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08 12月, 2011
幫你測量「相見恨晚」的程度
在Facebook上,當妳們有超過100個共同朋友,而妳們卻不認識,就表示妳們:「相見恨晚」。
事情是這樣的,一位朋友說,「有一位胡老師 (化名) 很優秀,你該見見她,聽她講她的理念,保證你會收穫很大。」但當我追問那位胡老師全名是什麼?能幫我介紹嗎?卻得到一時想不起來,下次一定會記下來的回應。
然後又隔一陣子,又會聽見「我前幾天聽到胡老師演講,真的很棒,你該見見她」云云。但也說不清胡老師怎麼聯絡,胡老師到底在哪邊可以找到。
當很多人都在提胡老師、胡老師的時候,某天,我在 facebook 遇到了疑似胡老師的人。其實應該說,她幾乎天天都會出現在我 facebook 畫面右邊那欄「你可能認識的人」裡面。
Hu XXXXXX
100多位共同朋友
每次都出現也不奇怪,我早在懷疑這些人物出現的邏輯是什麼。但是我在想,這 Hu 是誰啊?怎麼跟我會有這麼多共同朋友。於是,我開始打入我自己交往比較久 (現實生活中) 的朋友,看出現什麼結果。
隨便打三個,在友誼紀錄網頁,出現這樣的資訊:
郝明義 229個共同朋友 (郝先生交往超過十年)
查理王 159個共同朋友 (蔡瀚毅交往五年左右)
鄧文淵 99個共同朋友 (鄧大哥交往一年左右)
() 內是現實生活的認識時間。
果然耶。交往久的,理論上共同朋友較多。
但也要看對方的個性,有人天生不喜歡加入別人,而且嚴格管制,表列的朋友數量當然少囉 (facebook朋友,與現實生活中朋友成正比嗎?這也值得研究) 。表列的朋友少過百人,那又怎麼可能有超過百人的共同朋友??
所以,數量非關鍵,重疊性才是關鍵。而對方的朋友總數,與和妳共同朋友的比例愈接近,妳們關係愈親密。
天啊~ 這快要可以發展出論文囉。(快聯絡百齡老師<---我腦裡的聲音)
也就是說相見恨晚方程式可以寫成:
A和妳共同朋友總數
------------------------ = 這比例越接近1 = 妳們關係越密切 = 見面會很投合(?)
A的朋友總數
還是回到胡老師吧。因此我就寫封短訊給她,問她,你是不是在某某地方演講某某議題的胡老師啊?沒想到對方說:你是薛老師吧?我有好幾個朋友跟我說,我一定要認識你,因為......(略)
這也真是太奇妙了吧,各位說是嗎?後來一聊,果然很多理念是契合的,世界真是奇妙。突發奇想:
Facebook 應該開發 soul mate 或是 pre- best friend 功能。顯示一旦交往, "你可能會非常要好" 的程度。也可能是要找夥伴,快速找出研究、興趣、概念相同的人,但是目前呢,兩位並不認識對方。
所以,一個不科學、很感性、無根據基礎的初步結論:
1. 若你 facebook 認識一百人以內,又有10個以上共同朋友,那也算是「相見恨晚」的人了。
2. 共同朋友比例高,表示共同性高,「相見恨晚」機率也高。
3. 活動力高的人,朋友多,傳播力也高。因此,兩個有千人以上的朋友,也相互認識的機率非常高。
4. 活動力高的人會相互吸引,遲早被 facebook 騙去拉在一起。
事情是這樣的,一位朋友說,「有一位胡老師 (化名) 很優秀,你該見見她,聽她講她的理念,保證你會收穫很大。」但當我追問那位胡老師全名是什麼?能幫我介紹嗎?卻得到一時想不起來,下次一定會記下來的回應。
然後又隔一陣子,又會聽見「我前幾天聽到胡老師演講,真的很棒,你該見見她」云云。但也說不清胡老師怎麼聯絡,胡老師到底在哪邊可以找到。
當很多人都在提胡老師、胡老師的時候,某天,我在 facebook 遇到了疑似胡老師的人。其實應該說,她幾乎天天都會出現在我 facebook 畫面右邊那欄「你可能認識的人」裡面。
Hu XXXXXX
100多位共同朋友
每次都出現也不奇怪,我早在懷疑這些人物出現的邏輯是什麼。但是我在想,這 Hu 是誰啊?怎麼跟我會有這麼多共同朋友。於是,我開始打入我自己交往比較久 (現實生活中) 的朋友,看出現什麼結果。
隨便打三個,在友誼紀錄網頁,出現這樣的資訊:
郝明義 229個共同朋友 (郝先生交往超過十年)
查理王 159個共同朋友 (蔡瀚毅交往五年左右)
鄧文淵 99個共同朋友 (鄧大哥交往一年左右)
() 內是現實生活的認識時間。
果然耶。交往久的,理論上共同朋友較多。
但也要看對方的個性,有人天生不喜歡加入別人,而且嚴格管制,表列的朋友數量當然少囉 (facebook朋友,與現實生活中朋友成正比嗎?這也值得研究) 。表列的朋友少過百人,那又怎麼可能有超過百人的共同朋友??
所以,數量非關鍵,重疊性才是關鍵。而對方的朋友總數,與和妳共同朋友的比例愈接近,妳們關係愈親密。
天啊~ 這快要可以發展出論文囉。(快聯絡百齡老師<---我腦裡的聲音)
也就是說相見恨晚方程式可以寫成:
A和妳共同朋友總數
------------------------ = 這比例越接近1 = 妳們關係越密切 = 見面會很投合(?)
