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許多新文章,會散布在 Facebook 與公司網站。如果你想找最新課程,可以到普拉爵課程中心 這裡找找看。
聽過演講的夥伴,歡迎你來普拉爵的文創基地按讚,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
如果你想聯絡我,可以留下資訊,或是到 Facebook 來互相切磋。

18 3月, 2011

創意管理,創意也要管理

很多朋友問我,點子這東西是越要用就越不出來,該怎麼樣做,才能點子源源不絕?
這問題也是許多人常提出的問題。

點子(也有人給他比較美的稱呼:創意)要能「源源不絕」的產生,基本上是幾乎不可能的,再厲害的高手,也會用得上索盡枯腸、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坐立難安、無言可對這些成語。

但是很奇妙的,點子在某種角度看,確實在某些人身上出現「源源不絕」的現象。而且跟這種人參與討論,發現什麼都難不倒、什麼都有解決方式,這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呢?

創意是一條生產線


平時不燒香,臨時要抱佛腳當然是沒人會理你的。同樣的道理,平時不好好管理自己的創意,等到需要用時,生不出半點創意來也是理所當然的吧?如果想要在緊急時派上用場,那請先管管你的創意生產線

創意是一條多來源、多產出的生產線,如果硬是要打比方,那麼你要先想像一下一條很長的溜滑梯,那種像管子一樣、彎彎曲曲可以讓人在其中滑行的流滑梯。

然後這條創意生產線稍微有一點特別,入口有十幾個,每個入口都有條管子向下延伸,最終像麻花捲一樣一直到出口處。入口很多,因此每次可以同時供應十幾個小孩滑下來。每個小孩穿的衣服都不一樣,但是滑出終點時,卻出現大小、胖瘦、服裝、長相都不同的人物,這就是點子。

創意生產線有很多入口,象徵著「請按時餵食」。你的生產線如果沒丟東西進去,也別想有什麼新東西生出來。另外一點,它有很多嘴巴,食量也很大,或是這麼說吧,像要生出的東西(創意或點子)越怪,就要餵食越奇特的東西。

創意管理,創意也要管理

要能不斷產生創意,那麼餵食的一定要夠多、方法一定要夠好。我不相信閉關、索居就會產生點子那一套,就算能產生,也是因為閉關前餵食了夠多的原料。

我相信,要能產生好的創意,勢必是在平時就有「練過」。

要怎麼練?創意管理是一門必學的工作。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就跟許多事一樣,不學同樣難有成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創意管理,它包含三個面向的工作:

一、大量吸收知識

請注意,知識跟訊息是不一樣的。每天看網路新聞、瀏覽網站,有些內容看得再多也效果不彰,因為那些大部分都是訊息。訊息類的吸收對創意有幫助,但是幫助比較不明顯。閱讀專欄、評論、雜誌或是書籍,尤其是透過整理的資訊效果最大。

這些知識好比是創意的原料,種類的多元以及正確性非常重要。跨界的知識混合後產生的創意火花,通常也比一般創意來得燦爛,這當然是由於異質元素的加入,更增添出它的變異性和原創性。好比你原先用顏料作畫,當你看完其他顏料書籍後,決定混合新的顏料種類試試看。也可能你看的是不同紙張、畫筆製造的書,你便開始思考材料與筆的差異。又或者你小時候玩過鞭炮,看到白色牆角的鞭炮炸痕獲得啟發,然後開始玩火藥畫。

我們吸收知識,切記不能在還沒吸收前就說「這我用不上,不必了」,這樣的想法只會把創意女神趕跑、推遠。我強迫自己讀完佛洛依德的書後,深深迷上催眠。讀完達爾文的The origin of species後,覺得旅行真是開拓眼界的良方!看過神童江希張大千圖說後,發現民初時中國對星球人想像力也挺強的嘛!

多元知識,絕對是拓展創意的良方。

二、思考知識背後的原理或是成因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之後不思考,那麼這些原料堆在腦裡,一定會讓人變得迷惘。如果光是思考、空想,卻不去學習,那就會分辨不出對錯、變得事事舉棋不定。

如果你還記得前面提到那創意生產線的通道,那就是思考的步驟。

思考難易程度不同,我們不必一開始就向玉山挑戰,新手不妨先瞄準低一點的山頭。思考有幾個層次,但我建議先從最簡單的思考:「懷疑」開始。

老王說,吃鹽巴可以防輻射,所以我要去買。小李說,如果每天吃一匙蜂膠,不容易感冒。還有每天的電子郵件、新聞、部落格,傳來各種各樣的傳聞小道秘辛,你難道都不懷疑嗎?

我每天最怕(也最不信)科學家指出、有專家指出、報導指出、媒體報導這種不太負責的說法。科學家在還沒論斷與驗證前,都是假設、概念,除非他不是科學家。專家也該有個名字,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權不權威?報導、媒體更是要懷疑,調查母數有多少?問了多少人?而不是路邊抓一個採訪,就下標題「大家都很恐慌」。錯了,恐慌只有你現在採訪的這一位大嬸而已。

我思,故我在。你思,才會有創意。

三、學會重組或是轉化

前面比喻裡面,還有一個麻花捲般的過程,那就是重組。重組是整個創意生產鏈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地方。相反的,這裡需要的不是規則,恰巧是不要規則。這裡要你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必在乎,而把直覺的、天馬行空的、亂七八糟的可能都列出來。

我觀察過,孩子對這項最拿手,因為她們沒有框架、沒有限制。成年人常會把「不可能」「沒辦法」「有問題」掛在嘴邊。成年人知道太多,這反而會限制他們的重組能力。

這樣的練習會很重要:把自己想成不是自己。我稱這個是轉化

假想自己是一個女性、高中生,進了你的店裡面,她會怎麼看這些裝潢、擺設?合她的胃口嘛?她會說什麼?她怎麼挑剔,並出難題給櫃檯小姐?在思考過程中,把自己就假想成這樣的人,這一切場景自然就會在腦海裡出現。

轉化需要觀察,很細心的觀察,這就留給讀者們當功課吧。就像詩人、作家經常去旅行,並從旅行中獲得啟發,有時你也要學會換個角度看世界。

重組就麻煩一點,基本上重組要靠經驗或是觀摩。人的每一種能力幾乎都是不斷學習而來的,所以必須靠模仿來增加自己的能力。我在各地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可能會派上用場,都會多留意別人店頭裝潢、動線、擺設方式,有時候會不自覺把A店的放在B店,甚至於是三、四家再混合其他構想,其實這都是在模仿。不過這種吸收、反芻、大雜燴的模仿,連原設計者來看,都看不出跟他原創有什麼關聯了。有時候,「模仿」後的產出,比原版還要厲害。這對我來說,已經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了。

作家史蒂芬金就說過,我看了某本小說,激起我創作的靈感,但是當我完成小說後,會發現這是一本全然不同的作品。因為當初激起我靈感的,可能只是一小段話、或是一個概念而已。

高段的模仿是模仿概念,低段的模仿則是抄襲。這裡說的模仿絕對不是抄襲。

希望每位讀者都能滿腹創意!謝謝收看。

2 留言:

David Chen 提到...

老師,感謝你的分享~
每次看收穫都很多。

Jason 提到...

看完文章,獲益良多! 感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