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23 8月, 2007
你放心,有Encyclopaedia就搞定了!
這是仿照很多年前,一句電視影集中男主角的台詞,描述一個叫「大榔頭」的半脫線警察,用機智和運氣偵破無數案件的故事。劇中男主角最喜歡說「有我就搞定了」(其實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每個人都知道他是靠不住的),當他本人自信滿滿的那一刻,也就是鬧笑話的開始。
有了網路,你還真的可以這樣說。比方說,你會不會說法文的「你好嗎?」,想不想知道什麼是德文的「Ich liebe Sie.」是什麼意思。不知道「pixel tag」事小,被問到「blue tooth」不會有些丟臉,這時候翻字典也未必找得到這些怪東西(何況,誰天天帶本最新更新版本的字典?)。告訴你,要馬上查到還真得很簡單。
據國外團體調查顯示,英文每年會增加近百萬個單字,範圍包括街頭俚語與專業用辭,這個數字很驚人,當然也跟字母文字的特性有關,只要有基本屬性與法則,英文26個字母組合、造字相對比中文容易。這些增加的語彙中,科技用語還是佔了一定的比例,每年「發明」出來的電腦名詞,像是Centrino、Tablet PC等等不勝枚舉,更新的速度比市面上的字典還快……
當然多數人會推薦Google,他的搜尋也以量多與速度快著稱,不過找得多未必派得上用場,專門性的「網路字典」還是需要來這麼幾本。
http://whatis.techtarget.com/
你向左走,資料向右走
假設一個狀況,你坐在一個擁有全世界所有珍貴圖書的大房子裡面,請問你要花多少時間,把這些書都看過一遍,才會變成一個什麼都懂得萬世通?不可能嗎?那範圍再縮小一點,處在那樣的環境中,我問什麼問題,你都能迅速利用這些資料,馬上告訴我答案嗎?
當然不可能,資料茫茫如海,哪能馬上知道在哪裡找得到。不過這個狀況跟現在的網路生活倒是很接近,每天接收到的資料多得不得了,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下手:你的資料不是不足,而是過多;資料不是不夠好,而是不知道好資料在哪邊。或者我可以用另一種說法,現在的「有用」跟「沒有用」的資料混淆在一起,真正困難的,反而是怎麼去「找有用資料」。
回過頭去看看我們受的教育吧!歷史、地理、物理、化學……這些所謂的學科,都匯聚成已分類好的知識。經過時間與教育家的洗禮,演化成一套學習歷程,只要按照書中由簡到繁的某些步驟,你就會懂得很多知識。如果因故脫了節,這也沒關係,回過頭從失落的章節開始閱讀,原本中斷的知識又能立刻銜接。
但「逛網路」就完全不同,如果你把這個看做是一種技能(很明顯的,網路要比學校課本上的知識更新快得多、也更廣泛),那你要怎麼逛出個名堂,可就不能只是連上個首頁,點幾個標題,或是打開萬能的Google大神,輸入個關鍵字者麼簡單。更進一步來說,以前你在課本上學到的是「有系統的知識」,一但到了網路上,麻煩你要「將知識系統化」,這樣才能方便找到你要的東西。
比方說,今天作業(或報告)需要一張台灣地圖(照片、地形圖或是衛星雲圖),你該上哪邊找,才會找到最合適的照片,不會明天交報告時跟同學、同事「撞衫」用同一張?本事普通的,連上PC home online的「找圖」;高一階的,按一下Google有「圖片」,並且輸入「台灣」;更高一階的,可能會輸入「taiwan」,因為外國圖庫肯定比繁體中文多。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圖,就是最頂尖的高手。
這種高手養成是學校教育中學不來的,不過好消息是,一但學會就很難忘記,就像吹口哨或是游泳,它會變成是一種本能。不過多數人還是想知道,我可不可以也變成這樣的人,要變成這種人會很難嗎?
22 8月, 2007
DRM,電子書殺手級應用出籠?
請留意:本文提及之資料與數據保鮮日期已過
如果你想看的書都只發行數位版本,這種既有效率又使用便利的電子出版品你絕對無法拒絕。
不知道你看過電子書或電子雜誌了嗎?先想像一下……
回到家中,打開Notebook連上網路,螢幕上彈出視窗告訴你「您訂閱的雜誌目前正在傳送中」,從下載比例5%到100%不過花了五分多鐘。「您要馬上閱讀嗎?」是的,下載後馬上就可以開啟這本雜誌,而且不受到連線閱讀的限制,斷線後還是可以在搭捷運、坐公車或是客廳裡慢慢看。透過數位化的幫助,雜誌的呈現擺脫死板形象,開始互動、點選,讀整本雜誌有點像在玩互動遊戲,就像你目前看這段文字的同時,背景正播放著Albert Pla的Qualsevol nit pot sortir el sol(請先想像這種輕音樂的氣氛吧!),……不過,這好像離我們平常的生活習慣還有點遠。
紙張,並不是出版的唯一形式
「我喜歡紙張的香氣!翻起來書香四溢!」、「紙張又輕又薄,電子書重的跟石碑一樣!」、「紙張不耗電,可以保存很久,電子書想看還要打開電腦,好麻煩!」
未來出版真的是這樣慘澹嗎?回想一下現代印刷的歷史,如果從西方世界的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1397?-1468)印刷術開始,也不過才經歷了六百年,在十五世紀中生活的人,應該也不是在一天之內把所有的羊皮書都丟棄,一股腦兒都換成了紙張書。現在,不同的電子出版品也會是個開端,不斷感染與擴散使用者的經驗,紙張印刷品的數量勢必會逐漸縮小。
五年前樓下郵筒的廣告傳單,塞滿了各種大小單據,今天雖然還是有人往郵筒裡丟東西,可是就效益來說,似乎電子郵件更省錢、更省力氣,甚至更快。就拿網路家庭epaper的電子報服務來說,截至目前包含了278種無料的報紙可以訂閱,發行量達12,888,659份;如果是該網站的個人電子報,則高達66,758種電子報紙,累積發行量是418,923,449份,這還僅是網路家庭的統計而已。這些多采多姿的數位出版,不是早就找到一條捷徑了嗎?
DRM是出版的魔戒
雖然電子報(或是垃圾郵件)大家早就看過了,但多數人應該還沒有看過電子書和電子雜誌。去年年中開始,數位出版已經悄悄的在美國與日本掀起一股炫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直被出版者(作者)擔心的著作權和盜版問題,終於有了小小的突破。
「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數位版權管理機制」是一種控制電腦檔案使用權的技術,保障檔案使用時會發生的安全問題。比方說Word檔案另存新檔的時候,可以在「工具」選單中選擇「安全選項」,設定這份檔案的讀取權限,或是挑自己信任的加密技術,比方說以RC4的編碼原則將檔案內容弄成暗碼。之後,除非你輸入正確的密碼,否則用駭客的方式也未必打得開這份檔案。
可以想見的,辦公室中的機密檔案會很喜歡這樣的設計,甚至於最好有「本資料將在30秒內銷毀」之類的功能。目前的電子書,就廣泛的運用DRM的技術,控制電子書(別忘了,這個叫做「書」的傢伙,本質上還是個電子檔案)的使用者權限,限制使用者列印、複製或傳遞。換一個方式來說,就是把原本隨便可以複製的電子書檔案,搖身一變成為受保護的資料,因為唯有保障著作物本身,出版社才能從銷售中獲得利益,出版社也才有資金運作並出版更多的書。
底層技術相同,表現全然各異
從目前美國網路上風行的幾種出版品來看,會看到「特化」軟體形式的極致發展,也就是這些電子出版品不僅外觀看起來與紙張版本排列相同,而且還刻意模仿實體出版品的使用習慣,不過探究其底層架構,竟然都是以Adobe的PDF為核心技術。比方說以報紙出版品為主的Newsstand、雜誌出版品為主的Zinio和以書出版品為主的Adobe Reader。
看報紙利器Newsstand上哪裡買?
http://www.newsstand.com
一整大張的〈USA Today〉版面,應為螢幕太小,看的時候要用滑鼠拉來拉去。
這是目前主要的數位報紙閱讀器,可以放大、縮小、註記或是做記號,使用起來有點怪,因為有點像在看一張很大的螢幕桌布,只是這張桌布就是報紙。Newsstand有個很強的優點,那就是可以一次搜尋到全部以下載資料中的關鍵字,比方輸入某個政要高官,就會在目前資料中過濾出何時、何報出現過何種的報導,然後按一下便會連結到那一頁。
讀雜誌幫手Zinio上哪裡買?
http://ebook.cite.com.tw
翻頁效果和視覺效果都不錯,但是目前介面沒有中文。
包括全美最暢銷的〈Business Week〉、〈Popular Science〉以及〈PC home電腦家庭雜誌〉總共超過50種各樣類型的雜誌使用這種格式。和多數電子書軟體相同,能夠翻頁、書寫、註記和查詢,較為強勢的是這種格式的電子雜誌不但能嵌入動態QuickTime影片,連會動的Flash也沒有問題。
普及最高Adobe Reader上哪裡裝?
http://www.adobe.com.tw
這是〈Popular Mechanics〉的PDF版本電子雜誌,這種PDF經過加密,任意複製可是會被DRM制止的。
隨便連線上www.amazon.com就能買到大批電子書,這些書要不是Microsoft eBook Reader,不然就是Adobe的PDF版本。對於使用中文的我們來說,Microsoft並不支援中文內容,所以這種格式下全部都是外文書(少數像是雙橋有些解決方案),PDF還有一些渺茫的機會買到中文書。可惜這種格式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書,反而像是「檔案」,開啟後就像Word檔一樣,不過對買好書的人來說,價格便宜實在也非常划算!
我只能買電子書!?
現在市面上,已經很難買到歌手的「錄音帶」了吧?這幾年出生的小孩,長大後恐怕要從博物館才會見到「錄音帶」,它所有的功能,全都被錄音筆、CD唱片取代。成本更便宜、更方便,再加上卡匣式錄音機愈來愈沒人買後,反過來也讓歌手的最新專輯也不再考慮出「錄音帶」版本。假以時日,會不會書的命運也是如此?工具的推陳出新,把比較不好用的逐步淘汰,然後終於「電子紙」取代了紙張。五年後,哈利波特第十五集,數位版本,檔案開啟後作者羅琳直接唸給你聽,隨「書」附上精采電影片段和「哈利探險小遊戲」,這樣電子書還能不流行嗎?
誰說我沒有人工智慧?
最近一位朋友在玩即時對戰遊戲時,他描述了一些狀況,包括「電腦總是會先防守基地,所以只要干擾便能趁機發展勢力」,或是「電腦會先攻擊最弱的一方,似乎是先計算好彼此兵力,此時只要犧牲掉某些利益,電腦就會上勾」。討論到熱烈處,嘴角上揚得意的說,「電腦真的是太笨了!」
電腦真是太笨了嗎?我可不這麼認為,應該說設計的人不夠「心狠手辣」。
病毒算是第一個人工智慧
1982年,一位在美國匹茲堡唸九年級的學生Skrenta(現在已經是美國某企業大老闆),基於對蘋果二號電腦(也就是Apple II)的特殊研究與深度了解,開發了一系列跟同學惡作劇的程式。他把程式拷貝給同學的同時,順便幫這些程式加料,像是開啟這個程式幾次,電腦就會自動關機,或是突然出現一段話(像是詩詞)之類的。
接下來,為了迂迴讓漸漸學乖的同學上當,他開始研究如何把「毒」下到磁片上,讓同學在複製時會互相傳染,結果當然很成功,又是一陣呼天搶地。這種會自我複製的「毒」,當時還沒有人取名字,不過這極可能是人類史上的第一隻「電腦病毒」,Skrenta的貢獻讓人類進入虛擬迫害威脅長達二十一年,至今還沒有根治之法。
接下來的數年間,病毒慢慢開始流行,夠狠的病毒也逐漸出籠。像是會破壞硬碟零軌、傷害BIOS資料、殺光檔案位置表(FAT)、破壞系統、木馬入侵偷資料等等,每一個都會要你電腦的命。如果你說寫病毒的人真遜,沒有把你的電腦搞掛,那還不如說,是寫病毒的人對你太仁慈!