A的朋友總數
還是回到胡老師吧。因此我就寫封短訊給她,問她,你是不是在某某地方演講某某議題的胡老師啊?沒想到對方說:你是薛老師吧?我有好幾個朋友跟我說,我一定要認識你,因為......(略)
這也真是太奇妙了吧,各位說是嗎?後來一聊,果然很多理念是契合的,世界真是奇妙。突發奇想:
Facebook 應該開發 soul mate 或是 pre- best friend 功能。顯示一旦交往, "你可能會非常要好" 的程度。也可能是要找夥伴,快速找出研究、興趣、概念相同的人,但是目前呢,兩位並不認識對方。
所以,一個不科學、很感性、無根據基礎的初步結論:
1. 若你 facebook 認識一百人以內,又有10個以上共同朋友,那也算是「相見恨晚」的人了。
2. 共同朋友比例高,表示共同性高,「相見恨晚」機率也高。
3. 活動力高的人,朋友多,傳播力也高。因此,兩個有千人以上的朋友,也相互認識的機率非常高。
4. 活動力高的人會相互吸引,遲早被 facebook 騙去拉在一起。
04 10月, 2011
Nikon 微小世界影展:妳不可以錯過得好展覽!
多說無益,各位還是連線去看吧!
Nikon Small World 2011 competition winners: photographs through the microscope
網址 http://www.telegraph.co.uk/science/picture-galleries/8806157/Nikon-Small-World-2011-competition-winners-photographs-through-the-microscope.html
或按 這裡 另開視窗。

1st Place: Dr. Igor Siwanowicz,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Neurobiology, Martinsried, Germany. Portrait of a Chrysopa sp. (green lacewing) larva (20x), Confocal
http://i.telegraph.co.uk/multimedia/archive/02017/1---Igor-S_2017416i.jpg

4th Place: Dr. Robin Young,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Intrinsic fluorescence in Lepidozia reptans (liverwort) (20X), Live mount, Confocal microscopy
http://i.telegraph.co.uk/multimedia/archive/02017/4---Robin-Young_2017444i.jpg
27 9月, 2011
博物館搞文創的好案例:Mütter Museum
(有言在先請注意,部分連結不適合膽小、剛吃過飯、胃痛、怕屍體者進入)
這是一個博物館網站,Mütter Museum 專門收藏些怪東西。有多怪?畸形人的肢體、殘骸,還有很多人體部位,奇怪的土著頭顱等等。重點是,首頁有很多博物館自製影片,怎麼說呢?想搞文創,我強烈建議來看一看吧。
我找一個比較不血腥的影片放在這裡,說實在,裡面也沒有很血腥的,只是看到那些人類遺骸,有人會不舒服吧。各位可以見到,用輕鬆與實作的方式介紹,真得是很容易懂啊!
這種介紹方式,拉近了 "展覽物" 與 "參觀者" 的距離。一般博物館,也是靜態展覽,要不然就是模糊的、老舊的照片、影帶,遠不如這裡看得清楚、仔細。
我們的博物館網站都很正式,不苟言笑的,沒這麼風趣的對白。
如果博物館能每週拍一部,肯定能吸引大家的目光。也容易招攬更多人進館一窺究竟。對於目前正在進行博物館文創計畫的夥伴們,千萬參考一下。
各位可以再看一部:
哇!! 各位發現沒,裡面很多跟血有關的字眼,沒辦法,是醫學博物館嘛。我對 "血" 這個字很敏感,不過對這網站來說,這應該是常用字之一。
這個怪不拉機的博物館,到底在哪?為何要成立呢?
原來啊,這博物館在費城,當然也跟醫學研究有點關係。
如果你無法前往,可以看一下虛擬導覽。
博物館位於 Center City 區,收藏許多醫學相關的怪東西。基本開始是 Dr. Thomas Dent Mütter 在 1858 年所捐贈的收藏品。
The Mütter Museum is a medical museum located in the Center City area of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It contains a collection of medical oddities, anatomical and pathological specimens, wax models, and antique medical equipment. The museum is part of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Philadelphia.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collection, donated by Dr. Thomas Dent Mütter in 1858, was 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For a fee one may personally view the museum.
如果各位還想知道更多,不妨上 Wiki Mütter Museum相關詞條 閱讀一下。
我就不剝奪各位學英文的機會了。
這是一個博物館網站,Mütter Museum 專門收藏些怪東西。有多怪?畸形人的肢體、殘骸,還有很多人體部位,奇怪的土著頭顱等等。重點是,首頁有很多博物館自製影片,怎麼說呢?想搞文創,我強烈建議來看一看吧。
我找一個比較不血腥的影片放在這裡,說實在,裡面也沒有很血腥的,只是看到那些人類遺骸,有人會不舒服吧。各位可以見到,用輕鬆與實作的方式介紹,真得是很容易懂啊!
