄來的電子郵件、收集不錯的網站連結,或是把很好的文章透過打字轉成數位檔案,然後儲存在自己的電腦中。這些雜亂無章的資訊,只要花些時間整理一番,資訊會立即提升到「知識」的地位。這些被整理好的知識,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傳遞給其他人,不管透過網路寄送的E-Mail,或是用印表機列印、裝訂成冊再交給對方,這份經過精心整理的資料,在某種程度上當然也算是一本「書」了。

既然個人可以如此簡單成為「出書人」,那負責出版工作的出版社不就人人都能勝任了嗎?恐怕事情沒有這樣簡單,個人想取代出版社還需要更多的技能才辦得到。狹義的說法,出版是「出版社」的工作,就像報紙有專門負責的報社、雜誌或書籍有專業出版社一樣,出版一直都需要相當程度的專業幫忙(像是版權取得、校訂、編輯、落版、送印,都需要受過很多訓練),平常人參與或涉入則有很多domain know-how的障礙。從事商業書出版工作的編輯,需要具備觀察目前市場狀況的能力,以便判斷什麼樣的出版品能在最好出版時機上市,而且公司化的出版社需要負擔收支損益平衡,凡是都要講求達到一定程度獲利,耗費的版稅、紙張、裝訂、印刷的支出要盡量壓低;而銷售、行銷、鋪貨取得的收入,則愈高愈好,因而各種規劃計算也更趨縝密,這種專業對個人來說當然是高度門檻。

出版社的困難

雖然出版具高度專業性,但我們四周到處都有出版的影子。學校的校刊社,就是最簡單的出版社,由於學校的補助,銷售業績便不是太重要,但它確確實實是一個迷你出版社。公協會的會刊編纂小組,會定期為會員出版會內刊物,其中包括邀稿、編纂、找人排版以及印刷裝訂,這理所當然也是一種出版社。而更廣義的出版比較單純,也很適用今日到處充斥電腦與網路時代的世界,那就是「出版是一種散佈的行為」。簡單的說,在網站上發表作品、使用個人新聞台(類似網路專欄)發佈文章、或是發行自己的電子報(定期寄送電子報給特定訂戶),只要在種程度上散佈文字、聲音、動畫等等內容(content),這都可以稱作出版的一種形式。

表面上看起來,出版實體書的出版社似乎把重心放在內容匯集上,並且透過專業程序加以組合,最終產出適合自我風格的出版品。不過出版社的背後,尚隱藏一個巨大的危機,那就是不論這些書有沒有在市面銷售,這些出版社們都會面臨「存貨問題」。

存貨問題也可以解釋成印量問題,因為這兩者息息相關。當一本書付梓時,最難判斷的就是書要印多少本,儘管有很多數據透露印量該是多少(比方說之前的經驗值、訂戶的數量、訂單需求等等),不過還是會有很多風險存在,怎麼估都無法估計精確。除了臨時性可能增加的數量,安全存貨也必須考慮進去,如果把裝訂錯誤的退換數量、搬運時的損毀量也加進去,那可能為了求安心,會理所當然超印很多本。這些暫時性的庫存,無論時間有多麼短暫,總得騰出空間存放,於是出版社還必須多具備一項管理倉儲的能力以控制存貨;如果出版速度稍快,超量預估的書就會不斷累積,那麼很快地,你就要被迫跟這片書海作伴了。

按需列印(print on demand)

所謂「按需列印」(或是簡稱POD)是一種能夠支援少量印刷、裝訂成書的技術與設備合稱。一般印刷廠需要累積達到數千本印量才能印刷,是因為這樣最符合經濟效益,然而「按需列印」採用不同的印製設備,可以在數十本、數百本需求內開始印刷。透過收到訂單再開始製造,幾乎等於沒有庫存發生。