自動回答機
另一種人工智慧比較有趣,比較起來像大公司或信用卡客服中心的轉接系統,按多少號碼會接到什麼部門,我簡稱做「自動回答機」。在很早以前,BBS流行的時代(現在應該是即時通訊時代吧!),有心人就仿照應答邏輯創造了自動回答機。
原理大概是這樣:首先,在資料庫中建立大量的關鍵字,每個關鍵字都會出現刻意安排的對話,而且隨著應答數量增加,資料庫還會自我學習。當你輸入「How about the WEATHER?(天氣如何?)」電腦就會自動以「WEATHER」為題目發揮,繼續用不同的方式追問。不過可想而知的,要賦予電腦可以交談的智商,可能要考慮所有的可能對話和預測反應,難度過高下這套軟體後來當然也就成為「軟體化石」。
練功機是這種軟體的另一種形式,依舊還是「遇到什麼就做什麼」的舊模式,對線性思考的環境最為適宜。練功機就像是多出一位虛擬人物(所以練功機又叫做「機器人」),幫你在電腦中前不斷執行重複的工作(像是挖礦、練功等等),就算離開座位一段時間,遊戲不但不會中斷,說不定會意外發現已經升級了。但這畢竟違背遊戲宗旨,所以也常見到巡街GM(遊戲網站總管)四處問話:「你是不是機器人?」
你以為是誰讓你「打怪搶寶」的?
說了這麼多,那遊戲裡面的人工智慧又是如何?當然還是運用跟「巴伐洛夫的狗」相同原理,幫程式裡面的怪物寫好反射機制,碰到什麼情境就會出現什麼動作。這裡用一種古老的MUD遊戲當例子,這是一種多人線上文字遊戲,為了增加遊戲樂趣,裡面添加了MOB Program機制,也就是專門為怪物設計的行為語法。裡面有一些專屬的語法,讀者大可不必了解實際上程式原始碼,只要看看設計師如何創造怪物行為,這就已經很有趣了。(請注意,為了讓大家了解程式的用意,【】內的筆者添加的說明)
speech_prog bestow~【如果有人說「bestow」就開始啟動】
if class($n) == Cleric【如果你的職業是牧師……】
if level($n) == 1【等級又是1級】
mpoload 10321 1【那就創造出10321號物品一個】
put potion bag【把這個藥水放進包包中】
give bag $n【然後把包包交給你】
mpechoat $n type QUAFF POTION.【告訴你要怎麼使用藥水】
mpforce $n wake【叫你起來】
else【如果你不是牧師,等級又超過一級,那……】
smile $n【會對你傻笑】
mpechoat $n You are too high a level to need my assistance now. 【然後說你等級太高,所以無法給你幫助】
endif
endif【結束】
當然,這只是最簡單的對話與動作,就已經可以這麼生動了,可想而知的是加上戰鬥語法,像「生命力低於多少,火球數施展比例提高四倍;再低於多少,有10%的機率會逃走」或是按招接招等等的有趣設計。
回過頭想想,電腦一點都不笨,而是設計師不希望你被痛宰而喪失樂趣(或自尊心),因此才設計得簡單一點。所以,拜託請別討打了!
參考網址:
科技狂http://www.roboticfan.com/default.asp
MUD Samaug主網站http://www.game.org/smaug/
人工智能研究所http://www.souwu.com/bitfarmer/
如何下載MUD並且安裝遊戲?
這裡提供兩個版本的遊戲程式,雖然都有點接近活化石,不過這可是今日多人線上遊戲的始祖喔!裡面可以找到撰寫的語法等等相關說明,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研究一番。
版本Diku的Smaug系列
作業系統:Windows 98/Me/2000/XP
下載網址:ftp://ftp.game.org/pub/mud/diku/merc/smaug/s102a32s.zip
1.首先,將解壓縮後的cygwin.dll複製到c:\windows\system(此為Windows 98/Me系統,若是Windows 2000/XP則複製到c:\winnt\system32)。
2.在MS-DOS模式下,切換到area目錄,然後執行smaug.exe程式,這樣就會使用到這邊的地圖集。
c:\>cd dist
c:\dist>cd area
c:\dist\area>c:\dist\src\smaug.exe 4000
3.最後用telnet localhost 4000就可以連到自己電腦玩了!
版本Diku的Merc系列
作業系統:Windows 98/Me/2000/XP
下載網址:http://www.mudmagic.com/codes/diku/merc/windows/
下載並解壓縮「mercw32.zip」後,直接執行MERC22SV.EXE,啟動成功後用telnet localhost 4000就可以了!
我跟你,只有六人之遙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經驗:收到一封內容很棒電子郵件,就迫不及待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後再轉寄給另外一群好朋友。可是沒過多久,竟然收到一封來自另一位朋友轉寄來的信,裡面不但是同樣的內容,連自己上次的「想法」都未經修改過就被寄回來。世界真小,不是嗎?
「每個人在這個地球上僅被六個人隔絕。六度的分隔,就是這個星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美國總統、威尼斯船夫,就算不是什麼名人,任何人都一樣,雨林裡的土人、火地島的居民、或是愛斯基摩人,我都可以在六個人之內攀上關係,這想法很有趣……為每個人開啟一道新大門,連接到另外一個世界!」這是1990年首次上演的舞台劇《六度分離(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劇中人Ouisa所說的名言。這齣舞台劇的作者約翰.桂爾(John Guare),用劇場表達現實生活中人的連結性,認為所有你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都在「六人之遙」之內。也就是說,著名歌手瑪丹娜可能就是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順位是第六位),或著根本用不到那麼遠。
六人之內,必有熟識
這說起來一點都不玄,沾親帶故真的很簡單。數學家鄧肯.華茲 (Duncan J. Watts)就在他的大作《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中文版本《6個人的小世界》由大塊文化出版)描述這種情境,用各種證例證明六人關係的巧妙。美國科學作家布侃南(Mark Buchanan)更在《Nexus: Small Worlds and the Groundbreaking Science of Networks》(中文版本《連結──混沌、複雜之後,最具開創性的「小世界」理論》由天下文化出版)中提到,早先華茲和同事史楚蓋茲(Steve Strogatz)的研究。這兩位天才科學家曾經用實體信件作實驗,亂數寄信給不認識的人,要求他們寄給波士頓的某個股票交易員(這人是他們二位的朋友),用以驗證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有多強烈。
這些透過亂數產生並收到信的人,當然不知道這位股市交易員是誰,所以大家都會把信寄給認為最可能轉交得到的人,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方式,把信交給那位「某個股票交易員」,於是大批信件就這樣轉來轉去,不少信真的都被那位交易員收到了!而且統計下來,幾乎都不超過六封信!
關係維度只有六度
這能不能解釋為什麼自己寄出給A君的信,最後又被B君寄回來?(對了,你沒有收到自己的信被寄回來,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要檢討自己的人緣啦!)只要大家都按了轉寄(如果是強制性的),依據這樣的理論,很快就可以得到「回音」,所以聽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不過,實體世界這樣運作的方式,搬到網路世界也符合「六度分隔」的理論嗎?答案非常明顯:是的。網路不但奉行這樣的法則,這個理論還被擴充到幾個科學領域上,包括最新的「網路科學」和「人際關係學」。
「幸運信」就是個不錯的例子,最近從C君收到了個內容是「這是一封幸運信,你必須在N天之內寄給X個人,否則……」的電子郵件,夾寄的人不小心把「前人」的副本一並寄給我,裡面又有「前前人」的副本,以及「前前前人」的副本,隨便一算就有上百個幸運者。抽絲剝繭後,我把最古早的始作傭者當成散佈種子,把這封信修改一下(改變成你必須N-1天內寄給X+5人之類的)再寄出去給他,看看這封信會如何回到我手中,果然,這次已經不是C君寄給我,而是另一個F君,過程和路徑與前一次也有不同。
如果把這些人以線條相連,會構成如跳棋般縱橫相連的網絡。這個圖(或是說用這種方式表現的圖)常被應用在不同領域上,原因是他們相似度都太高了。社區裡每一個人的親友關聯圖、某間小學學生的親友圖、電腦伺服器的網路連線圖、電力公司供電圖、螞蟻的複雜巢穴圖、都會交通的運量圖,再再都顯示出「六」這個神秘層次。就像當電腦用P2P抓檔案的時候,每次下載的來源中,就有高達14-16﹪的可能顯示這個檔案是來自於你朋友,這真是有趣!
其實大家彼此都認識!
利用網路的特性,好幾個網站也包含了這種實驗功能,像是一個很有名氣的網站「http://www.orkut.com」。網站功能非常簡單,你只要把自己所有認識的人都邀進來,一起加入這個超級大家族即可。當這些人註冊後,他們又可以邀其他的朋友加入,然後一直接續下去,直到所有認識的都加入……(我猜這就是那位設計者的目標)。最後,利用譜圖顯示與某人的距離,你就會驚訝的發現跟印度某工程師的關係竟然只隔著四個朋友,和東歐某公爵也只間隔五個人而已。可別先急著拜訪這個網站,為了限制加入的速度和品質,Orkut可是採用會員制的,沒有人邀請你可是無法加入的(不過按照理論,你加入是遲早的事)。
這種奇妙的現象,在設計軟硬體上也很有用處。各種東西的關聯性,如果超過六項時,關聯性便開始產生,結構也會複雜,所以盡量避免超過六層結構;相反的,如果要想溝通一定數量的人事物,達到具規模的宣傳效果,複雜度就要足夠支撐六個維度。看來,網路上愛搗蛋又沾沾自喜的人要當心了,天下一家,小心哪天害到了自己哩!
參考網站
http://www.orkut.com
http://www.tweching.org.tw/research/Year_paper/paper-92/p92-2-06.asp
http://smallworld.columbia.edu/
鍵盤之死
最近花了一筆大錢,將自己心愛的那台超嬌小型Tablet PC內軟體升級一番,這才發現,原來這台電腦這麼好用,而以前使用的時候,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些優點。其實這種說法也不盡公平,因為Tablet PC在一年多前推出的時候,研發Tablet PC作業系統的微軟公司雖然畫出了美妙的夢想,但相對應的應用軟體卻少之又少,它的功能(可以運用的應用軟體)和能力(硬體真正可達到的效能)不成比例。
科技以萬變應不變
不知道讀者諸君有誰是從和筆者一樣的年代走來--那個古早的年代,每次想玩電腦遊戲前先要把錄音機接上電腦,然後把紀錄程式的錄音帶播放一遍,這才能將程式安裝進去。別懷疑你的眼睛,真的是錄音帶!(現在大家買歌手的新專輯,恐怕只考慮CD和MP3,錄音帶大概都算古董了吧!)當時錄音帶算是一種不錯的紀錄裝置,輕便好用又不占什麼空間,更重要的是取得相當方便,這種紀錄程式的錄音帶跟一般音樂錄音帶的構造其實沒有兩樣。如果你拿內部有紀錄程式的錄音帶放進音響,播放的時候會出現比鯨魚叫聲還奇怪,只有電腦才能完全聽得懂。
使用錄音帶的這段時間並不長,很快便出現了1.2MB的磁碟片,對喜歡玩「三國志」的人來說,應該還記得三國志第一代遊戲整套共有兩片。第一片是「系統片」,第二片是「資料片」;也就是說,每次要玩的時候,必須先把第一片放進電腦載入程式,如果不想玩,想要告一段落,隨時要把第二片放進去儲存本日進度。至於為什麼不乾脆寫到硬碟的問題,理由很簡單,最早硬碟僅有10到20MB而已(相當於今日40GB硬碟容量的兩千分之一不到),價格又貴得不得了,算是超級貴重的御用配備,像筆者當時的這種窮學生當然無緣得見。
新科技至多活18個月
如果以消費者週期來看,使用「磁碟片」這段時間算是最長的,直到今天都還有人習慣用磁碟片紀錄資料。事實也證明了它不被淘汰的原因,實在是1.44MB容量的磁碟片大小適中,塞幾篇簡單的文書檔案沒有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這種Size就很夠用了。大容量革命後,取而代之的CD、DVD一鳴驚人。一片DVD光碟如果以4.7GB來計算,容量一下就暴增到磁碟片的三、四百萬倍,可想而知的影響是:軟體程式的內容更加豐富。果不其然的,CD流行的當年就出現圖片材質、音樂、電影大補帖,也幾乎是當年,遊戲軟體就開始推出光碟版、雙光碟版等等超大卡司精裝鉅作(這些現在看來一點都不稀奇)。
當然另一股風潮就是不用磁碟片,改用更小型的隨身儲存媒體。不管你叫它大姆哥、隨身碟或是USB硬碟,這種可以當MP3隨身聽、可以紀錄電腦檔案、集多功能於一體的隨身碟實在非常好用。最早這種工具還需要驅動程式,可不是真的讓你插上去USB插槽就能夠使用,直到最近一年才陸續有這種功能,我們也悄悄的配合潮流逐漸習慣。
說了那麼多,就算你不是「過來人」也應該能察覺到週遭的變化速度,從更短的時間軸來看,還是有很多是急速變化的:比方像這個月還在2.8GHz或是233什麼的,下個月重新檢視發現變成3.0GHz與266。套用半導體業奉為圭臬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來說,每十八個月便會有一項新產品或服務,將比之前一代(密度、效能或速度)快上一倍,這種能量的來源正是科技應用到現實的結果。新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下場是當你每買一個最新的科技產品,就等著半年後悔不當初「怎麼不多等幾個月才買!」
比起量變(像是128變成256這樣),質變的速度比較沒這麼明顯(尤其是在使用習慣上),不過卻造成極為深遠的改變。如果你不是靜下來思考,幾乎不容易觀察到一點,那就是大家依賴ICQ或MSN的比重愈來愈高,幾乎快要凌駕於E-Mail之上,或是新詞彙的使用要比「前一代」更多、更怪;彼此傳輸的內容,也從文字換到圖片,現在更是流行傳送小體積的「電影檔」(像是無間道之CD Pro 2篇)。這裡要稍微解釋一下,這裡提到的「代」交替很快,可能每個月到每數個月就算一代,而且網路世界的「代」完全用操作習慣來分野,玩什麼會決定你是哪一代。
你從來就不使用ICQ或MSN?那小心你會被歸類到「比較老的一代」(不過不用的人並不太像是我們讀者的風格);相反的,常用以下字句交談:「謝謝大大」、「也來推一下」或是「這個檔案怎麼下?」,就會歸類到「比較年輕的一代」。根據最新的網路研究指出,想要時時保持最新狀態,你生活週遭的網友群中必須要有人與其它「先進群體」保持聯繫,才會把最新的網路用詞、用法帶進你的群體。幸好,「網路只有六人之遙」嘛!