這種介紹方式,拉近了 "展覽物" 與 "參觀者" 的距離。一般博物館,也是靜態展覽,要不然就是模糊的、老舊的照片、影帶,遠不如這裡看得清楚、仔細。
我們的博物館網站都很正式,不苟言笑的,沒這麼風趣的對白。
如果博物館能每週拍一部,肯定能吸引大家的目光。也容易招攬更多人進館一窺究竟。對於目前正在進行博物館文創計畫的夥伴們,千萬參考一下。
各位可以再看一部:
哇!! 各位發現沒,裡面很多跟血有關的字眼,沒辦法,是醫學博物館嘛。我對 "血" 這個字很敏感,不過對這網站來說,這應該是常用字之一。
這個怪不拉機的博物館,到底在哪?為何要成立呢?
原來啊,這博物館在費城,當然也跟醫學研究有點關係。
如果你無法前往,可以看一下虛擬導覽。
博物館位於 Center City 區,收藏許多醫學相關的怪東西。基本開始是 Dr. Thomas Dent Mütter 在 1858 年所捐贈的收藏品。
The Mütter Museum is a medical museum located in the Center City area of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It contains a collection of medical oddities, anatomical and pathological specimens, wax models, and antique medical equipment. The museum is part of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Philadelphia.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collection, donated by Dr. Thomas Dent Mütter in 1858, was 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For a fee one may personally view the museum.
如果各位還想知道更多,不妨上 Wiki Mütter Museum相關詞條 閱讀一下。
我就不剝奪各位學英文的機會了。
24 8月, 2011
為什麼台灣人生得少?
台灣人為什麼生得少?少子化為何這麼嚴重?學校入學人口不斷下降,聽說幾年後很多大學要關門?別說太遠,今年很多小學都招不滿學生,開始要借人頭了。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獎勵真的有用嗎?另外,生育率低對國家是好事一樁,還是壞事一件呢?
最近聽朋友討論這個問題,所以開始找一些資料,並將這些資料整理出來,試圖從中窺得真正原因。初步來看,許多政府政策並未對症下藥,甚至於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過身為中華民國的公民,亂醫並非一日如此,我想大夥大抵也習慣了。(進入正題之前,再提醒一句:個人見解,不喜勿入。若要評論,請就事論事。) 這裡就可能的原因,做重點式的描述:
結婚年齡提高,生小孩年齡拉長
沒錯,台灣的初婚年齡 (第一次結婚,大多數人都結一次) 不斷提升,已經從 1997 年的 26.3 歲提升到 2011 年將近 29 歲。這樣的結果,期間的空檔讓生育年齡也隨之拉長,因此造成晚婚自然會晚生的現象。也就是說,原本一位女性26.3左右就該生了,卻延遲到29歲的意思,等於是生育週期拉長很多。
另外,晚婚會導致生育率下降。一是生不出來,一是不想生。總之,晚婚會讓出生率降低。這種問題的背後,是為什麼晚婚,而不是獎勵生育。如果有辦法讓大家不晚婚,生育率自然會提升。我以前做過老鼠試驗,年輕老鼠生育率高 (真是廢話) ,年輕人結婚生小孩的機率也會提高。年紀大生小孩的風險很大,政府應投入更多關於醫院的設施改進、相關高齡產婦研究、高齡生育的小孩疾病問題以及高齡產婦面對的小孩照顧問題。
不婚人口增加
不婚代表三種意義:不想婚、結婚不生、跟無法生的人在一起過日子 (同性婚姻)。為什麼不想婚,女性自主意識抬頭 (不想太早變成黃臉婆),女性工作職位逐漸增高 (你老婆是經理,你才不過是理專),女性支配權增大 (類似我的野蠻女友,女生說話愈來愈大聲),女性變美了 (醫學進步、辣妹增加,讓女生籌碼變多) 都是原因。不過,我們能再搞一次愚民化嗎?教育她們女子無才便是德嗎?切!不太可能。
結婚不生的理由就更多了,我們看那些生小孩的父母,被折騰的樣子就知道。我有一個朋友,他把一隻小狗當小孩。他說,光是學費我就不知道省了多少,而且小狗不會跟我頂嘴,又不抽菸,更不會交壞朋友,連墮胎都很方便。雖然是謬論、歪理,但是也很有道理。
同性戀沒什麼不好,但無法產生下一代。在台灣,有非常少數的同性戀會去借精生小孩,或是認養,不過並不像國外電視演的,那比例非常的低。
不就業的機會成本提高
女性畢業幾乎都有工作,結婚之後若放棄工作,就等於放棄物質享受,這種狀態就是機會成本提高。若又要雙薪,又要生小孩,你可以打聽一下保母費用,保證你會吐一吐舌頭說還不如算了。因此,潛意識來說,人會阻止自己破壞這種美好的平衡,進而晚生或是不生。
台北市托育酬勞行情表 (保母費用)
http://100s.hypermart.net/sal.html
上述行情不包括副食費與年節獎金。通常六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可以開始食用奶粉以外的食品,一般奶粉由家長提供給保母,如副食品家長不自行提供就得貼補現金請保母準備,行情是日間托一千元、全日托二千元, 至於獎金,全年至少要有年終獎金加發一個月薪水。
有偶人數降低
白話說,結婚的比例下降了。1994年,共有十七萬人結婚。到了2007年,只剩下十三萬五千人結婚。你說好男人不見了、好女人消失了,或是大家不想太快結婚都可以。總之,自由人口不斷變多,中央差距一昇華就是數十萬人沒在貢獻增產報國行列。
這背後的問題是什麼?男性、女性想結婚的,就找外籍配偶。根據傳聞,台灣小孩都是外國配偶在生嗎?據統計,2001年,外籍配偶生小孩占全年小孩的 10.7% (天啊,10個小孩一個是混血!) 。到2009年為止,這比例仍是 10.2% 左右,未見增高。原因是面試難度高,導致外籍新娘數量減緩。
背後的大哉問,為什麼有偶的人數不多?所以重點是要鼓勵有偶?請各位研究近五年媒體,片中關於結婚,結婚又有好下場的,請問有多少部?鼓勵白頭偕老的新聞多?還是毒害、兇殺、外遇、小三、情殺的多?社會集體氛圍就不鼓勵結婚,那又如何提升有偶人數呢?
