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18 5月, 2007
流行的原因:引爆地下瓦斯
原載於 12月號Download
有些網站,其貌不揚(那要看你從什麼觀點來看),瀏覽人數卻多到讓人咋舌。反而是許多設計精美,看上去花花綠綠精采豐富的網站,卻沒什麼人想要光顧。這點從網站附設的討論區可以窺得一二,零零落落的發言更顯得悽慘,通常裡面最近的前三篇文章都在半年前,而且留言字數不超過一行。
一般來說,流行與成功並沒有什麼方程式,不過許多流行都有些徵兆,聰明的投機者會把握機會(如果成功就能洗刷投機者的稱呼),往往在爆發的那一刻,從中獲得極大利益。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個道理,只好跟著流行走,撿拾流行殘留下來的殘餘光輝,那時候已經得不到什麼有價值的商業利益了。補充一點,一個流行被大家所熟知時,也是龐大商機消滅殆盡的時候。
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的管理名言,「當公司有八成以上贊同我的想法,表示這想法已經太遲,因為大家也都想得到。如果半數以上都同意,表示這個想法有點晚了,現在要負擔勁敵已經逼近開發完成的風險。如果只有一位聽得懂我的話,表示現在開始做,其實還來得及!」
這後面當然包括了一些投資的機會與風險,沒有人贊同的事業或許機會比較高,但是相對的風險也很高。這也難怪當傻子在車庫組裝電腦起家、繼而推出奇怪OS,最後準備銷售白色MP3隨身聽時,大家都笑他癡傻。不過一但在NASDQ上市後,每個人卻又轉而吹噓他之前的舉措多有前瞻性。
比方說「王建民」這項商品(我覺得現在的公眾人物,已經不在是一個「個人」這麼單純,更可能被當作商品使用,所以這裡只討論他的「商格」),在還沒真正流行前,就出現許多徵兆。包括少量的報導與專家預言,都可以從側面證明這些人是有見地,都或多或少嗅到了一些即將爆發味道。當然,世界上多數預測與其效果都有待商榷,要能正確的預測龐大商機,成功率跟中樂彩的機率應該不相上下。
在預測出爐同時,該簽約的、該獨占的也都會在這時候開始進行,就等時機一到,這些合約都會變成「通貨」,大量的報導與熱情粉絲四面八方湧進,這都再次證明當初預言是真的。但是當初,認同又肯動手去做的,必定寥寥可數。
流行的發生
再次提醒,預測這件事並不容易,難度與機率正好位於胡亂瞎猜與擲骰子之間。於是乎,我們好像可以回答剛開始的答案,流行是機率與巧合的混合體。但是答案真的那麼簡單?
有一次,另外一位朋友的故事引起我的注意。她是網路討論區的常客,在她的版上,動輒一兩百篇回應都是正常的,這是她告訴我的一個現象。
一位家庭主婦到某大型連鎖市場,回家後就開始計算發票上與實際檯帳的價目,發現不但數字有誤,還多了很多附加稅。她一氣之下就開始寫這篇文章,從檯帳價格、帳面價格、刷卡單、一直到員工服務有多惡劣所有怨氣匯聚在一起,立刻得到許多迴響。
其中有一個迴響大概是這樣,「大賣場的商品,雖然便宜,但是更貴」。裡面寫到,有不少家庭用品,例如袋裝或是衛生紙包裝的產品,原來十個100元,可是一到打折期間,居然可以賣到十二個100元,她覺得裡面大有文章。於是乎她把裡面的重量、份數都做了比較,這才發現十二個一組的容量都比以往要少個幾CC或是幾份,尤其是衛生紙,抽數(衛生紙幾抽代表幾張)與磅數(關係到紙的厚度)全都變少了!精打細算之後,十二個的平均價格,竟然比十個更貴,原來廠商都是用扣斤減兩的方法,營造多與便宜的假象!
她見狀後,立刻當作天大的發現,馬上打包轉寄給每個婆婆媽媽。就在那陣子,同份內容突然流行在網路上,連她自己都收到不少別人寄給他的同一份訊息。
流行像地底天然氣
每種意念都像是蘊藏在地底下的天然氣,流行的開端就像是點燃地底的天然氣,而流行的規模要視天然氣的蘊藏量決定。
每一種潛在想法,都算是一種意念,當靈光一閃的時候,多數人都以冷處理對待。在群體社會中,在還沒確定前周遭人的想法,寧可等待一下,先別做出過度激動的決定,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過當下沒做決定的,不代表這想法就消失了,而是變成一種潛意識,這就是本文說的「蘊藏在地底下的天然氣」。
比方說大家可能都會質疑賣場的可信度,都會懷疑成本不變怎麼會更便宜?於是潛意識下就醞釀很多不滿情緒。換句話說,每天不同的想法,在集體社會中不斷的在累積,累積的速度按照「發燒」的速度略有不同,有些已經爆發了,有些還在膨脹。
先覺者都代表早期爆發的一群,是好是壞要看之後的連續爆炸決定。其中最厲害的,就是適時、適地引燃爆炸,那時候的破壞力最大,就像iPod+itunes一樣。當網路促使MP3流行時,對MP3音樂需求的地下瓦斯就不斷升高,Napster算是點燃了第一次爆炸。不過爆炸之後,卻刺激第二輪瓦斯庫的升高,每個聽眾潛意識都需要個播放裝置,一直到iPod+itunes點燃前,多數小爆炸要不是沒有炸對時間,就是炸錯地方。
網路流行缺少查證
iPod+itunes不但在網路上流行,坐車時不少年輕人脖子上掛的,也告訴你這玩意兒確實很流行。但是網路多數訊息並不一定是真的,在缺乏查證之下(或當場不易查證),流行就變得異常容易與短促。
不就前傳聞大陸有位女大學生身兼跨國總裁,個人身繫百種專利,傳遞這消息的電子郵件像大爆炸般向四周延燒,這滿足很多網友的部分潛意識,流行於是就此展開。很快的,其他網友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發出「她根本是騙人」的訊息,馬上第二次消費大家的潛意識(誰知道會不會又有消息,「說騙人的人」才是騙人的哩?)。
同樣的問題與答案,也是行銷學、經濟學不斷探討的範疇。如果能夠嗅到市場的味道,發現地下瓦斯的位置與蘊含量,那麼一把火燒起來,當真是商機無限。這也難怪現在各大公司開始在部落格、留言版上找商機,天曉得下一次引發爆炸的人,是不是幸運的自己呢?
相關連結:
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