手寫功能正侵略傳統鍵盤
其實筆者這次升級安裝的軟體也不多,一個是把MSN換到6.1版,然後把Office 2000升級到Office 2003,另一個則是安裝了Tablet Planner筆記本。平常在桌上型電腦並無法體會這種改變,但是當什麼都可以用觸控筆寫的時候,狀況就不太一樣了。就跟手機一樣,從隱匿處抽出一支觸控筆,然後就可以按程式、寫字、畫圖。原本筆記型電腦僅是筆者展示的工具,現在搖身一變,它變成了素描簿、記事本、繪圖器、漫畫聊天室……就算你的電腦硬體沒有這項功能,也沒有安裝像蒙恬筆這樣的輸寫工具,別擔心,像是「韶光筆」這樣的書寫新科技,正在滲透進你的電腦中。
慢慢的,筆者的手機、PDA悄悄的就增加了書寫功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能書寫」升格成硬體標準配備之一。從前面的小故事來看,在電腦界中這種變化並不奇怪,總是跟著我們的硬體,遲早會被新科技淘汰(像是錄音帶、1.2吋軟碟機、CRT非液晶螢幕等等),我們也可以大膽預言鍵盤恐怕即將走入歷史,而後人會認為我們用鍵盤的時代,是這麼的原始與不可思議。
Tablet Planner
http://www.franklincovey.com/
Microsoft PowerToys for Windows微軟的強力玩具組 http://www.microsoft.com/windowsxp/pro/downloads/powertoys.asp
韶光筆
http://www.infopen.com.tw/
誰被網路軟體綁架了?
網路軟體(Internet-base Software)並不是一個新名詞,不過在很多人尚未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之前,這種軟體已經佔領了我們大半個世界,隨處都可以看到它們橫行與攻掠的遺跡。這種軟體與其他軟體的不同點在於,它是個很不真實的半套軟體,必須靠網路才能運作順暢,如果沒有連線上網路,這種軟體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完全無法發揮既有的功能。不過可怕的是,它正在綁架我們的生活!
當第一套即時通訊軟體推出的時候,多數人嘲笑它的出現,因為既然電話撥接要電話費,那網路又能省下多少錢?其實這種省,在跨國聯繫時確實可以省下可觀的費用,比起高昂的國際電話費,這種撥接費用根本算不了什麼。寬頻時代來臨,連線時間開始與費用無關,而是跟頻寬有關,這對多數人來說可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既然花的費用相同,每個月都是繳一樣的月租費,那不是整天掛在網路上的費用最省?
你的頭殼壞去了!
早在四、五年前,筆者曾經為了寫一篇文章訪問過一位精神科醫師,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過度上網行為,並認為這其實跟中邪(對某種東西的過度著迷,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或是密室幽閉症(自己關在房間,不想出門接觸其他人類)很像。他有一個小結論:「成天在網路上閒逛,一週超過十小時就應該算精神病患;一週超過二十小時的人,應該馬上就醫治療。如果一週花上三十小時以上賴在網路,長期下來可能會死亡。」當時筆者就介於該送醫急救與瀕臨死亡的邊緣!幸好,我撐下來了。
這些當時「專家」的言論,現在看起來確實有些好笑。一週上網八小時算什麼,現在我一週應該超過五十小時上網,我想正在看這本雜誌的讀者,大家應該都沒事吧?不過就如同各位在網路上的生活一樣,網上步調非常一致,習慣幾乎也是不小心就養成。不過這必須強調一下,當網路群體人口總和不多的時候,網路現象可能還不普遍,網路原生創作的靈感發生也不夠快速,僅僅偶爾有「無間道CD-Pro2」或是「可憐的家燕」這些佳作在網路流傳,網路上沒有多元又大量的繁體中文資訊,實在是因為台灣寬頻人口沒有到達某種層次(或是說頻寬費太高?)。
以寬頻發達的國家為例,網路服務自然多采多姿:一個叫做Gohook的網站,正大肆集結二手資訊,你知道明朝蟠龍花瓶值多少?復古添煤炭蒸氣熨斗要價多少?只要輸進去,就會神奇地幫忙找到曾經或已經在網路上Post過的資訊,秀出它們目前的二手價格是多少。愛玩樂透又不知道本期該選幾號,randomnumbers.info或許可以幫得上忙,在這裡設定好數字範圍以及產生的筆數,自然會出現你的luck number!想要找人去爬山、想要透過網路買海葬服務?你能想到的服務在寬頻普及的歐美網路上幾乎都找得到。
三年內,黑變紅
流行病學上稱開始轉變成為大流行的那個關鍵時刻叫做「原爆點」,感覺起來好像事情變多、變複雜,都是從某個特殊點開始。2001年11月,Nokia第一次推出內建數位相機的手機,那時候許多人的心態都一致表示,這種華而不實的設計,就像是手機所附加昂貴又無用的裝飾品,不過流行的趨勢,卻一再敲擊這些專家的腦殼。
2003年全球可以拍照的手機已經突破八千萬台,如果大家再留意幾個數字:這個量是傳統數位相機的兩倍多、全球所有手機出貨量的三分之一;按下手機快門的比例也不斷升高,預計今年透過手機相機拍攝的照片將突破兩百九十億張。在這種壓力之下,傳統數位相機勢必銷售受到打擊,果不期然的,許多消費者在「反正手機相機也有一百萬畫素」的鼓動下,棄傳統投未來的使用者真是愈來愈多(一百萬的多數低階傳統數位相機的三倍)。廠商當然也抓住這個機會,推出了適合照相手機的各種硬體與軟體服務,像是Sprint公司的Picture Mail服務,就是提供一個網路中繼站,供使用者上傳照片到自己的帳戶中,再傳送給其他使用者。不久的將來,還能直接傳送到照相館,使用者能夠指定在哪家沖洗,洗好的照片將自動宅配到府。多數沖印公司(包括柯達在內)也都準備提供列印數位相機照片的服務,硬體廠商也即將推出可以與手機連線的印表機,像是支援藍芽及提供預覽功能的印表機。
實體加虛擬,卡位也卡錢
這種網路-實體結合的案例將愈來愈多,現在這種MSN或ICQ的網路軟體普及化還只是大戰的開始而已。早期的軟體和硬體,除非用訊號線加以連接,不然這些單獨的個體間是不會有什麼關聯性,像是印表機和掃瞄器、手機和筆記型電腦,就算是發揮極致想像力也無法將它們真的組合在一起。歷史不斷的告訴我們,事情可不是如此!透過網路和協定大整合(這就像是說兩種不同語言的人類,突然吃下哆啦A夢的翻譯麻糬而互相開始了解),所有機器其實都是可以組合的,透過網路,如今廣播、電視、電影全部都變成一家人。
網路軟體為什麼可怕,在於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關鍵,有點像傳遞仲介的身分:「你←→網路軟體←→我」這就構成了所有的網路服務。關鍵在於,如果沒有了網路軟體的幫助,你、我便無法溝通,如果一但習慣某種溝通方式,想要更換就是件困難的事情了,這就跟被綁架沒什麼兩樣。如果哪一天,這個「服務」要收個手續費,我想大家也只有乖乖交錢的份。比方說,當大家還在用BT下載得很過癮的時候,數位電視正準備讓你非花錢不可:不可以複製(或是說很難)、不可以轉移(有編碼)、不能盜版(單向類串流傳輸)、不能偷偷摸摸(數位電視讓你家有固定IP),就連想要偷接也只能跟你說一聲「抱歉!你的金鑰密碼好像不符合喔!」,這下數位影音終於找到克制盜版的方法,從此大家就過著安心又合法的日子了。可是未來真能如此理想!?
查價格
http://www.gohook.com/
Sprint網站
http://www1.sprintpcs.com/explore/showcase/Showcase.jsp?scTopic=pictureMail87
亂數產生站
http://www.randomnumbers.info/index.jsp
網路謀殺了獨裁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我們一年前看老美攜帶戰地連線攝影機、衛星電話、視訊系統進佔伊拉克,這種媒體大戰,是美國人告訴全球如何做到資訊透明化。除了耀武揚威的展示軍力,還不斷塑造出英勇的想像,這種壟斷媒體的單方面報導,在網路上就引起許多正反兩方「迴響」,畢竟我們看不到另外一邊伊軍的畫面,否則電視分割視窗看戰爭一定更震撼!
網路提供消息均衡機會
無論如何,我想沒有人會反對這句話:「戰爭」應該是最後和平無望下最不得已的手段,而不是少數人的片面決定。以前,大家可能都被迫不斷接受資訊,現在也拜網路之賜,全球信息不必仰賴貿易風(trade wind,以前蒸氣船沒發明前,往返各大洋間必須仰賴風力)的鼻息,非得與某些力量妥協不可。就算假設所有電視頻道已經投靠獨裁專制的一方,成為政府操控的對象,網路始終維持自由開放原樣,任何人都可以打壓網路言論、阻止網路流通、甚至於派出專家破壞網路;但是只要在網路上,就會有另一組人馬出面維護、保障、為網路伸張正義,而且正義的力量,遠超過政府專家可以干涉的能力。
如果你留意媒體報導的資料來源,就知道網路資訊的普及與快速。「網路上」是第一個揭露美軍虐囚的地方,網路也是每天報導美軍、伊軍今天死傷人數的地方;就連伊拉克處決美國人質,把老美頭砍下來的錄影畫面都是透過網路,網路已經慢慢晉升到世界第一大自由媒體的地位。不知道你感覺到沒?有時候七點新聞報導的「悼家燕」、「虐囚案」都有點「落伍」,這種「新聞」對網路族來說,真是回鍋炒了又炒完所剩下的舊資訊啦!