另外,男女的性比例失調也是一個問題。不只是台灣,大陸更嚴重。近十年來男女出生比率比例嚴重失調,1996 年性比例 108.6 (男比女,男多女少),至 2006 年的性比例 110,代表有8.6到10%的男生將來會娶不到老婆,最後也只好去娶外籍新娘。很可惜,討一個外籍新娘並不便宜、審查又嚴格、風土又怪異 (至少跟我們不一樣) 。所以,有偶人數還是無法提升。
生育的優點低於缺點,環境不適合生育者
生小孩有什麼好處?如果答案是 "有補助" 的,你一定沒生過小孩。小孩出生吃奶要錢、尿布要錢、幼兒園要錢、安親班要錢、生病要錢、才藝班要錢。我的可愛鄰居將小孩送往台中山區某知名寄宿學校,隨便就要繳五位數。另一位朋友的小孩經常在補習,圍棋、珠算、游泳、土風舞、跆拳道、英語會話,我真為她的國小三年級生涯感到過分的多采多姿!
對城市小孩來說,大部分的環境也很不適合小孩生長。小孩沒有放養的場地,或許有,但你害怕被綁架、勒索、人口販賣、器官走私、詐騙,所以只能放小孩在家 (或者,你希望她跟肯德基、麥當勞、便利商店一起長大?)。到處都是怪叔叔、惡阿姨,交通變差終於將馬路變成虎口。放假時,郊外不巧到處都是人 (因為大家都想同一件事,出們放鬆),再遠一點又都是品質不好的遊樂設施,出國又因為賺得不多、沒休假而作罷....... 試問一下,理智的人會怎麼做決定?生還是不生?To be or not to be?
但生育仍有優點。有小孩確實能體驗到不同的生命價值,有小孩能讓人成長,有小孩能體會身為父母的苦心,有小孩能創造家庭新歡樂。但是現在社會還跟你講價值嗎?
政府鼓勵生育的用意是什麼?
台灣土地有限、資源貧瘠,人口過度增加只不過增加國家負擔。如果政府覺得因此稅收不夠、老化嚴重,麻煩一下,好好用錢比較重要,早就該通盤檢討預算問題。多少錢做多少事,什麼樣的 "國家階段" 就該擬什麼樣的預算。
像是日本,有計畫的設計與規劃讓女性生育又不會影響工作的政策,慢慢鼓勵女性 "正常生子"。這樣一來,家庭收支可以維持,也能建造有小孩的家庭生活。同時,這樣的結構,也能應付未來老人化社會。
政府應當投入的,不僅是鼓勵生育,更要開始進行老年化社會建造。緩坡道公共建設、低底盤公車、無障礙人行道 (想想現在的騎樓,真是有夠恐怖的。我可不想以後杵著拐杖罵人啊) 這些現在不投入規劃、興建,到時候一次哪裡徵建得完?
政府鼓勵生育的結果是什麼?
根據統計,這十幾年來只要是結婚的人,她們的平均生育率並沒有變化,叫她們多生是沒用的。真正的問題是,結婚的人太少了 (婚生子女因此不足)。不過,現在的政策,鼓勵結婚的少,這才是重點中的重點。
目前,不斷斯吼鼓勵生產的結果,其實是在鼓勵已經結婚婦女 "再生"。鼓勵的方式很老套:多生就給更多錢 (又不給太多)。
不過,這對缺錢的一族誘因極大;但對收入不錯的一族,誘因小、 "性趣" 就更缺缺了。因為事實上,生小孩的問題不是 "生",而是 "養" 啊 (生頂多耗時十個月,養可是要一輩子!)。這樣亂鼓勵之下衍生的社會問題是,為了求現,低收入戶生了很多,卻更沒有辦法提供好的教育,變相鼓勵讓數據變好看了,卻拉低了國力。
生育率低是一件事,背後錯綜複雜的問題,政府長官們有仔細好好想過嗎?