既然過多的庫存是一種浪費,為什麼不是在需要時才開始列印,這樣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理由很簡單,這跟印刷的直接成本有很大關連。每次印刷時,輸出、打樣、校對、調色與機器運轉的成本已經負擔,所以大量印刷價格會比較便宜,平均單本價格也較低。這就跟開模的道理一樣,第一次開模費用很高,但是使用同樣的模具繼續大量複製,後續的成本相對就比較低廉。反過來說,列印數量不大的「按需列印」就需要負擔較多的「開模」費用(儘管「按需列印」的「開模」費用比較低廉),單本所需的價格就比整批大量列印更貴,在一切都是未知數之下,「按需列印」似乎不是個好辦法,風險也不小。

這種好壞並非絕對,因為若能有效降低「按需列印」的成本,或是採用累積式整批列印(累積到一定數量再列印),「按需列印」的辦法或許更經濟。另外值得考慮的是,儘管第一次大量印刷能取得較便宜的價格,但若首次估量錯誤,大量過剩的印刷品所佔據倉儲的成本,或是無法賣出而滯銷帶來的損失,說不定還不如使用單位價格稍高的「按需列印」。

數位出版與數位印刷

出版社明明有機會把書做得更好,但是由於多了一項庫存的麻煩事,變成要身兼「內容管理師」以及「庫存控制師」,出版也就變得不是如此單純,預估印量工作變成是出版入門的必修專業科目。一個好的出版社(或是任何從事出版的個人、機關)不但要把內容做好、成本控制好、印量管控得宜,還要負責賣得好成績,這些碰上網路之後,一切即將改觀。

就像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假設從電腦端編輯好的「書」(以電子檔案形式存在),直接利用網路傳遞給消費者,而對方只需要透過螢幕觀看,而沒有「紙」介入其中,那世界會變得多不同?

首先,庫存不再是問題。因為沒有「印成紙本書」,也就不會有要印多少的問題,數位出版品能夠「按需製造(production on demand)」,要比「按需列印」高明許多。接下來,印刷的成本不見了。原本印刷成書的過程中,有大部分的費用消耗在紙張、印刷、庫存、物流上面,可是有了數位出版後這些都被轉移或消失了,虛擬空間不需要太多的實體空間堆放書本,書本放再久也不會發黃、蟲蝕,這些都成了數位出版最大的誘因。

數位出版也帶來新的問題,比方說這種「數位書」要怎麼編輯?純粹文件檔是不容易閱讀的,一定要經過適當的編排與整理(或是說需要額外的加工)。想像一個諾大的檔案被寄到你的電子郵件信箱,打開後是五萬字的文字檔案,誰會有興趣閱讀?於是會有新的編輯方式誕生,一如數年前「網頁」這項技術剛崛起時,網站設計、網站美術編輯這些新職位才應運而生,不過目前真正「數位編輯」這種工作還沒成形。新的成本結構衍生出新的問題,印刷費沒有了,但是多了數位檔案轉換成電子書的費用;庫存空間沒了,但是多出需要存放數位檔案的「硬碟空間」;物流派送不需要貨車幫助,不過取而代之的是需要網路傳輸頻寬;更重要的是,實體書不易複製,就算你用影印機,複製一本彩色書的價格根本是天價!但是運用數位技術,複製相形之下就太容易了,所以著作權保護技術(DRM)就很重要。

數位遲早會來,看你準備好了沒有!

數位出版是非常新興的工作,想認識這塊領域的出版社(或是任何想參與數位出版的人)早期需要靠摸索與不斷學習才能成長,而且不同類型的出版型態間,並沒有通用的標準可以一體適用,參與前會先墜入五里霧之中。不過這種混沌不明狀況,應當被視為是黎明前的黑暗,只等待曙光一現,一切機制都會被自動開啟。

這有點像MP3的歷史。MP3檔案被發明、然後寬頻不斷普及、聲音檔案轉換成MP3非常方便、ezPeer跟Kuro的流行……,這一連串都是混亂的前兆。這些種種都對唱片業發展不利,好像歌唱事業即將被毀滅。但這些都只是唱片業黎明前的黑暗期,市場沒有找到對的方式處理科技,多數公司都無法料理這麼便利的工具以使之融入既有工業架構中,因此耗費了五、六年的時間在摸索。當一夕之間蘋果電腦推出殺手級MP3隨身聽與網路販售MP3服務,馬上就啟動正式販售合法MP3的機制(還是有很多人願意掏腰包花錢的),市場當下就決定了規格,下載與獲利之聲不斷出現,唱片業的曙光終於來到。