隨時、隨地、互動的網路媒體
從媒體特性來看,電視、廣播、電影都是屬於主動傳送給大眾的媒體,它們具備幾種特質:單向傳送、固定頻道、固定時間播出,這種特質面對時間單位愈來愈短促的現代生活來說,漸漸出現不敷使用的窘境。這種單向的傳輸,不管是事先錄製好還是現場轉播,大眾都僅能扮演接收資訊的角色,卻沒有選擇訊息的機會,除非你換台或是把電視關掉,否則無法自由選擇。就像播出節目的時間點都固定,若並非正好開著電視、聽著廣播,那這份資訊就相當於從手邊漏失了。
網路一舉打破了這些藩籬,雙向、不固定、不定時。網路消息隨時可以重播,頻道(網站)人人可以開啟,訊息還能設計成雙向、三向以上的互動,如果對任何事物有意見,網路絕對是平等又自由的最佳發言場。「電視愛說謊(http://www.tvnewslies.org/)」就是美國民間的一個挑骨頭的地方,大膽批評從美國總統到官商政要的各種陰謀,又好比造成911恐怖攻擊的原因,白宮對此早就知情云云(讓筆者覺得像是在看陰謀論檔案)。「舊金山印地媒體(San Francisco Indymedia)」也不遑多讓,美軍虐囚案的分析,連續照片就大剌剌的刊載出來,想要知道更多,非傳統媒體帶給人的訊息更多元、更豐富。
接受資訊,卻要思考該不該相信!
媒體的單位在縮小,從大規模群體行動壓縮成個人單槍匹馬。以前要成立一家報社、新聞台所需要的成本非常高,採訪記者的數量、各地特派員數量絕對少不了,相對於今日,一台不錯的V8、數位相機、數據機就可以上陣,品質可能欠佳,訊息卻照樣忠實呈現。像是揭露美軍虐待伊拉克人的照片,不就是美國大兵自己所拍攝的嗎?(讀那些照片檔案的profile,還可以看出所使用數位相機的牌子)另外還有成千上萬手邊的範例,檢視朋友的eMail就不難發現:「台北最好吃的餐廳整理.xls」、「某家餐廳很難吃」、「某老伯很可憐要幫助他」、「尋找失散的某某」......網路不早就是我們訊息來源的一部份,而且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已經很久了嗎?
根據專家研究,資訊可信度跟資訊完成的時間成正比,好比說報紙壽命只有一天、週刊長達一周、月刊可以有一個月這麼長,這些媒體的可信度也應該是月刊>週刊>報紙,所以報紙上說的話隔天很容易就翻盤了。同樣的道理,訊息更通透的網路就更不易辨別真偽,資訊過度容易的取得,反而要停下來思考「這是真的嗎?」
從最早的網路傳言「衛生棉有蟲」到最近「選舉疑雲」,網路始終發揮它最盡職的功能,忠實把彼此的想法傳遞開來,人類所發明的網路讓我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極權獨裁都閃一邊吧!不過,在接受資訊的同時,大腦也該活動思考一下,否則「盡信網路不如無網路」。
【網站】
http://www.tvnewslies.org/html/bush___bin_laden_-_kindred_spi.html
http://sf.indymedia.org/news/2004/05/1692929.php
http://www.thememoryhole.org/war/iraqis_tortured/
26 7月, 2007
我對不起我的粉絲
親愛的報主您好:
您是不是已經超過一個月沒有發行電子報了呢?想必您可能忙的忘了當初創辦電子報的雄心壯志了。為了不辜負訂戶對您的期待,也希望您別讓他們等了又等,加油!再發報吧!
經營電子報真的很有趣,藉由簡單的訂閱服務,馬上就可以當個人人稱羨的報主(報主一職至少在我那年代還是個值得羨慕與尊敬的職業,而現在受到電子媒體侵襲,變得不太有理由羨慕)。發報同時要公開自己的電子郵件,所以很容易交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曾經經營過電子報的各位讀者也一定注意到了,他們有時沉默,有時熱情程度遠超過你的想像。
儘管當報主很好玩,似乎在自己所設定的領域內,甚至代表某種意見或想法的領袖。但我還是必須要承認它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當這份「工作」只不過是業餘,那麼壓力就會瞬間消失殆盡。或是我這麼說,這反映在發報週期上就是「不定期發報」。
不發報未必等同於沒有壓力,而是壓力產生的方式不同。我很想知道,每一位報主在渡過誇張的未發報期間,是不是都有一種自責的罪惡感?至少我會有,直到良心不斷譴責我、逼迫我、恫嚇我到受不了,我才可能提筆,為那業餘工作稍稍作一些貢獻。
不過這些良心譴責再大,都敵不過「讀者來信」的壓力。好幾次讀者在電子報出刊後寫信給我(當然是透過email),因為受到文章中某些元素刺激與激發,迫不急待想要跟我分享她最近的故事與感想。我收到信時心理非常感動,這讓自己知道這些寫作並非是在唱獨角戲(雖然多數狀況,是讀者根本不知道要如何跟作者分享,或是「讀者」只想善盡「讀」者的義務就好)。
或許是因為不定期發刊下某種良心譴責的彌補作用,每次讀者來函我都一定回信,回信後順便也會想發一下電子報。「反正」都寫了,不是嗎?
繆司之神在哪裡
編電子報已經比編報紙要好多了,至少你不必擔心多長或多短的限制,電子報的可愛就是沒有編排上的規則,報主可以任意發揮。
儘管聽起來很容易,定期寫出點東西卻還是很難,尤其是還要有訂戶捧場,這是我覺得經營電子報比部落格更有挑戰性之處。為了增加寫作靈感,不少作家都建議「多看、多寫」,唯有從近乎模仿的方式去閱讀,才能訓練出洗鍊的筆鋒(或是說,值得一讀的文章)。
部落格與電子報都是一個很棒的寫作練習器,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作家,你應當天天試著寫點東西,而且要試著寫超過一定篇幅的東西。同樣的主題,用一句話、一段落或是十萬字去描述的結果都不一樣,如果你懂得這些的秘訣,那麼你勢必是個有大量閱讀習慣的人,因為你肚子裡是裝有這麼多墨水汁的人。除非,你是狄更斯、莎士比亞、大仲馬這類寫作天才,不,他們是神。
對於真的想好好把自己部落格搞大的人,要記得文章可讀性永遠比數量重要。關於可讀性這方面的訓練,除了不斷保持大量閱讀習慣,有一個實際好用的練習方式可以跟各位分享。Stephen King在On Writing一書中認為,最有趣的情節,會是以「要是……怎麼樣」的方式表達。
要是把恐龍DNA找到,真的培養出活的古生物會怎麼樣?這聽起來是不是像侏羅紀公園?
要是人為了權利、慾望,讓父子反目成仇會怎麼樣?這聽起來是不是像華麗一族?
要是達文西的畫作中,藏著一個關於耶穌基督的重大秘密會怎麼樣?這聽起來是不是像達文西密碼?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故事很難被簡單描述成「要是……怎麼樣」,那一定很難讀下去,不然就是不夠有趣。你在索盡枯腸找例外嗎?如果你找到沒這樣寫,但是卻能營造出同樣效果的有趣情節,請務必告訴我。
影響風格然後自創
大量閱讀對創作會有一點後遺症。多數人以為要寫好作品,那就要多讀好作品,其實我很懷疑這樣做的關連性。欣賞一件絕世佳作,從欣賞的角度當然沒問題,但是想要模仿就會出亂子,這件作品就像告訴你「小子,別傻了,這輩子都別想」,反而打擊心中那一丁點大的動機。相反的,有時讀一件爛作品反而更能激起你的創作慾望:「作者是傻子嗎?哪有人這樣寫文章的!」然後提起筆,刺激你到自己的部落格寫評論去。
當下的閱讀會融入當下的寫作,或多或少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我還記得看過一本辦公室內部情緒管理方面的書,作者不知道是不是著了那本書的道,瘋狂的、重複的、大量的使用「氛圍」這兩個字。你不難想見,作者最初看到一個好詞見獵心喜的激動,恨不得現在就用到文章中,而且是「大量使用」。至於該詞是適當還是勉強使用,這都不重要了,因為對著迷道的作者來說,捕捉它成自己文章的一部份,是一種自我滿足與炫耀的結果。
更高段的模仿,是類似說話的腔調模仿,把閱讀的節奏與用詞方式做全面的學。這樣歷練後寫出的句子,雖然不是原作者所寫,但你已經可以抓到那種「語氣」。例如:
重複這樣的經驗給你,只是想讓你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新劇」也就是「真人在舞台上真實演出的戲劇型式」早已經是像我阿公那樣可能連大字都不認識一個的人們歡喜接受並且從中得到高度滿足的娛樂,否則,他怎可能在盛夏的午後背著孫子走一小時的山路,然後花錢買票擠在當年沒有冷氣而爆滿的戲院裡,讓孫子跨坐在他的肩頭足足兩個小時為的只是觀賞一場演出?(節錄自吳念真《人間條件2》)
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完之後,是不是也想來試試看「……的娛樂,否則,他怎可能……」這種語調。相信我,多試幾次之後,你會走出自己的風格,只不過剛開始就像混搭的感覺一樣,要過一陣子才能「水過無痕」。
所以,你可以開始思考,這次電子報準備寫什麼嗎?
07 7月, 2007
進步的代價
人類對「進步」一詞有很多種定義,最常見的莫過於「超越舊有的物質、精神享受」或是「擁有先進的科技」之類。不過這種狹義的進步,還不能全方位的描述現在社會的革新式進步現象。著名歷史學家Sidney Pollard(1925-1998)對人類文明演化多有著述,他認為:「人類歷史若存在有某種變化方式……而此變化僅能朝單一方向前進,而且無法逆轉,則此方向即為進步。」
也就是說,人類文明只要繼續發展自然會不斷進步,而且一旦有了某種進步,就不會倒退,而是持續追求下一階段的進步。
單方面的看,進步似乎帶給人們無窮的希望與福祉。更快的速度、更精緻的食物以及更舒適的環境,所有的進步都帶給局部(或是單一個人)某種滿足狀態。進步同時也相對捨棄或否定舊方法,「進步」換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升級,不好聽叫做淘汰。總之,進步就是一條停止不了的不歸路,人類看起來也不太可能(或希望)走回頭路。
人有進步有多快,看這個例子就知道。人類花了將近三百多萬年的時間,才從投擲石頭進步到使用鐵塊;花了近兩千年年,才從鐵塊變成槍砲;而從槍砲演變成目前威力強大的核子武器,卻要不到幾百年。近代的進步速度更誇張,每隔十八個月的週期,幾乎什麼技術就會以倍數變革一次:體積更小、速度更快、效能更高、更省電與更長效。
工業革命後,人類生活是進步了;到了現代,電視、電腦、網路變成家戶中的標準配備,不過這種「進步」代價是什麼?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犧牲掉了哪些?犧牲掉的東西,跟進步的享受相比,是值得還是不值得?
現在幾乎每家都有高科技產物,採用石化與電器產品已經等於進步的象徵,不過它們的副產品「污染」,卻很少有人關心過。在小環境裡,有些進步你會注意到它的不適當性,甚至你會出面干預。比方說鄰居小孩剛買的重型機車,當他在午夜夢迴時分出沒,並且以巨大引擎聲劃破寂靜長夜的同時,你會覺得這種進步根本是生活品質的大退步!