最近聽朋友討論這個問題,所以開始找一些資料,並將這些資料整理出來,試圖從中窺得真正原因。初步來看,許多政府政策並未對症下藥,甚至於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過身為中華民國的公民,亂醫並非一日如此,我想大夥大抵也習慣了。(進入正題之前,再提醒一句:個人見解,不喜勿入。若要評論,請就事論事。) 這裡就可能的原因,做重點式的描述:
結婚年齡提高,生小孩年齡拉長
沒錯,台灣的初婚年齡 (第一次結婚,大多數人都結一次) 不斷提升,已經從 1997 年的 26.3 歲提升到 2011 年將近 29 歲。這樣的結果,期間的空檔讓生育年齡也隨之拉長,因此造成晚婚自然會晚生的現象。也就是說,原本一位女性26.3左右就該生了,卻延遲到29歲的意思,等於是生育週期拉長很多。
另外,晚婚會導致生育率下降。一是生不出來,一是不想生。總之,晚婚會讓出生率降低。這種問題的背後,是為什麼晚婚,而不是獎勵生育。如果有辦法讓大家不晚婚,生育率自然會提升。我以前做過老鼠試驗,年輕老鼠生育率高 (真是廢話) ,年輕人結婚生小孩的機率也會提高。年紀大生小孩的風險很大,政府應投入更多關於醫院的設施改進、相關高齡產婦研究、高齡生育的小孩疾病問題以及高齡產婦面對的小孩照顧問題。
不婚人口增加
不婚代表三種意義:不想婚、結婚不生、跟無法生的人在一起過日子 (同性婚姻)。為什麼不想婚,女性自主意識抬頭 (不想太早變成黃臉婆),女性工作職位逐漸增高 (你老婆是經理,你才不過是理專),女性支配權增大 (類似我的野蠻女友,女生說話愈來愈大聲),女性變美了 (醫學進步、辣妹增加,讓女生籌碼變多) 都是原因。不過,我們能再搞一次愚民化嗎?教育她們女子無才便是德嗎?切!不太可能。
結婚不生的理由就更多了,我們看那些生小孩的父母,被折騰的樣子就知道。我有一個朋友,他把一隻小狗當小孩。他說,光是學費我就不知道省了多少,而且小狗不會跟我頂嘴,又不抽菸,更不會交壞朋友,連墮胎都很方便。雖然是謬論、歪理,但是也很有道理。
同性戀沒什麼不好,但無法產生下一代。在台灣,有非常少數的同性戀會去借精生小孩,或是認養,不過並不像國外電視演的,那比例非常的低。
不就業的機會成本提高
女性畢業幾乎都有工作,結婚之後若放棄工作,就等於放棄物質享受,這種狀態就是機會成本提高。若又要雙薪,又要生小孩,你可以打聽一下保母費用,保證你會吐一吐舌頭說還不如算了。因此,潛意識來說,人會阻止自己破壞這種美好的平衡,進而晚生或是不生。
台北市托育酬勞行情表 (保母費用)
型態 | 計算方式 | 行情 | 備註 |
---|---|---|---|
全日托(24小時) | 以月計 | 2萬 - 2.7萬 | -- |
日托(7-12小時) | 以月計 | 1.5萬 - 2萬 | -- |
半日托(3-6小時) | 以月計 | 7千 - 1.5萬 | -- |
臨托(暫時托) | 以小時計 | 100元 - 250元 | -- |
http://100s.hypermart.net/sal.html
上述行情不包括副食費與年節獎金。通常六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可以開始食用奶粉以外的食品,一般奶粉由家長提供給保母,如副食品家長不自行提供就得貼補現金請保母準備,行情是日間托一千元、全日托二千元, 至於獎金,全年至少要有年終獎金加發一個月薪水。
有偶人數降低
白話說,結婚的比例下降了。1994年,共有十七萬人結婚。到了2007年,只剩下十三萬五千人結婚。你說好男人不見了、好女人消失了,或是大家不想太快結婚都可以。總之,自由人口不斷變多,中央差距一昇華就是數十萬人沒在貢獻增產報國行列。
這背後的問題是什麼?男性、女性想結婚的,就找外籍配偶。根據傳聞,台灣小孩都是外國配偶在生嗎?據統計,2001年,外籍配偶生小孩占全年小孩的 10.7% (天啊,10個小孩一個是混血!) 。到2009年為止,這比例仍是 10.2% 左右,未見增高。原因是面試難度高,導致外籍新娘數量減緩。
背後的大哉問,為什麼有偶的人數不多?所以重點是要鼓勵有偶?請各位研究近五年媒體,片中關於結婚,結婚又有好下場的,請問有多少部?鼓勵白頭偕老的新聞多?還是毒害、兇殺、外遇、小三、情殺的多?社會集體氛圍就不鼓勵結婚,那又如何提升有偶人數呢?
另外,男女的性比例失調也是一個問題。不只是台灣,大陸更嚴重。近十年來男女出生比率比例嚴重失調,1996 年性比例 108.6 (男比女,男多女少),至 2006 年的性比例 110,代表有8.6到10%的男生將來會娶不到老婆,最後也只好去娶外籍新娘。很可惜,討一個外籍新娘並不便宜、審查又嚴格、風土又怪異 (至少跟我們不一樣) 。所以,有偶人數還是無法提升。
生育的優點低於缺點,環境不適合生育者
生小孩有什麼好處?如果答案是 "有補助" 的,你一定沒生過小孩。小孩出生吃奶要錢、尿布要錢、幼兒園要錢、安親班要錢、生病要錢、才藝班要錢。我的可愛鄰居將小孩送往台中山區某知名寄宿學校,隨便就要繳五位數。另一位朋友的小孩經常在補習,圍棋、珠算、游泳、土風舞、跆拳道、英語會話,我真為她的國小三年級生涯感到過分的多采多姿!
對城市小孩來說,大部分的環境也很不適合小孩生長。小孩沒有放養的場地,或許有,但你害怕被綁架、勒索、人口販賣、器官走私、詐騙,所以只能放小孩在家 (或者,你希望她跟肯德基、麥當勞、便利商店一起長大?)。到處都是怪叔叔、惡阿姨,交通變差終於將馬路變成虎口。放假時,郊外不巧到處都是人 (因為大家都想同一件事,出們放鬆),再遠一點又都是品質不好的遊樂設施,出國又因為賺得不多、沒休假而作罷....... 試問一下,理智的人會怎麼做決定?生還是不生?To be or not to be?