數位出版也類似這樣的情況,閱讀硬體尚未到位、頻寬還是不夠大、數位編輯沒有養成,但這些都正局部或逐步變化更迭,並往數位出版的版圖緩慢移動中……這不就是全面變化的前兆嗎?美國e-ink公司與Sony合作的電子書硬體,解析度已經直逼報紙,畫面會動的電子書就要開發完成;其他硬體業者如Sony、Panasonic、Hitachi、HP都有電子書閱讀器硬體的原型機種期待上市。頻寬問題也逐步獲得解決,數位家電已經不是什麼高科技,而是一般家庭中的標準配備,甚至數位電視都將在2008年前將於全台灣換裝完畢。目前只剩下內容與電子書格式亟待開發,而這些在國外軟體業者如Adobe、Microsoft、Newsstand、Zinio、方正、超星等大公司上已經顯露出端倪,不斷有新的出版品推陳出新佔據網路市場。國內數位典藏業者、數位出版業者、軟硬體廠商也摩拳擦掌,在通路與出版端對消費者進行各種測試,希望藉由不斷累積內容換取市場,在那殺手級應用出現,還有很多道路必須舖設呢!

02 4月, 2006

數位編輯

原載於: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簡訊第57期

發行日期:2005-1-3

很多人對「編輯」工作的認知非常模糊,這當然是由於「編輯」的瑣碎事情很多,有時候甚至於比「編輯」本身還要繁雜,讓編務人員淪落為打雜工人。還有一種說法是,編輯工作向來是隨製作內容的不同而分歧,於是負責不同出版品的編輯,所負責的工作與態度也會截然不同,這更增加了描述編輯這個工作的困難。


從Gerald Gross所編纂的Editors on editing(編註1)一書中,約略可以窺得編輯世界的全貌。該書中收納許多好文章,其中首篇的作者Alan D. Williams在維京出版社服務超過二十年,他認為編輯的重點是能夠「清楚而有力的說明一本書的優點」。這裡所指的書,當然也能因地制宜更換成文章、小說、故事、文案等等,以符合實際工作者的需要。不過,這句說起來輕鬆簡單的話,沒有高人指點卻不太容易辦到,而且要做到這一點之前,工作者必須對編輯工作有非常完整的認知。


數位編輯是什麼?

符合要求的編輯,會懂得如何把文章去蕪存菁、隱惡揚善、排列組合。當一位作者寫好文章時,多數文章是不能直接發表的,部分作者並不知道文章適合在那邊發表、以何種形式發表、或是如何編排才能讓這些讀者滿意?編輯便是扮演將這些彙整好並交付給讀者的橋樑。把文章不必要的雜枝剪除,有必要時排列組合一番,缺了圖片就向作者追討,文意不清還要致電作者,請教是文章別有深意還是誤植?就拿各位現在看的這一篇文章來說,從原稿的純文字檔案到編纂成為電子報,中間還需要邀稿、順稿、編排、發送……各種繁雜的手續,編輯的工作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所謂的「數位編輯」並不是把這些工作數位化而已,數位化工作的型態我們早就在進行了,而且從打字、校對、排版也早就已經是電腦化,連資訊傳遞的過程也都是靠電腦與網路配合進行。數位編輯應該是一種虛擬世界的編輯,這種編輯會以虛擬環境作考量點,並起按照讀者需求量身打造,所擷取的素材也不限制於文字,而是廣泛包含動畫、聲音、圖片等等多媒體素材。


環境不同,表現相異

實體出版是將紙張印成平面印刷品,為了能夠呈現出最佳效果,紙張材質與內容素材的精緻度就很重要。一般來說,報紙所需要的解析度最低,紙張、油墨也比較不講究,所以常見到報紙會印糊了某些圖案,以雙手摩擦報紙上的文字,還會轉印油墨到手上。雜誌相對要求比較高,圖形為達精緻目的就必須以高階掃描器將照片數位化,光面雪銅紙看起來更顯得高級,油墨附著也非常牢固,不易弄髒閱讀者的雙手。書介於兩者之間,但是更其強調文字的清晰程度,所以花了很多功夫在黑色字的油墨、字體設計、文章編排等等上面,紙張選擇盡量不會反光,這樣眼睛閱讀長篇大論時才不易疲勞。