而讓人類行為詭異的並不是發生在小環境裡的反應,反而是對大環境的破壞,竟然可以任由不管,那是不自覺又貪婪的凌辱大自然。比方製造最新主機板(生產時的工業廢水排那邊都不會立刻傷害到我)、隔壁城市排放的廢氣(心態大概是反正空氣大家一起吸),或是你家中每天製造的垃圾(反正垃圾車最後怎麼處理我又看不到)這一類的進步,這會影響的範圍更廣、更深遠,但是居然沒有太多人在乎。
這裡很詭異的是當一個資源變成公共資源的時候,就更沒有人在乎;而偏偏不要一毛錢的公共資源,都是攸關大家生命的基本元素:像是路邊植物、空氣、水。你大可隨便深呼吸並吐出二氧化碳,甚至吸煙產生尼古丁和焦油去糟蹋空氣,過程中完全不必負擔任何花費,也不會有人出面制止你(如果合法場地,你的小環境中又沒有人反對)。
人類的進步,對地球是極度重傷害,這點從近年氣候不斷出現異常警訊就能得到印證。從2000年至2005年間,地球森林面積平均每年減少730萬公頃,這個面積相當於兩個多一點的台灣大小;最近500年間,地球上有844種已知的動植物滅絕,這不包含還沒被發現就滅絕的物種。這些破壞,雖然比不上導致恐龍滅亡的慧星撞擊地球事件,但是我們正是無形中發動這個自毀計畫的推手。
溫室效應引發全球氣候失常,影響可從各地時序錯亂感受到。科學家興奮的發現,過渡暖化的地球致使南極冰帽融化,而在原先冰帽位置以下的海底,居然見到以往被厚大冰塊覆蓋無法看到的生物。同時,這些科學家也很沮喪的知道,這些生物在還沒有機會跟我們接觸,並給於一個正式學名之前,牠們已經踏上瀕臨絕種之路。
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我們正不知不覺中戕害自己的環境,而且還自以為「進步」是一件好的事情。這樣的進步,或許真的帶給大家方便,不過失去的那部分,遠比得到的要多得多。套句生物學家的觀點,我們過渡消費了未來的資源,不但根本還不起那一大筆滋生的利息,居然還在刷爆第三張、第四張卡。
Ronald Wright和Jared Diamond不約而同都舉復活節島的案例,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故事。英國人James Cook(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那位庫克船長)在1774年抵達復活節島,曾對該島悲慘的命運下了一個註解:「大自然對此地實在太吝嗇」。
追溯到1722年,荷蘭人在復活節當天發現該島,就注意到該島上沒有樹木,動植物資源也極度缺乏。除了望向遠方的石頭人像外,居民的穿著、漁船都很簡陋,實在看不出這些大石像與貧窮島民之間的關連性,難怪很多推論都會指向該島與外星人或是另一種高度文明有關。不過事實是庫克船長錯了,科學家從花粉採樣中發現,該島在人類盤據前動植物是非常豐富的,甚至是一座充滿綠意的海中翡翠。
人類在遠古抵達該島後,人口在數世紀中達到萬人以上,並且原因不詳的開始巨石崇拜,爭相建造巨大石像,目前全島共有一千多個巨大石像。當時島上存在至少兩組競爭文明,相互間可能曾以石像數目做為繁榮的象徵,因此競相竭盡資源建造石像。一座不到兩百平方公里的小島就在肆無忌憚的砍伐、揮霍之下,居然將整座島變成一座禿島,只留下沒用的「繁榮的象徵」,這對復活節島的古人來說,實在是再諷刺不過了。
所以說庫克錯了,大自然一點都太吝嗇,而是人類不懂得珍惜。
這些胡思亂想在我某次看完《口白人生》後,回到電腦桌按下「update」後浮現,人類天真以為活著在「喜劇」中,其實沒想到,這可是一齣活生生血淋淋的「悲劇」。真不知道人類追求的進步,是短暫的愉悅與自滿,還是間接按下自我毀滅的按鈕?
18 5月, 2007
流行的原因:引爆地下瓦斯
原載於 12月號Download
有些網站,其貌不揚(那要看你從什麼觀點來看),瀏覽人數卻多到讓人咋舌。反而是許多設計精美,看上去花花綠綠精采豐富的網站,卻沒什麼人想要光顧。這點從網站附設的討論區可以窺得一二,零零落落的發言更顯得悽慘,通常裡面最近的前三篇文章都在半年前,而且留言字數不超過一行。
一般來說,流行與成功並沒有什麼方程式,不過許多流行都有些徵兆,聰明的投機者會把握機會(如果成功就能洗刷投機者的稱呼),往往在爆發的那一刻,從中獲得極大利益。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個道理,只好跟著流行走,撿拾流行殘留下來的殘餘光輝,那時候已經得不到什麼有價值的商業利益了。補充一點,一個流行被大家所熟知時,也是龐大商機消滅殆盡的時候。
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的管理名言,「當公司有八成以上贊同我的想法,表示這想法已經太遲,因為大家也都想得到。如果半數以上都同意,表示這個想法有點晚了,現在要負擔勁敵已經逼近開發完成的風險。如果只有一位聽得懂我的話,表示現在開始做,其實還來得及!」
這後面當然包括了一些投資的機會與風險,沒有人贊同的事業或許機會比較高,但是相對的風險也很高。這也難怪當傻子在車庫組裝電腦起家、繼而推出奇怪OS,最後準備銷售白色MP3隨身聽時,大家都笑他癡傻。不過一但在NASDQ上市後,每個人卻又轉而吹噓他之前的舉措多有前瞻性。
比方說「王建民」這項商品(我覺得現在的公眾人物,已經不在是一個「個人」這麼單純,更可能被當作商品使用,所以這裡只討論他的「商格」),在還沒真正流行前,就出現許多徵兆。包括少量的報導與專家預言,都可以從側面證明這些人是有見地,都或多或少嗅到了一些即將爆發味道。當然,世界上多數預測與其效果都有待商榷,要能正確的預測龐大商機,成功率跟中樂彩的機率應該不相上下。
在預測出爐同時,該簽約的、該獨占的也都會在這時候開始進行,就等時機一到,這些合約都會變成「通貨」,大量的報導與熱情粉絲四面八方湧進,這都再次證明當初預言是真的。但是當初,認同又肯動手去做的,必定寥寥可數。
流行的發生
再次提醒,預測這件事並不容易,難度與機率正好位於胡亂瞎猜與擲骰子之間。於是乎,我們好像可以回答剛開始的答案,流行是機率與巧合的混合體。但是答案真的那麼簡單?
有一次,另外一位朋友的故事引起我的注意。她是網路討論區的常客,在她的版上,動輒一兩百篇回應都是正常的,這是她告訴我的一個現象。
一位家庭主婦到某大型連鎖市場,回家後就開始計算發票上與實際檯帳的價目,發現不但數字有誤,還多了很多附加稅。她一氣之下就開始寫這篇文章,從檯帳價格、帳面價格、刷卡單、一直到員工服務有多惡劣所有怨氣匯聚在一起,立刻得到許多迴響。
其中有一個迴響大概是這樣,「大賣場的商品,雖然便宜,但是更貴」。裡面寫到,有不少家庭用品,例如袋裝或是衛生紙包裝的產品,原來十個100元,可是一到打折期間,居然可以賣到十二個100元,她覺得裡面大有文章。於是乎她把裡面的重量、份數都做了比較,這才發現十二個一組的容量都比以往要少個幾CC或是幾份,尤其是衛生紙,抽數(衛生紙幾抽代表幾張)與磅數(關係到紙的厚度)全都變少了!精打細算之後,十二個的平均價格,竟然比十個更貴,原來廠商都是用扣斤減兩的方法,營造多與便宜的假象!
她見狀後,立刻當作天大的發現,馬上打包轉寄給每個婆婆媽媽。就在那陣子,同份內容突然流行在網路上,連她自己都收到不少別人寄給他的同一份訊息。
流行像地底天然氣
每種意念都像是蘊藏在地底下的天然氣,流行的開端就像是點燃地底的天然氣,而流行的規模要視天然氣的蘊藏量決定。
每一種潛在想法,都算是一種意念,當靈光一閃的時候,多數人都以冷處理對待。在群體社會中,在還沒確定前周遭人的想法,寧可等待一下,先別做出過度激動的決定,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過當下沒做決定的,不代表這想法就消失了,而是變成一種潛意識,這就是本文說的「蘊藏在地底下的天然氣」。
比方說大家可能都會質疑賣場的可信度,都會懷疑成本不變怎麼會更便宜?於是潛意識下就醞釀很多不滿情緒。換句話說,每天不同的想法,在集體社會中不斷的在累積,累積的速度按照「發燒」的速度略有不同,有些已經爆發了,有些還在膨脹。
先覺者都代表早期爆發的一群,是好是壞要看之後的連續爆炸決定。其中最厲害的,就是適時、適地引燃爆炸,那時候的破壞力最大,就像iPod+itunes一樣。當網路促使MP3流行時,對MP3音樂需求的地下瓦斯就不斷升高,Napster算是點燃了第一次爆炸。不過爆炸之後,卻刺激第二輪瓦斯庫的升高,每個聽眾潛意識都需要個播放裝置,一直到iPod+itunes點燃前,多數小爆炸要不是沒有炸對時間,就是炸錯地方。
網路流行缺少查證
iPod+itunes不但在網路上流行,坐車時不少年輕人脖子上掛的,也告訴你這玩意兒確實很流行。但是網路多數訊息並不一定是真的,在缺乏查證之下(或當場不易查證),流行就變得異常容易與短促。
不就前傳聞大陸有位女大學生身兼跨國總裁,個人身繫百種專利,傳遞這消息的電子郵件像大爆炸般向四周延燒,這滿足很多網友的部分潛意識,流行於是就此展開。很快的,其他網友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發出「她根本是騙人」的訊息,馬上第二次消費大家的潛意識(誰知道會不會又有消息,「說騙人的人」才是騙人的哩?)。
同樣的問題與答案,也是行銷學、經濟學不斷探討的範疇。如果能夠嗅到市場的味道,發現地下瓦斯的位置與蘊含量,那麼一把火燒起來,當真是商機無限。這也難怪現在各大公司開始在部落格、留言版上找商機,天曉得下一次引發爆炸的人,是不是幸運的自己呢?
電視與電腦的戰爭
最近美國Forrester公司公布了一項網路使用行為的追蹤調查。這一項調查包括上百項使用者行為分析,近四十種購物模式、社群活動、溝通模式等不同媒體的比較調查。雖然這研究是以美國人為主,不過研究得到的趨勢很值得在這裡討論。
研究發現,如果把時間當作縱座標軸向上,年齡當作橫座標軸向右延伸,那麼看電視與年齡的關係會是一條由左下向右上方不斷升高的線。也就是說,年紀愈大、每天花時間看電視的時間就愈多。同時,用電腦與年齡的關係會是一條左上向右下方不斷往下傾斜的線,表示年紀愈大、每天花時間用電腦的時間就愈少。這兩個軸線相交於40歲左右,顯示在此年齡以下,用電腦的時間較多,高過這年紀則是看電視較多。
如果把「用電腦」裡的「上網行為」獨立統計,則會得到第三條線(當然也是年紀愈大、每天花時間上網的時間就愈少)。這條線約與「用電腦」平行,但是比較低一點,與看電視的那條線交錯在25歲左右。換言之,25歲以下的消費者,上網的時間開始超過看電視的時間。
不看電視,只看電腦
不用看數據也知道,這幾條線的交會點肯定會不斷向右傾斜,也就是說,看電視節目的人口將逐年變少,而且收視平均年齡則不斷升高。除非,電視不再是我們所知道的電視。
從該調查累積2004年到2006年的數據中看得出,三年間全體受訪者每週上網時間從5.5小時增加為7.4小時、看電視時間則從13.1降為12.7。如果縮小範圍只看18-26歲這個族群的話,波動就更巨大了:每週上網時間從7.8小時增加為12.3小時、看電視時間則從12.3降為10.7。不論如何,這幾年來年輕人對上網的興趣遠高於看電視,但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是年輕人對媒體的注意力起了大變化,漸漸從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轉移到電腦上。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電視雖然現階段使用度大幅下滑,但是未來卻極有機會大幅提高,這還牽扯到電視的定義問題。看電視對「中古世紀」的人來說,當然就是一個接收「電視台訊號」的裝置,一直到「近代」,才慢慢變成「第四台節目接收器」,不過若僅視為收看節目的設備,那你就太小看它了。
蓋茲:「讓PC取代電視統治家庭!」
現在對不少年輕人來說,電視就等於是電視遊戲機,外加一個微軟或是新力的遊戲設備,電視就可以立即變成遊樂設備。數位電視已經不斷取代舊有CRT傳統電視,寬頻也都已經發展到進入光纖化的水準,未來在家庭娛樂技術不斷進步的狀況下,電視還有很大空間可以發展為大型遊戲機、視訊機、上網機、訊息報知機、電影機……等等各種可能,這就是我所說未來「電視」使用度有機會大幅升高的原因。
電視市占率高,來勢洶洶,不過電腦當然不會就這樣敗下陣。最近在中國,微軟推出最新作業系統Vista的目標就是:「讓PC取代電視統治家庭!」比爾•蓋茲曾在不同場合一直強調幾件事,第一是未來多數人耗費在電腦面前的時間,將高於在電視機前的時間(前面資料已經證明這一點);其次是未來五年之間,電腦將改變電視機長期在家庭娛樂的統治地位。
在中國的城市部分,電視普及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而且多數家庭擁有超過一台以上的電視,已經達到飽和狀態的中國電視市場,給電腦銷售很大的發揮空間。根據IDC的統計,光是2005年間中國家庭購買電腦的總量約550萬台,當年電腦總出貨量則高達1900萬台,年複合成長率達到11.6%,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的PC市場。