但生育仍有優點。有小孩確實能體驗到不同的生命價值,有小孩能讓人成長,有小孩能體會身為父母的苦心,有小孩能創造家庭新歡樂。但是現在社會還跟你講價值嗎?
政府鼓勵生育的用意是什麼?
台灣土地有限、資源貧瘠,人口過度增加只不過增加國家負擔。如果政府覺得因此稅收不夠、老化嚴重,麻煩一下,好好用錢比較重要,早就該通盤檢討預算問題。多少錢做多少事,什麼樣的 "國家階段" 就該擬什麼樣的預算。
像是日本,有計畫的設計與規劃讓女性生育又不會影響工作的政策,慢慢鼓勵女性 "正常生子"。這樣一來,家庭收支可以維持,也能建造有小孩的家庭生活。同時,這樣的結構,也能應付未來老人化社會。
政府應當投入的,不僅是鼓勵生育,更要開始進行老年化社會建造。緩坡道公共建設、低底盤公車、無障礙人行道 (想想現在的騎樓,真是有夠恐怖的。我可不想以後杵著拐杖罵人啊) 這些現在不投入規劃、興建,到時候一次哪裡徵建得完?
政府鼓勵生育的結果是什麼?
根據統計,這十幾年來只要是結婚的人,她們的平均生育率並沒有變化,叫她們多生是沒用的。真正的問題是,結婚的人太少了 (婚生子女因此不足)。不過,現在的政策,鼓勵結婚的少,這才是重點中的重點。
目前,不斷斯吼鼓勵生產的結果,其實是在鼓勵已經結婚婦女 "再生"。鼓勵的方式很老套:多生就給更多錢 (又不給太多)。
不過,這對缺錢的一族誘因極大;但對收入不錯的一族,誘因小、 "性趣" 就更缺缺了。因為事實上,生小孩的問題不是 "生",而是 "養" 啊 (生頂多耗時十個月,養可是要一輩子!)。這樣亂鼓勵之下衍生的社會問題是,為了求現,低收入戶生了很多,卻更沒有辦法提供好的教育,變相鼓勵讓數據變好看了,卻拉低了國力。
生育率低是一件事,背後錯綜複雜的問題,政府長官們有仔細好好想過嗎?
分類標籤:
科學研究
12 7月, 2011
很棒的科學影片:蟑螂
這一篇文章,引起我四個注意:
一、內容很棒,編排的分量剛好,舉例恰如其份。
二、畫面流暢,用很多圖型去替代、表意、指示和襯托,簡單易懂。
三、配音很緊湊,很有節奏感,這創造了順暢觀賞動線,很棒!
四、滿足教育上的功能,讓人能徹底、深入了解蟑螂。尤其是蟑螂斷了頭,竟然能活40天,理由是.... 沒有嘴巴。太震撼了!
沒字幕的原影片在這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z05k6cPi3s
一、內容很棒,編排的分量剛好,舉例恰如其份。
二、畫面流暢,用很多圖型去替代、表意、指示和襯托,簡單易懂。
三、配音很緊湊,很有節奏感,這創造了順暢觀賞動線,很棒!
四、滿足教育上的功能,讓人能徹底、深入了解蟑螂。尤其是蟑螂斷了頭,竟然能活40天,理由是.... 沒有嘴巴。太震撼了!
沒字幕的原影片在這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z05k6cPi3s
分類標籤:
科學研究
19 2月, 2011
偷看辣妹屁屁的人請注意
最近,這兩個後視女孩幹了一件驚心動魄的事!把攝影機裝在屁屁上!
天啊,這還用說,大家還需要猜猜大家的目光會聚焦在哪嗎?
請留意片中大家的眼球吧....
下次上街,請別盯者人家屁屁看,不然小心入鏡。 ( 嗯,對男人來說,不看辣妹應該是違背DNA的 ~ )
天啊,這還用說,大家還需要猜猜大家的目光會聚焦在哪嗎?
請留意片中大家的眼球吧....
下次上街,請別盯者人家屁屁看,不然小心入鏡。 ( 嗯,對男人來說,不看辣妹應該是違背DNA的 ~ )
有些科學家真的很無聊耶
有些科學家真的很無聊耶,當然不是全部啦 (笑),不然我想當人類行為學家的夢想,不就變成無聊之夢!
有一篇早期的文章:
http://www.natureasia.com/taiwan/nature/updates/index.php?i=5877&issue=7031
標題叫做:血緣關係與人類行為
大家恐怕要花一點時間耐心看完介紹:
“南非綜合家庭調查”收集在該國第一次民主選舉於1994年4月舉行之前9個月大約9000個家庭的資料。該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收集關於生活標準的資料,供決策者參考,但也要為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提供一個獨特的數據庫。
Bowles和Dorit在對“Inclusive Fitness Models”預測人類行為的能力所進行的一項測試中完成了這項工作。來自非洲農村家庭的流動礦工寄錢給自己家里,研究人員將所觀察到的匯款數額與預測的匯款數額進行比較,來判斷什麼是最適當利益,結果表明,流動礦工與收款人在血緣關係上的遠近是預測匯款數額的因素之一。可見,血緣關係在這裡是一個因素,但只是很多因素之一。
請注意:
結果表明,流動礦工與收款人在血緣關係上的遠近是預測匯款數額的因素之一。
這表示,一般狀況下,匯給妳媽的錢比妳表親的要多。這不是廢話嗎!