實體出版品跟虛擬出版品有著很大的不同,實體受限於紙張、顏料以及成本的考量,所以會有不同的尺寸、厚度、顏色分別,這些在數位世界多數是不必擔心的。實體世界的紙張有A4、全開、對開等等尺寸;質料會有如模造紙、雪銅紙、道林等等不同樣式;就連厚度都會有70磅、80磅等等不同規格。虛擬世界簡單多了,一律清一色變成800乘以600或是1024乘以768的螢幕(目前多數螢幕採用寬比高為4比3的比例,少數採用16比9),而且不必選擇紙張(都是白色底),厚度更不是問題(螢幕毋須改變厚度)。

虛實之間除了「型」的差異,「本質」當然也起了很大的變化。比方說十萬字的小說可以印成紙張,提供讀者細細品味,但電腦螢幕上看十萬字吃得消嗎?反過來說,僅有五百字篇幅的電子報,硬是要把它給印出來,成本是不是又太高了?實體與虛擬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各有各的長處。多數專家都同意,數位環境根本就是全新的領域, 報紙直接數位化後不叫做真的電子報,雜誌直接數位化後不叫做數 美國鳳凰城公眾數位圖書館網站,是美國數百家電子圖書館之一。 位雜誌,書經過數位化後當然也不該直接叫做電子書,而需要靠編輯根據讀者的需求加以修改,符合數位閱讀習慣,直到讀者可以滿意接受為止。


編輯上的數位落差

簡單的說,「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就是數位化程度、設施以及認知上的差距,這普遍存在各種不同的數位環境中,並且造成「數位窮人」現象(泛指因財力、智力、能力差異而無法使用數位科技的人)。不同的差異,最嚴重就是反映在表現成果上,數位編輯程度落差愈大,就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去摸索並找到合理的模式;相對的,落差愈大執行失敗的機率也會隨之升高。數位編輯的數位落差形式,可以從幾個面向探討:


一、認知落差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落差,也是最容易以學習消弭的落差。造成這種落差的原因,是沒有認知發行方式與管道已經數位化,而既然用了不同的方式製造發行,顯然也該用不同的方式操作。比方說,統一發票因為發行週期長(兩個月一次)、民眾需求大,所以便利商店印成小傳單除了便民外,上面還可以印些廣告、宣傳文件;相反的,樂透彩週期短(每天都有開獎)、速度快,印成小傳單就非常不敷成本,第二天在店面供民眾取閱,還不如前天看即時電視轉播更有效率,這時候用網路傳遞開獎訊息反而可以降低許多成本,達到實體世界無法完成的任務。又好比螢幕尺寸有限,凡事就該想到讀者會受限於這個框架,數位出版品的設計就該是在這種尺度下而字體清楚、畫面解析度高、開啟檔案速度快等等,過多的文字反而會成為數位閱讀上的負擔。


為了減低這樣的落差,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接觸新知,多參與目前最新變化。如果你不懂Kuso、LKK、BT、kkbox、blog這些網路用詞(請參考附錄),而目前工作又想把內容傳達給這些年輕網路族群使用,那「雞同鴨講」真的會是件非常艱鉅的工作。


二、編輯落差

說起來有點慘忍,平面編輯跨入數位編輯領域往往需要進一步的再教育。一個好的數位出版品,除了長相要對之外(「認知落差」的部分就是要達到此一標準),內容更是要符合數位環境,除了前面提到的字數長度可能要注意,以符合實際電腦使用者的習慣外,數位出版(Digital Publishing)可能需要更多編輯上的重新設計規劃。


同樣是一份學英文電子報,某甲公司就是將文字以長篇贅述方式呈現,讀者必須看完兩千字的文字描述,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且文章前後無法接續,顯然是從其他地方節錄而來,卻又沒有經過仔細潤飾。某乙公司就高明許多,把部分語音檔案以MP3方式儲存好,並且把電子報重新編輯(re-editing)成HTML格式,當你想聽到哪一段,直接可以按一下「Play」圖示,完全讓讀者體驗到虛擬出版的好處,更增加該電子報的索報率。