看電視不是電視,看電腦不是電腦
從微軟Vista作業系統看得出來,只把野心放在「會上網」還不足以打敗電視,還必須把DVD、音樂、電影、網路、相簿、遊戲、玩樂各種多媒體全部都放在一起,整合成一台家庭多媒體娛樂中心或許成功機會更高。
乍聽之下,電視可以充作各種娛樂、遊戲機播放介面,所以未來頗具競爭力;一方面電視卻又遭受電腦夾擊,未來前途堪慮,這兩者聽起來好像是相互矛盾。其實真正的解讀應該是:電視正不斷的電腦化,而電腦則不斷家電化,兩者不斷「趨同演化(Convergency)」,一直到「電腦家電」的誕生為止。
電腦與電視角逐的結果,要不是出現內建電腦的電視,進而延伸控制各種家電;就是電視臣服於電腦淫威之下,讓電腦主導並控制全家的電器用品。以前不知道家電為何要具備電腦(或是微電腦),並且具備少量運算能力。現在則是處處都有電腦的影子,舉凡控制直流變頻、調節溫濕度、電視螢幕光源控制(按照周遭亮度調解背光亮度)、自動吸塵器、TiVo智慧型電視錄放影機,到處都是computer inside。
很多年以前,許多媒體或大師都預測過,未來各種「家電」都會連上Internet,或是各種家電都會植入電腦,大家也都一直沒有懷疑過這一天會來臨。現在多數家電真的已經植入微電腦,只不過大頭目是誰,電視、電腦還有得爭。如果哪一天,出現可以控制所有家電的大頭目,那真讓人拭目以待……,但只求別告訴我「大頭目」需要安裝防毒程式與升級就好……
20 12月, 2006
巴伐洛夫的數位狗鍊
今天下午跟一位老朋友約在Starbucks,這是我跟他近一年來第一次「非公事」交談,這裡姑且稱他T先生。他帶著IBM的電腦和堅稱不是「數位狗鍊」的B牌手機,比我略早先到。當我「發現」他的時候,他正準備把所有電腦、網路設備架設妥當,恰巧刮好Wifly卡片背後的塗料,準備邊上網邊等我。
我很好奇為什麼他會提到「數位狗鍊」,說不定他真正要表達的是掛在脖子上的數位設備,那確實是一個實體的「項鍊」,還真的像一條「數位狗鍊」。但是腦理迸出的想法告訴我,T先生,你那台電腦才是真正的「數位狗鍊」。
無自覺制約
有一次演講,我與大家分享一位朋友告訴我的經驗。他大女兒剛升高一(說不定這正是有些讀者的年紀),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衝進房間、把門關緊,做些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據他的說法,現在兒女要求無權過問)。大概直到吃飯時間,她會露面吃幾口飯,然後又消失在房間裡。
某次非假日排休假在家,他發現樓上傳來電腦喇叭的聲音,這才發現女兒的電腦似乎沒有關機。儘管螢幕電源沒開,喇叭卻不時傳來MSN的聲音,顯然女兒是早上出門忘了關機(或是根本沒關過)。強忍好奇心下還是把她的電腦螢幕打開偷窺:哈!螢幕保護程式要輸入密碼!好險有這層保護,不然這個當爹爹的可能要背負好一陣子罪惡感(儘管這是出自父母關心)。
身不離MSN
自從那天起,他都會以觀察的角度看看女兒怎麼看待MSN這件事。他女兒除了偶爾週末跟朋友出去玩,可以確定人不在電腦前外,他懷疑女兒幾乎每天都掛在網上。也就是說,人可以不在電腦前,但是電腦上的MSN卻不能關。他得到的結論是:他女兒不願意漏掉任何訊息。
利用一次出差機會,這位朋友假借「想要跟女兒交心」為由,刻意要了女兒的MSN。之後他只要打開自己的電腦,就知道女兒是不是上線了。答案是:沒錯!她從不下線(除非是有考試)。不過這位朋友倒也開明:「我只是想知道她這年紀的小孩在想什麼,知道也就沒事了。」而且還加上一句,「你手機會關嗎?MSN就是年輕人的廉價手機啊!」
當手機看待就太遜了。其實這位朋友恐怕MSN上清單還不夠多,我的MSN上365天24小時都至少有幾位在上面掛著。有時候是因為所在地的時差,美國、日本、新加坡和歐洲總會有一個地方是白天;一方面是生活的時差,夜貓族、頂客族、上班族、黃金單身族,各種生活習慣的人大組合後,可以把MSN時間填得滿滿的。
如果你想要談天、解悶、吐怨氣,你當然希望有人在線上。同樣的道理,朋友不也希望需要你的時候,你會在線上?
傑倫,你有沒有空?有空、有空!
「MSN上10個人有8個是掛離開,10個掛離開的中有8個其實正在線上。」一個網友的暱稱這樣寫到(也就是說實際有64%的人在線嗎?)。很難想像有什麼東西或服務,可以比IM即時通訊更迷人,想講話的時候,就回個幾句。不想說或是討厭對方,就來個「抱歉喔!剛才我不在電腦前,真是對不起。」
也很難想像一個網路使用者,能憋多久不連線上網;上網後,又不會打開IM連線一下,就算是看看有誰正在線上吧!多數人都無法抵擋IM的魔力。
這當然不能用俄國神經生理學家巴伐洛夫(Ivan Pavlov)的狗實驗去比擬,但一時也找不到更好的例子。這位1904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曾發現,自己的實驗衣(白色像醫生的長袍)會引起狗流口水,原來是每次餵食的時候,巴伐洛夫都會穿這套衣服,似乎勾起狗的聯想力。後來改用鈴聲+餵狗的組合,同樣也可以達到相同流口水的效果,他稱這個叫做「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flex)」,而鈴聲、白衣則是「制約刺激」來源。
為什麼說不是好例子,因為巴伐洛夫的實驗是視覺、腦神經、內分泌的組合。而IM似乎有點複雜,是「視覺、聽覺、潛意識、腦神經、情感」的混和物,你可以不開IM,但是潛意識會唆使你、迫使你、誘使你無意識般的開啟她(天啊!這段好像是對於吸毒者的描述)。而且,用IM的「制約刺激」是什麼?就是自己的渴望嗎?
各種花色的數位狗鍊
最近還有一個名詞,叫做「資訊恐慌症」,這裡不妨也可以借用一下。所謂資訊恐慌,簡單的說就是你被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全天轟炸,這些行銷高手為了讓你百看不厭,或是能讓你明天繼續看下去,就刻意把媒體當作連續劇操作。只要一天沒看,就會擔心續集演得怎麼樣了?有沒有新角色?誰被抓到了嗎?輪到誰該回應一下吧!?(這就是台灣新聞可愛之處)IM雖沒有這麼連續劇,但是卻是生活的連續劇。
所以制約反應還不夠寫實,我認為我們該用另外一個稱呼來描述此一IM現象:數位狗鍊。這裡說的是一種無形枷鎖,受「綁」者平時沒感覺,但是一接觸到電腦,或是看到類似電腦的連線設備,就會想要上網,甚至想要用IM看看其他的「受綁者」。
儘管你沒有使用IM,這裡必須大膽的說,Email也具備同樣的效果,尤其是偶爾三不五時會按一下Outlook Express中「傳送/接受」的人,你也自願戴上了數位狗鍊。我們無法說戴上數位狗鍊是好事還是壞事,不過按照「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說法,我還是覺得人類挺喜歡自虐的,並不以此為忤,說不定還引以為樂哩!戴就戴,不過要挑個花色酷一點的來戴!就像帶狗牌(註)一樣,有什麼關係哩。
註:上班族脖子上所掛的識別證,不少上班族戲稱叫做「狗牌」。
看你滿足嗎?
不知道你想不想猜猜看,1861年的時代,一般人家中最高科技的東西是什麼?好吧,給你一些提示:那年一月美國南北戰爭開始爆發,密西西比州第一個宣佈脫離美國。那年也是慈禧太后奪權,垂簾聽政的一年,咸豐皇帝在11月去世,然後是同治皇帝繼位。
猜不到吧!1861年,世界上第一台傳真機就已經開始出售,而且過了15年後電話才被發明。
科技傳播速度不等於科技新鮮度
在當時,傳真機這個發明應該說是完全的「尖端科技」,一定多人用不解、疑惑、恐懼、擔心、嘲弄等各種怪異的態度面對(註一)。對新生事物的看法,就像《風之影》一書中,恩地彌昂出版社老闆尚馬堤對努麗亞所說的:「美國人正在發明一種叫做電視的東西,據說就像看電影一樣,但是放在家裡。到時後大家都不需要看書啦,也不用去望彌撒,什麼都不需要了。」
不過傳真機在櫥窗中銷售時,並沒有立刻就改變了世界;精確的說,傳真機推出時並沒有出現像搶購PS3般的人潮。原先超大的體積、複雜的操作,也是每隔幾年,慢慢出現一項新技術或新方式逐步改進。從電力系統的更新,再將技術與電話結合(因為電話比較晚發明),慢慢出現按鈕、自動接收、熱感紙,然後解析度愈來愈高……這才具備今日傳真機的雛形。直到1980年代中期,噴墨形式的印表機陸續推出,售價首度降到250元美金以下。
很難想像,為什麼現在名片上幾乎都印上的傳真機號碼,居然是一百五十年前的發明。而真正流行的年代,又為什麼要等到1980年代?
壞習慣比好設計吃香
每種技術與發明的出現都被視為「對人類有利」,但並不是「人類喜歡使用的」,因此技術本身會不會廣泛被接受,完全不是依賴它夠新,而是要它夠好用。比方說,螢幕最早出現時,有直式與橫式兩種,也就是四比三或是三比四,使用者習慣上會去考慮的因素,只有生產上、使用上的便利,跟科技本身獨創的發明其實沒多大關係,在當時條件下4:3(橫式)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今天,新的液晶電視機幾乎都是以16:9的方式出現,消費者只要看過展示後,再比較4:3的小畫面,答案立見分曉,你會覺得4:3螢幕怎麼這麼窄啊?
使用者才主宰這個世界。另一個大家常見的例子,就是原先設計給打字機用的QWERT鍵盤。要說到輸入英文字,這個鍵盤恐怕是最沒效率的:左右手指按鍵分配不均、常用字離食指很遠容易導致疲勞、組合鍵不好輸入。但是,當打字員使用時(尤其是高速輸入下),QWERT鍵盤比較不容易卡住,光是這一點就可以把其他好處都掩蓋下去。
顧名思義,QWERT是指鍵盤第一行的字串,這樣的詭異排列是由於機械式打字機在操作時,某些組合鍵會讓兩個撞針卡在一塊。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只好設計一種可以拖累輸入速度,而且組合鍵輸入時指尖必須左右跳動的輸入方式。到了電腦時代,雖然這些狀況再也不會發生,不過這已經因陋成俗,想改變都很困難。
如果你認為沒人嘗試改變,那你就錯了。至少XPeRT、Dvorak這兩套不同的字鍵排列鍵盤都宣稱更好用、更有效率,不過老問題還是,既然世界上99%都選擇了QWERT(連生產端、消費端都已經定型),又有什麼理由促人更換?
擴散關鍵因素
在這些事物的發明到流行間,存在一種特殊現象,就是「關鍵轉換因素」的存在與必要。比方說,一個發明的實用性、消費者預期心理、社會狀況、迫切性、價格、副作用等等,這些都是影響該科技能不能普及的一些因素,愈是新穎的技術,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週期完成這個循環,但一旦成形,除非革命否則很難改變。
這些「規則」在今天恐怕備受考驗,顯然的,網路改變了關鍵因素的種類以及週期。網路愈來愈像一個平台(platform),而非是單獨的套裝軟體,你再也不需要一個一個下載、安裝、學習怎麼使用。網路所建構的平台,是一個活的有機體,是一個跟傳真機、電話、電視出現時代迥然相異的時代,它兼具展售中心、宣傳管道、環境於一身,而且它本身就是那個新工具。
網路的關鍵因素,已經不再是發明的實用性,而是滿足或補足網友的需求;不必在乎副作用、價格、預期心理,任何網路服務推出,相對就必須準備隨時更新、汰換,以迎戰消費者即時互動所帶來的問題。網路服務的改進是來自於網友與讀者的使用方式,是集體用途與需要的總和;一旦開始營運,網路平台會自我演化,有時會跟設計者的關係愈來愈小,掌控權會移轉到網友手上。
滿足網友就是關鍵
傳真機時代,「滿足」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派不派得上用場,不過要達到「滿足」的要件卻很多,落後的環境造成各種不同程度的門檻。今天網路上的「滿足」方式要單純許多,網路建構的標準是「只要能連線,就具備相同基準點」,滿足的要件與門檻相對變少了。
幾個以網友提供內容為核心的網路服務,例如部落格、討論區、電子相簿、網拍等等,關鍵因素全部都是如此,「滿足或補足網友的需求」成了最大的誘因。就像Napster執行長Konrad Hilbers說過的,關於Napster存在的原因:「我只是要讓大家下載音樂更方便而已。」
註一:傳真機需要很多不同元件,切確的發明年代一般認為是在1843年,由亞歷山大‧貝恩(Alexander Bain)發明了傳真機。
18 10月, 2006
下一個網路世紀:影像王國
紐約時報網路版最近有篇介紹OQO的文章,介紹Model o1的發展現況。
OQO是一台麻雀雖小,但是五臟俱全的超小型手持電腦,體積比PDA稍微大一點,但是跟筆記型電腦相比卻是非常精巧,約只有它們的一半。運算效能比PDA稍強,CPU有1GHz,外加256MB記憶體,還內建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作業系統可以跑許多應用程式,跟一般筆電看不出有什麼不同。最有趣的設計是,它的圓形touch pad在右側、滑鼠鍵設計在左側,平常那兩鍵以上下方式排列。
看到這裡,讀者難道不會想看一下它的長相嗎?