唉呦喂呀~ 這結果還真不出意料之外。
原文如下:
Nature 434, 380-383 (17 March 2005) | doi:10.1038/nature03420; Received 15 November 2004; Accepted 31 January 2005
有一篇早期的文章:
http://www.natureasia.com/taiwan/nature/updates/index.php?i=5877&issue=7031
標題叫做:血緣關係與人類行為
大家恐怕要花一點時間耐心看完介紹:
“南非綜合家庭調查”收集在該國第一次民主選舉於1994年4月舉行之前9個月大約9000個家庭的資料。該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收集關於生活標準的資料,供決策者參考,但也要為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提供一個獨特的數據庫。
Bowles和Dorit在對“Inclusive Fitness Models”預測人類行為的能力所進行的一項測試中完成了這項工作。來自非洲農村家庭的流動礦工寄錢給自己家里,研究人員將所觀察到的匯款數額與預測的匯款數額進行比較,來判斷什麼是最適當利益,結果表明,流動礦工與收款人在血緣關係上的遠近是預測匯款數額的因素之一。可見,血緣關係在這裡是一個因素,但只是很多因素之一。
請注意:
結果表明,流動礦工與收款人在血緣關係上的遠近是預測匯款數額的因素之一。
這表示,一般狀況下,匯給妳媽的錢比妳表親的要多。這不是廢話嗎!
唉呦喂呀~ 這結果還真不出意料之外。
原文如下:
Nature 434, 380-383 (17 March 2005) | doi:10.1038/nature03420; Received 15 November 2004; Accepted 31 January 2005
Genetic relatedness predicts South African migrant workers' remittances to their families
- Santa Fe Institute, 1399 Hyde Park Rd, Santa Fe, New Mexico 87501, USA; and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Siena, Piazza San Francesco, Siena 53100, Italy
- 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 King George V Avenue, Durban 4001, South Africa
Correspondence to: D. Posel2 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D.P. (Email: posel@ukzn.ac.za).
Topof page
Abstract
Inclusive fitness models1, 2 predict many commonly observed behaviours: among humans, studies of within-household violence3, the allocation of food4, 5 and child care6 find that people favour those to whom they are more closely related. In some cases however, kin-altruism effects appear to be modest7,8, 9. Do individuals favour kin to the extent that kin-altruism models predict? Data on remittances sent by South African migrant workers to their rural households of origin allow an explicit test, to our knowledge the first of its kind for humans. Using estimates of the fitness benefit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 remittance, the genetic relatedness of the migrant to the beneficiaries of the transfer, and their age- and sex-specific reproductive values, we estimate the level of remittance that maximizes the migrant worker's inclusive fitness. This is a much better predictor of observed remittances than is average relatedness, even when we take account (by means of a multiple regression) of covarying influences on the level of remittance. But the effect is modest: less than a third of the observed level of remittances can be explained by our kin-altruism model.
分類標籤:
科學研究
23 2月, 2010
Bill Gates on energy: Innovating to zero! 節約能源!是你我的事!
At TED2010, Bill Gates unveils his vision for the world's energy future, describing the need for "miracles" to avoid planetary catastrophe and explaining why he's backing a dramatically different type of nuclear reactor. ...
Bill Gates 在片中提出很多觀點,像是 CO2= P x S x E x C,重點不外乎要大家節約能源、降低碳排放。最近幾年,多位高人、長老、大師、專家、電影、小說不斷告誡,地球快要受前所未有汙染,恐怕要巨變了。但是,實際付諸的行動實在少之又少!油價一樣便宜、機車不斷增加、包裝過度、回收進度緩慢、廢水汙染依舊、綠地不斷減少.....
CO2 = P x S x E x C
Meaning this: the climate emission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re the result of four driving forces:
* Popula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people on the planet (which is still increasing because we are not yet at peak population).
* Services: the things that provide prosperity (and because billions of people are still rising out of poverty and because no global system will work unless it's fair, we can expect a massively increased demand for the services that provide prosperity).
* Energy: the amount of energy it takes to produce and provide th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our peaking population uses as it grows more prosperous (what some might call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Gates believes it's likely cutting two-thirds of our energy waste is about as good as we can do.
* Carbon: the amount of climate emissions generated in order to produce the energy it takes to fuel prosperity.
原文請參考
大家心存:沒這麼嚴重啦!一人浪費一度、一升,合起來就是千萬億焦耳的資源浪費。用油價控制大眾交通運輸,用低票價鼓勵大家搭乘大眾捷運系統,甚至於,約束進城必須高承載,這些在其他國家都慢慢開始施行。我是不知道政府具體做了什麼 (若有,真是抱歉了,原來你們都是偷偷做事,真好~) ,也不知道有沒有計算過,紅燈過多、過長浪費的汽油是多少,路面崎嶇破壞的車輛有多少,道路該彎不彎該直不直、浪費在鬼打牆似的路線設計上會消耗多少汽油(開車上班塞車時,我腦海理不斷出現的問題) 。當然還有很多,這裡只不過僅僅舉了交通的例子罷了。
汽機車排放的空汙標準,是不是該逐年愈加嚴格?電器運轉效能,是不是該研發提升?替代能源是不是開始思考了?新社區、新大樓是不是強制全部要加裝太陽能、風力發電裝置?獎勵替代能源發明?台灣沒石油、沒鈾礦、沒有煤炭... 等到哪一天缺了這些能源來源,我們要回到石器時代嗎?發明手搖發電電腦?唉。唉。唉。
人類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心態,到底要何時才會覺悟呢?莫非,你們 (政府們) 在西藏真的在蓋大船等著逃生嗎?