這樣的數位編輯養成需要不斷的實務經驗,並且隨時注意做好意見調查,蒐集來自於使用者的建言,然後再慢慢加以改進。數位編輯除了認知上可以透過教育,其他方法則必須慢慢靠摸索得知。不同樣貌的出版品數位化,常產生截然不同的風貌:字典透過數位呈現變成可隨身攜帶的電子字典,百科全書變成網路資料庫,電子雜誌變成可供全文檢索的數位資訊,這背後的數位編輯除了認知到「製作數位內容更是要符合數位環境」外,這種前無古人的表現方式都是靠不斷試驗與摸索得來。


三、技術落差

不同波長的光線,在人眼中會產生各種色彩。而仔細變化光線三原色RGB(紅、綠、藍)的比例,就可以讓人類眼睛感受到「幾乎是所有」的顏色。不過印刷機卻採用另一種CMYK(洋紅、青、黃、黑四色)當作印刷油墨的基本色,這是因為顏料的特性剛好和光的特性相反,顏料是靠吸收光而產生顏色,而且各色光與各色顏料混和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顏料的原色必須是可以個別吸收紅、綠、藍的顏色,也就是紅、綠、藍這三色的補色洋紅、青、黃,而顏色相混並不會得到黑色,於是黑色必須額外添加進去。


在電腦檔案中,由於螢幕會產生不同波長的光線,讓螢幕前的使用者感受到不同顏色,所以電腦檔案的本身,勢必會透過轉換的方式,將數據轉換成RBG格式,再透過螢幕呈現;但是印刷品的電腦檔案,往往卻是由CMYK格式儲存,以便印刷機器可以讀取(電腦很聰明,無論選哪種格式,都可以轉成RGB形式再從螢幕呈現)。如果要讓編輯選擇儲存的格式,那傳統編輯會選擇CMYK(比較方便),而數位編輯可能會選則RGB(體積較小)。


以同樣的畫素存檔,以RGB作為儲存格式時,每畫素只需要3個單位儲存空間(RGB各一個),但以CMYK格式儲存就需要4個單位空間,體積上足足大了25%。另外RGB色域比較廣,CMYK是被包含在RGB色域之內的(以RGB色域比喻成一盒36色水彩,那CMKY可能只包含其中的24色而已,而其他顏色是無法靠油墨表現的),所以相對來說RGB顏色更為飽滿,也因此從RBG可以轉成CMYK,但是反過來很多顏色都會失真。


除此之外,更活潑的數位出版品對動態、音效製作還需要腳本式的練習,這種寫劇本的能力,需要技術人員、美術設計與後製作人員三者的努力配合,這也會讓數位編輯多出類似電影導播的技能。以充斥動態的Kuro X-plus電子雜誌為例,雖然只有三十幾頁,不過每頁都有類似嵌入flash小遊戲的概念,所以就算是這樣的份量,還是比紙本靜態一百頁還耐看哩!


除了觀念差距外,更嚴重的技術落差是IT能力差距。多數技術集中在少數軟體公司,而一般出版社或是從事數位出版工作的團隊,往往卻沒有這樣的人手,無論是想要研發或是開展新營運模式都非常辛苦。


數位編輯是流行趨勢

現在看起來,數位編輯像是非常遙不可及的任務(不過有些公司已經辦得到了),這就如同時光退回十年前再看今天的編輯工作一樣,對刻鋼板、撿鉛字的時代而言,今日電腦科技進展宛如天方夜譚般神奇。不過大勢所趨是製作的軟體、工具、方式都不斷推陳出新,製作數位書的步驟愈來愈簡單,而且所需要的網路基礎骨幹建設漸趨完備,傳遞也都沒有問題,讀者更希望看到的是會動、有聲音、更有創意的內容。相關技術的成熟,加上市場的需求逐步養成,未來編輯的工作,勢必將逐漸轉型成數位編輯,出版品也將改頭換面迎接多媒體動畫時代的來臨。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