影像,我要影像!
沒錯,紐約時報在報導的時候,就是與cnet合作,所以這篇報導不是什麼長篇大論,而是一段影片。資深編輯Rafe Needleman在影片中,一邊講述一邊則現場操作,說實在的,這比上面幾段長篇大論都有用。Show me!這才是重點。
片中Rafe邊講邊操作,OQO在手中更顯出它的相對大小。可推動的滑蓋、滑鼠的外觀,影片中演出許多「你自己看吧!」的元素。同時,你也會發現它的影片並不長,一分鐘的時間符合網路上「耐心」的極限。
有愈來愈多的網站開始出現影像化元素,而且正不斷從「裝飾性」元素變換成為內容。這些改變的原因,一方面是內容生產者對消費市場的認知,瞭解消費者真正想看的東西,是介紹物的本身,而不希望藉由文字轉述。一方面是透過編輯的描述,消費者還是看不懂,更慘的是,新科技有時難以形容,編輯們根本寫不出來,多數要靠消費者親自體驗才行。另外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消費者的頻寬愈來愈大,傳輸檔案的容量上限日益增加,就連即時透過網路觀看影片都沒問題,這才讓網站影像元素不斷增加。
消費者導向
隨者消費市場的轉移,3C家電也逐步推向有影像的市場,iPod是一個例子,3G手機也是例子。不知道各位發現沒,最近的手機廣告有點不一樣,裡面幾乎都不太用嘴巴講,而是用眼睛看電話(雙方以影像對話)。
儘管影像市場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的,但是最近幾項科技的進步,確實開始催生這項革命。
故事要從幾年前說起。不管是幾年前就開始出現的Mpeg4播放機,或是可攜帶的多媒體播放機,基本上螢幕、操作設計與儲存容量都不差,除了價錢稍貴外,賣相一點都不差。不過推動幾年的時間看來,普及率幾乎沒有什麼進展,消費者接受的程度也有限。
這個情況直到Apple推出「網路-iTunes-iPod」三合一的模型出現,這才開始突破僵局。很顯然的,消費者要的不僅是功能強大的硬體,更希望得到「容易輸入內容」的機器。像是Mpeg4播放機,要在裡面安裝內容門檻太多,既沒有合法內容管道,也不太容易取得可供播放內容,這些都比不上iPod方便。
消費者還要夠炫的外觀,帶不出門的笨重機器,不僅不好用,更慘的是還會被朋友恥笑。
手機影像真的用得到嗎?
你別太鐵齒,五年前我隔壁的同事也告訴我同樣的話:「哪一個白癡會用手機拍照?」好啦!他現在或許已經忘記這句話,不過他現在就是自己口中的那個白癡。
尤其是3G的開通,電話頻寬立即向上提升,用手機內建攝像機交談的景觀遲早就要到臨。不過這項科技目前還有一個超級絆腳石,那就是通話費與影像電話的費率過高,除非這些相對下降到消費者認同的地步,或是乾脆採用flat fee(像ADSL,費月租費可以無限使用),不然就算再好用,也不會有人跟縮水的荷包過不去。
內容等不及,乾脆自力救濟
既然影像需求這麼大,消費者苦等影像內容不到,一場革命就此展開。首先發難的就是來自blog的壓力,有人稱這些影像部落格是vlog,也就是video blog的意思。
有些blog是藉著blog的名聲,強殖成某種行銷用語,實際上已經脫離blog的意義,根本不是blog。不過vlog構成很難不靠消費者的力量,blog你還可以靠自己的人力寫出「像是blog的非blog」,但是影音網站要靠更多的影像素材,靠更大量的投稿,這並非一個公司或企業能獨立辦到。
YouTube和Google vidoe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靠網友不斷的上傳,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超大影像資料庫,催生了網路影片爆發力。以前,坐在電視前面,看電視台刻意安排的節目時代就要過去,現在消費者能坐在電腦前,挑選自己想看的「節目」,而節目的製作人,說不定就是你的鄰居。
「別整天掛在電腦前看影片!」說不定就是下一階段父母要說的話。
內容供應商在哪裡?
既然網友已經開始掀起革命,那麼內容供應商的內容在哪裡?套句網路反盜版的名言:盜版會消滅許多工作機會。其實不只如此,盜版已經消滅了許多內容製造商,因為盜版讓網路內容產業近乎無利可圖,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這也是為什麼網路愈來愈興盛,來自傳統內容業者的內容卻相對成長緩慢的原因。
有了前車之鑑,影音網站都有嚴格的版權保護,現在要複製網路影像網站裡的影像難度更高,這至少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很有用。另外一方面,這些檔案都很肥大,拷貝下來還容易遺失,留在網路上還比下載回來更方便(上述兩網站還提供書籤幫你記憶好片)!
不過說擔心被盜版,不過是眾多原因之一,還有一些更嚴重的原因是,傳統內容商沒有製作影像(或是動態內容)的能力。一家出版社、報社或是平面工作者,長期以來就是以文字、圖片構成其產品,所累積的製作智慧也都僅限是在平面出版。一旦轉移到網路上,就必須重新累積,這是一個費時又花錢的工作(還不一定會成功賺到錢)。
沒有獲利模式(business model)也是一個大問題。多數網路事業是一個燒錢的行業,真正獲利的並不多,要靠銷售虛擬內容過日子,現在除了網路遊戲、音樂之外,其他都寥寥可數。看來,大家還要多看一陣子家庭錄影帶,等待下一波內容商自我革命才行。
http://www.nytimes.com/
http://cnet.nytimes.com/OQO_Model_01_Ultra_Personal_XP_Pro/4505-3126_7-31124684.html
http://www.youtube.com/
http://video.google.com/
31 8月, 2006
你在「找」什麼?
最近掉了皮夾之後,發現「自己」與那些紙片和塑膠卡相比,在實體世界中實在很「沒價值」。別以為你可以大搖大擺走在街上,是因為「你」的存在,其實你要承認,那是因為你的「身份」存在。不信的話,大家可以試試不帶任何證件,看哪家銀行會願意相信你的存在。
找皮夾的過程固然很沮喪,還發現人性本善的可能與經濟景氣成正比。或許不習慣使用實體世界的資訊(是不是我太久沒跟它打交道了?),當每天打電話給「失物處」,換得都是「我找找看,嗯,沒有喔。你要再等一等,如果有消息我會通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難怪大家寧願上網用關鍵字(key words)找資料,也不願意多走幾步路到圖書館,恐怕大家已經迷上「約有1,110,000項符合○○○○的查詢結果,以下是第 1-10項。 共費0.40 秒。」的快感了吧!
尋找的結果=目前某種文化
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每天把大家的關鍵字做統計,你猜會發生什麼事情?重複性會有多高?在當下重複最高的字(句),會不會代表些什麼意義呢?
關鍵字很可能就是「需求」。不管輸入的是什麼,對有點技巧的網路公民來說,關鍵字不就是「目標」嗎?當網路有高達某一比例的網友,輸入同樣需求的時候,顯然那就是某種流行的時刻。根據「Yahoo!奇摩搜尋排行榜」的數據,在今年7月3日到9日這段時間中,搜尋排行分別是:
1 墨香
2 楓之谷
3 史萊姆
4 爆爆王
5 遊戲區
6 史萊姆好玩遊戲區
7 台灣論壇
8 勁舞團
9 巴哈姆特
10 搞鬼
很顯然的,「墨香」和「楓之谷」大受好評!一方面表示這個網站很年輕外(我猜很多不玩online game的人都不知道這兩個句子的意義是什麼),另一方面不就顯示了這一陣子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嗎?如果把網路當成一種人類活動場域,那麼上面的主流文化、次文化、第三世界等等,都可以透過搜尋引擎的結果偷偷呈現出一個全覽圖(big map)。
看看英語世界的人想搜什麼吧!這是摘自YahooBuzz(http://buzz.yahoo.com/overall/)的調查(Saturday, July 15, 2006)。根據該站上的說明,括號其中的數字代表Days on Chart,是當天出現在前五十大排行榜Top 50的次數。
1 Jessica Simpson (32)
2 Beyonce Knowles (46)
3 Cartoon Network (2)
4 Shakira (84)
5 Zinedine Zidane (7)
6 Wikipedia (15)
7 Britney Spears (58)
8 Israel (2)
9 WWE (84)
10 Paris Hilton (84)
如果你想知道為何Beyonce Knowles、Shakira、Britney Spears、WWE能夠經常性衝入前五十大排行,又不知道她與它是誰,請立即啟動你的搜尋引擎並前往該網站充電一下。注意,你已經與世界主流脫節了!
發生網路爆點原因成迷
如果Andrei Broder在IBM Research所發表的〈A taxonomy of web search〉這篇文章數據確實,那麼人類可能真的已經在網路產生了許多文化。他在研究中發現,12%的網友進行搜尋時的關鍵字與「性」有關(with sexual content),22.55%要找可以下載的東西,例如音樂或程式(I want to download a file),8.16%想上網買東西(I am shopping for something to buy on the Internet)。最有趣的是,有24.53%想找自己知道的網站(I want to get to a specific website that I already have in mind),這恐怕跟網址太難被記住,依賴搜尋又很方便有關。
除了行為的文化,集體創造出的議題也是文化的一部份,儘管這些議題的原爆點(original point)是不是存在,它們又是如何產生等問題還有待更多研究。不過已經有很多工具可以窺見這些文化走勢,我們不妨稱之為「網路文化走勢圖(trends of internet culture)」。
打開Google trends以Wikipedia為題開始搜尋,會出現「Trend history」,A-F所產生的幾個高峰,就是Google裡此關鍵字搜尋量突然大增的時候,英文標記是可能發生這樣高峰的原因(例如是新聞事件)。
說明顯示,E的高峰「可能」是因為FOX News在五月發表了Encyclopedia Britannica: Wikipedia Comparison Just Wrong;而F則是Columbia Daily Tribune發表Chinese version of Wikipedia is launched這則新聞。不過作者對此說法保留相當懷疑的態度,實體世界影響網路的動能有多大,恐怕沒有想像的高。從台灣的新聞來看,媒體速度似乎沒有比網路世界要快,尤其是發生在網路上的新聞,更是比媒體快上好幾倍。
或許網路文化真實的狀況,應該是像在Google trends裡輸入「墨香」這樣,留一片空白的原因讓大家去慢慢思考吧!