Bill Gates 在片中提出很多觀點,像是 CO2= P x S x E x C,重點不外乎要大家節約能源、降低碳排放。最近幾年,多位高人、長老、大師、專家、電影、小說不斷告誡,地球快要受前所未有汙染,恐怕要巨變了。但是,實際付諸的行動實在少之又少!油價一樣便宜、機車不斷增加、包裝過度、回收進度緩慢、廢水汙染依舊、綠地不斷減少.....
CO2 = P x S x E x C
Meaning this: the climate emission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re the result of four driving forces:
* Popula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people on the planet (which is still increasing because we are not yet at peak population).
* Services: the things that provide prosperity (and because billions of people are still rising out of poverty and because no global system will work unless it's fair, we can expect a massively increased demand for the services that provide prosperity).
* Energy: the amount of energy it takes to produce and provide th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our peaking population uses as it grows more prosperous (what some might call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Gates believes it's likely cutting two-thirds of our energy waste is about as good as we can do.
* Carbon: the amount of climate emissions generated in order to produce the energy it takes to fuel prosperity.
原文請參考
大家心存:沒這麼嚴重啦!一人浪費一度、一升,合起來就是千萬億焦耳的資源浪費。用油價控制大眾交通運輸,用低票價鼓勵大家搭乘大眾捷運系統,甚至於,約束進城必須高承載,這些在其他國家都慢慢開始施行。我是不知道政府具體做了什麼 (若有,真是抱歉了,原來你們都是偷偷做事,真好~) ,也不知道有沒有計算過,紅燈過多、過長浪費的汽油是多少,路面崎嶇破壞的車輛有多少,道路該彎不彎該直不直、浪費在鬼打牆似的路線設計上會消耗多少汽油(開車上班塞車時,我腦海理不斷出現的問題) 。當然還有很多,這裡只不過僅僅舉了交通的例子罷了。
汽機車排放的空汙標準,是不是該逐年愈加嚴格?電器運轉效能,是不是該研發提升?替代能源是不是開始思考了?新社區、新大樓是不是強制全部要加裝太陽能、風力發電裝置?獎勵替代能源發明?台灣沒石油、沒鈾礦、沒有煤炭... 等到哪一天缺了這些能源來源,我們要回到石器時代嗎?發明手搖發電電腦?唉。唉。唉。
人類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心態,到底要何時才會覺悟呢?莫非,你們 (政府們) 在西藏真的在蓋大船等著逃生嗎?
13 10月, 2009
露西 跟 雅蒂,誰才是人類的祖先?
原先科學家研究是,黑猩猩跟人類有共同的祖先,這顯示人類跟黑猩猩比較親。
但是,最近研究卻提出另一種假設,人類跟紅毛猩猩比較親 (對了,跟黑猩猩比較親,也是一種假設。)。而且,人類演化可能是發源在亞洲 (現存紅毛猩猩都在南洋一帶),不斷的演化中,然後才又返回歐洲。(可能像冰原歷險記一樣,經常被氣候趕著跑~)
另外一個近期的重大發現,關於最近發現人類最古老的化石證據:雅蒂。
按照輩分,露西比較"年輕"一點,雅蒂又老更多。
很有趣的,雅蒂離露西發現的地方不太遠:露西發現於阿比西尼亞 (Abyssinia),雅蒂在衣索比亞(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被發現。但是引發爭議的是,她們兩位長相、結構差異很大,雅蒂明顯體型較為壯碩,還看不出兩者的明顯演化關係。到底她們的演化關係與爭議是如何,請各位看影片囉。
我猜雖然假說很多,但看起來,恐怕還要一陣子才能塵埃落定哩。不過,尋找人類祖先的拼圖,總是多了一塊!
但是,最近研究卻提出另一種假設,人類跟紅毛猩猩比較親 (對了,跟黑猩猩比較親,也是一種假設。)。而且,人類演化可能是發源在亞洲 (現存紅毛猩猩都在南洋一帶),不斷的演化中,然後才又返回歐洲。(可能像冰原歷險記一樣,經常被氣候趕著跑~)
另外一個近期的重大發現,關於最近發現人類最古老的化石證據:雅蒂。
按照輩分,露西比較"年輕"一點,雅蒂又老更多。
- 阿法南猿人 露西 存活於三百多萬年前
- 阿法南猿人(爭議?) 雅蒂 存活於四百四十萬年前
很有趣的,雅蒂離露西發現的地方不太遠:露西發現於阿比西尼亞 (Abyssinia),雅蒂在衣索比亞(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被發現。但是引發爭議的是,她們兩位長相、結構差異很大,雅蒂明顯體型較為壯碩,還看不出兩者的明顯演化關係。到底她們的演化關係與爭議是如何,請各位看影片囉。
我猜雖然假說很多,但看起來,恐怕還要一陣子才能塵埃落定哩。不過,尋找人類祖先的拼圖,總是多了一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