不衰的主流文化
Google的數據顯示,但是不管那一天,都有約50%的人輸入與其他人獨一無二的關鍵字(於其他人輸入的都不重複)。這個數量相當於一億次搜尋,這些關鍵字幾乎包括不同的種族、語言與領域,其中不乏即將爆紅的點子與想法,或是網友拼錯的「怪字」。另外的50%則不斷出現重複的關鍵字,有些人是輸入的關鍵字中有一個或兩個與別人相同,有些則是完全100%一樣(例如:「寶物 天堂 寶石」之類的)。
儘管網路會因某些觸發機制(trigger)而發生爆炸性流行(就像禽流感那樣),加上網路又是把大家以無形鎖鍊連結在一起,在剎那間讓多數人關鍵字都變得一樣的機率很大。根據Google的統計,每天搜尋關鍵字Top 10的人數總和(網路主流文化),是Top 11到110(第10名之後的一百名)總和的一千倍。
這數據透過大多數人的搜尋關鍵字,顯露網路存在某種內隱的主流文化(或價值),不過這個文化的成因還是一個迷團。換一個角度看這份統計,輸入Top 10關鍵字的人雖然集中,但還是不夠多到驚人的地步,經過換算:每天搜尋關鍵字Top 10的人數總和約佔每天搜尋總量的3%(如果想看有趣的搜尋關鍵字分佈圖,各位可以參考http://bnoopy.typepad.com/bnoopy/2005/03/the_long_tail_o.html)。
也就是說,網路上每天有3%的人關心同樣的議題?真是一個天大的巧合,不是嗎?
http://tw.buzz.yahoo.com/
http://portal.acm.org/citation.cfm?id=792552&dl=portal,ACM&coll=GUIDE&CFID=15151515&CFTOKEN=6184618
http://www.google.com/trends
16 7月, 2006
找資料找到AV女優作者
「周杰倫(Jay Chou,1979年1月18日——),綽號『周董』或『小天王周杰倫』,是來自台灣的流行曲歌手、作曲人、作詞人。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詞曲原創人在華人音樂界的地位, 而周杰倫自己也與另外數位知名的華語音樂製作人如王力宏和陶喆等並列成為近五年來影響華語音樂最深的人之一。」
「方文山 ,1969年1月26日出生。臺灣花蓮人。被吳宗憲發掘與周杰倫搭檔,為周杰倫填寫了不少歌詞。」
「Yua Aida (あいだゆあ) is a popular Japanese adult actress. She was born in Japan, in August 12, 1984.」
「あいだゆあ (1984年8月12日 - 、愛知県出身)は、日本のAV女優。2004年にデビューした。2003年にグラビアデビューし、2004年1月、『Pichi Pichi』でAVデビュー。88/57/87センチのプロポーション(デビュー時)で、『新くびれ女王』とのキャッチフレーズも。」
可能很多讀者猜不到,這是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搜尋結果。是的,維基百科能找到的,快要超出大家想像了。
找東西找到AV女優
每次上網找東西,只要是有點難度的,幾乎都可以些成一篇「遊記」,其精彩程度有時候一點都不輸給西遊記裡的章節。故事要回到幾天前,碰巧在書店看到《奇怪ㄋㄟˋ—一個日本女生眼中的台灣》這本書,還不算厚又很好看,忍不住當場就從頭到尾看(翻)完。
作者是一個來台灣求學的六年級日本女生青木由香(目前在台灣某雜誌社上班),你會發現書裡面有很多她對台灣獨到又有趣的理解與經驗。比方說她認為台灣人是「替醜東西找套子遮住」,有點掩飾、遮醜的味道,而日本人是「套子遮住以避免弄髒」,兩地的文化相比之下差很多。又好比她第一次用大同電鍋,就把米蒸到滿出來(推估應該是把內鍋都裝滿米了吧?),她還發現電鍋底部有「大同」字樣哩……風趣的插圖讓筆者邊看邊在書店裡傻笑。
裡面還有一篇「AV惹的禍」,寫到Kimochi與Yamete這兩句日文,台灣人似乎非常愛聽(這是她被按摩時,別人叫她一再重複講這兩句話所觀察到的)。她推估這都是日本AV女優惹的禍,而這兩句在她這位日本人聽起來,其實是很平常的一句話哩,更情色的其實並非這樣說(讀者不妨買她的書來看看解答)。
因為很有趣,所以想回家再買(網路書店有時比較便宜,大家應該都知道)。沒想到,回家輸入關鍵字搜尋的結果,輾轉發現維基百科上有幾乎所有AV女優的清單(真是詭異的巧合)。
維基百科找得到「鄧麗君」嗎?
如果你用過維基百科,不難發現它是以語言當作搜尋的要件,因為語言來自於相異的文化與民族特性,維基百科又是典型的由各國「業餘網友」所編纂,自然而然會呈現出該民族的一些「特色」。
這樣來看,AV女優在維基百科被編纂成傳記就不奇怪了,尤其日文版的維基百科最齊全,英文版這方面的介紹就比較粗略,甚至於被「強迫下架」。以Yua Aida為例,英文版的維基百科顯示:「It is proposed that this article be deleted,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concern: non-notable bio(有提議將此文章刪除,因為有這樣的疑慮:不值得注意的個人小傳)」而且管理者留言是:「The article may be deleted if this message remains in place for five days (This template was added: 15 May 2006).(假如此訊息持續五天,這篇文章將會被刪掉,自五月十五日起計算)」。也就是說若沒有人抗辯,這Yua Aida的小傳再過兩天就要消失了(今天是五月十八日)。可見西方人可能認為這樣的條目,還不便登上大雅之堂。
如果連這麼冷僻的詞彙都找得到,那麼,維基百科找得到「鄧麗君」嗎?還好,維基沒有讓我失望,不過「找不到」的實在太多太多了,各位可以看看「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台灣綜藝界人物」這一項目,居然只有(或是說「竟然有」)洪曉蕾、Sunday Girls、徐子婷、劉真、卜學亮、呂孔維、方文山、林志玲、白冰冰共九個條目,台灣綜藝界人物還真是少。
反過來看日文版的「芸能人(藝人)」吧,僅僅在「お笑い芸人(諧星)」這一項就有八百多個人物的小傳,其他就更不必說了。
創作加油!
姑且不論「名詞」是不是該被找到,也不管「女優」的職業貴賤,且論各種語言在網路的生態吧!為什麼這些業餘創作中,英語有1,138,657個articles,日文有213,689本,而繁體中文有68,149篇條目呢?(附帶一提,簡體中文有66,822篇条目)當英語系國家的學生真的很幸福,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詞彙容易被找到。
幫中文名詞寫「傳記」難嗎?看看「知識+」的5,562,918個知識數,真的一點都不難,只是大家願不願意做沒有立即效益的義工罷了。各位有閒情逸致寫blog的網友們,是不是有興趣一起來為台灣各種名詞寫「傳記」呢?
http://ja.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6%97%A5%E6%9C%AC%E3%81%AE%E8%8A%B8%E8%83%BD%E4%BA%BA
(或是http://ja.wikipedia.org/wiki/Category:日本の芸能人)
http://www.cite.com.tw/act/sbooker/
http://tw.knowledge.yahoo.com/index
Web 2.0:普羅大眾崛起的力量
如果把這位學生的問題寫成肯定句,答案就像極了前陣子流行的Web2.0,不過這位學生一時之間還沒整理出頭緒,只隱約感覺到世界有點變化,但又不知道這改變是在什麼地方、什麼型態以及將用什麼方式變化。
速度太快
連Web2.0都已經是「前陣子」的事了,你就知道網路時間是用比地球還要快的時間在運行。這當然是因為地球是圓的,全球人類輪著過白天、黑夜,無論何時都有一大群人處於非睡眠狀態。網路上隨時總有數以億計的人在交流,不會有現實生活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規律。
網路特性產生一種恐怖的創作速度,我的一個googlegroups帳號,每天會收到各種時區的發言,幾乎每小時都有人在發表見解。你可以想像以前一件事情,天黑就散伙下工,什麼事一律請留待明天講;今日卻大不相同,你的黑夜是另外一個時區的白天,時候到自然有人來接班,於是每件事情都以三倍速以上的驚人方式進展,一起頭就根本停不下來……
傳統守門員消失
許多人以為的Web2.0其實還不算真的2.0,就像創始者Tim O'Reilly的說法,多年來已經有太多人濫用,甚至於是當作行銷名詞來使用,而本質上卻脫離了他的初衷。Web2.0並不是突然發生的,它可說是某種原則或是理念的實踐。為了說明1.0與2.0的差異,他與他的腦力激盪小組明確的列了出一張比較圖,列舉哪一些是1.0哪些又是2.0的範疇(你可以在附圖的網址找到這張圖的網頁所在)。
屬於1.0的像是個人網頁、大英線上百科全書、下載檔案、發佈行為、以好網址做行銷等等;進化到2.0時,就對應成了部落格、維奇百科(Wikipedia)、點對點分享、共同創作、搜尋引擎優化。
前後兩者間有許多明顯的差異,原先是少數企業或公司以有限資源進行內容生產,而現在是全民參與內容生產。大量內容生產的投入,導致在數年間資訊成長量以等比級數暴增,一個成年人已經無法以畢生之力讀完這些人類創作。雖然可參考的資料變多了,但是往壞的地方想,以往透過媒體刊載需要許多關卡,甚至要百中選一、千中選一才能獲選刊登,今日卻不需要媒體守門員即可刊登,這些資料真偽便受到許多的質疑(尤其是五年級以上的人更會質疑),也難怪許多人表明「網路只能參考,不能當真」。有時候你會發現,甚至連網路新聞(即使是標明各大報提供)的錯字出現率都比一般新聞、報紙多上好幾倍。
集體智慧
雖然沒有正式守門員,別忘了還有業餘守門員。今天檯面上所活躍的作家、編輯,他們與多數網友相比搞不好並不會厲害到哪裡去,更何況網路到處都是臥虎藏龍的專家,沒發言不表示他們不在看喔(只是懶得理你)。
維奇百科是很有趣的例子,這是一個糾合眾人之力所完成的集體創作,人人都可以自由參與並撰寫各種詞彙解釋。儘管許多敏感議題不乏有好幾派人馬各執己見,但維奇百科裡雙方的解釋卻趨向中立平衡,沒有定論的則會特別標上注記,提示尚未有定論供網友留意。較為嚴重的爭議,甚至標上「此頁現被保護,直至有關的編輯爭議獲致解決」的說明,以待大家冷靜一點再繼續編纂。可見得某種群體的智慧(或是多數意見的中性)還是存在的,制衡的力量只是暫時隱身在網頁之後罷了。
「檢舉此頁」效果也不錯,這就跟民選的糾察隊一樣,網頁生成速度多到一天全球有近七萬個部落格的時候,最好的查緝方式還是要依賴網友自己。「我要發表意見」則是另一種「以網友治網友」的妙招,網路書店、討論區、購物網站、網拍、交友、社群……愈多人參與,意見欲趨於正確性,只要發表的人數夠多,最好的與最壞的馬上就能現形,誰都躲不過大家的眼睛與集體智慧。
便宜與免費的衝擊
那麼,到底是什麼緣故引發了「常用的網站,都不是傳統的企業網站?為什麼最常瀏覽的網頁,內容都不是來自於傳統的內容生產者?而是來自於個人創作?」
我們可以稍微回顧一下,為什麼點對點傳輸會開始流行?會什麼部落格會開始爆發熱潮?如果五年內人類本身智慧沒什麼演化(至少還沒變成X戰警那樣),那麼很可能就是電腦與網路設備推波助瀾的因素,像是網路寬頻速度提升、免費空間增加、網頁服務加大、電腦設備降價、傳輸技術愈來愈厲害等等因素引起的。這些軟硬體設備提升,讓網友更輕易傳送大檔案、更多資訊以及擁有更便宜的網路空間。跟五年前相比,現在幾乎找不到「不能上網」的電腦。
這五年間,我們還間接訓練了一批新網友來加入戰場,這是一群從國小就用視窗軟體與電腦的人(26歲以下的朋友最有福了,因為他們一出生時市面上就有商業用電腦),這些網友是每天看著電腦長大的人,用電腦做功課、找資料、交朋友、玩遊戲、逛街、買東西,接下來用網路寫點東西也沒什麼不對。寫在紙張上投稿給你?呃~還是算了吧!有email可能比較方便。
新世代把重點放在「分享」遠遠重於「發佈」這件事的本身,於是「個人專屬」變成了必備的一項功能。無名小站、MSN小圖示、部落格的出現,無疑是幫助想要有個自己空間的網友一個機會,照片、文章、影像全都丟上去,一人邀五個馬上就成千上萬。
從功能分析,誰又會想要用規矩、限制多的地方?企業網站設置過多的規範、守門員(說不定網友眼中的守門員,竟是企業要維護自己利益的看門狗?)影響之下就是用戶愈來愈少,畢竟實在是規矩多又「太麻煩用」。論內容產生速度,內容製造商就算再厲害、再有錢,也沒有成千上萬網友每天po自己的日誌來得厲害,能滔滔不間斷產出這麼多形形色色的有趣內容。
http://www.web2con.com/
http://groups.google.com/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