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03 4月, 2006
如何編輯出一本電子書
原載於: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簡訊第63期
發行日期:2005-5-31
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在2000年推出他的第一本電子書《Riding the Bullet》,也號稱是世界第一本網路原生電子書,據他本人宣稱,這部僅發行電子版本的恐怖小說,在短短半個月內,就為他帶進了高達四十六萬美金的收益(約相當於一千五百萬台幣)。這本電子書到底有何驚人之處,能夠創造如此高的業績?是寫得好?編得好?還是圖文並茂、聲光效果俱全?
雖然名為電子書,但它確實是「一本」再簡單不過的「PDF檔案」,沒有華麗生動圖片、沒有暗藏恐怖音效,成千上萬的文字,一眼看來簡直就是把書「印」在螢幕上,沒有極高耐心是無法盯著螢幕花幾個小時看完它。能夠突破預期銷售,恐怕都要歸功於作者的高度名氣,和媒體連日的炒作,否則斷難出現這樣的佳績。五年後的今天,儘管多數人會把它列為電子書議題中必定會談到個案,不過事實證明了能賣得這麼好的書簡直鳳毛麟角,很多電子書還是注定要默默無聞躺在某台伺服器的硬碟中。
「電子版的書」跟「電子書」
一般人的印象裡,電子書就是「電子版的書」,如果把一本書店買到的書,跟「電子版的書」放在一起,編排與格式都會很接近,只不過一個印在紙張,另一個則是印在螢幕上。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書寫以及閱讀習慣的改變,很多朋友最常讀到內容已經不再侷限於紙張(例如書、報紙、雜誌),而是慢慢轉換到螢幕。對一個現代的上班族來說,每天看螢幕內容的時間恐怕比看紙張還要多出數倍之多,如果把螢幕上的這些內容當作「書」來看,似乎也沒什麼不妥。
於是,有人開始思考電子書的新定義,是不是一定要有紙本著作伴隨,或是型態、格式(要有書皮、ISBN、頁碼等等)要跟紙本書類似才有資格稱之為電子書?Clayton M. Christensen在《Seeing What's Next》一書 說明他對破壞性創新的看法,第一種是低階市場的破壞性創新,當產品穩定成長了幾年,產品本身會變得「好過頭」,也就是消費者用不到的功能或附加功能愈來愈多,而且當生產成本逐漸下降而競爭者逐漸增多時,還會伴隨出現低價格戰爭。另一種則是新市場的破壞性創新,當一個需求無法被滿足,相對就會出現一個可以解決的服務(理論上這個服務遲早會被找到),該新創服務往往前所未有的,所需要承擔的風險也不小。電子書就是屬於後者,滿足了使用者方便閱讀與使用的需求,成為全新概念的「書」。根據美國最近的統計顯示,2004年美國銷售22億9千5百萬冊書,比2005年(2005年為誤植,應改為2003年)減少將近4千4百萬冊,報導中還指出,造成這樣銷售驟減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高科技提供更多知識的來源,取代了人類對紙張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盜版對現有書籍市場的破壞。
編一本電子書前先研究格式
寫一本電子書有多難?其實一點都不困難,至少比紙張書要容易多了。電子書的出版門檻幾乎是最低的,只要一台電腦、會打字、會用電子郵件就足夠,只不過要有計畫的發行、行銷、推廣,還要靠電子書餬口飯吃那就需要動些腦筋才行(未必比靠紙張書掙錢容易)。
就如同前面說的,繕打一份文章,隨便存成DOC檔(Office Word編輯出來的檔案),或是寫好發表在個人部落格網站上(blog),這不就完成了一本電子書鉅作了嗎?沒錯,就是這麼簡單!接下來,只要內容也寫得跟史蒂芬.金的《Riding the Bullet》一樣刺激,那這本電子書幾乎不愁沒有人會想看(這就不是那麼容易辦到!)而且,光是這樣還是不夠,另外兩個更重要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如何表現這樣精彩的內容(表現形式)?如何靠複製容易的電子檔案賣錢?
不論你的書會不會用來牟利,追求最好的「表現形式」一定是最高的先決條件,表現形式還可以用另外一句話來說,那就是「使用者經驗」。於是,用DOC檔當作電子書格式可能就不是最好的模式,有些字形會遺失(因為對方電腦沒有裝這些字形)、可能打不開(對方沒安裝Office Word)、可能格式錯亂(每個人的Office Word都可以自訂寬度,所以每個檔案開起來效果也不盡相同)。目前世界上被使用最多的電子書格式並不統一,常見的有HTML、PDF、CEB、ZNO等等檔案型態,以及一大堆名稱各異功能各有長的檔案型態。
其次,電子檔案複製容易眾所皆知,要如何賣檔案又能避免大量複製,那就要依賴數位版權保護技術(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的協助。不同格式有其特殊保護能力,意味著不同格式提供的「數位版權保護技術」都有其特長,比方說限制複製份數、限制列印、使用人數或下載人次限制,端視內容與使用習慣決定。有些內容獲利來源並不是靠銷售而是依賴廣告,但為了要控制讀者的帳號(要登入才能收到這份電子刊物),也會使用「限制複製」的「數位版權保護技術」,只不過這種刊物鼓勵分享給更多人,只要線上填妥登記就可以申請一份。
需求比產品的功能重要
不論是編輯一本書也好,開拍一部電影也好,最重要的是要先瞭解閱聽對象的屬性,包括這些人的性別、年齡、常出沒的地點以及生活習性,接下來,才是一連串的企畫與製造工作。前面的工作可以說是市場調查,也可以說是一種現況分析,針對目前需求族群進行的概括性瞭解;後面則是將調查結果化作實際執行項目,也就是用企畫藍圖進行商品化工作。
同樣一種服務,有些店賣得就比別人更好;同樣是商品,某些牌子就是吸引人去買。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些服務或商品不但講求功能,更講求消費者的真正喜好(工程師往往設計出技術上的進步,而非使用上的便利性),光是這一點domain know-how (領域關鍵技術)就能分出彼此的優劣。
設計電子書當然也必須考慮到「客戶需求」的問題,最好的方式便是進行實地調查,再決定用什麼格式、週期以及內容型態。最簡單的調查項目,包括性別、年齡、工作類型、消費力以及上網習性,這些基本資料的蒐集,是發行數位內容前的必作功課之一。一般來說,找到核心競爭市場(Niche Market)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藉由設定好的特定市場區隔,再利用對應的內容組織出電子刊物,才能吸引到正確的閱讀群眾。為了讓閱讀群眾養成「閱讀習慣」,電子刊物也必須塑造出一種閱讀節奏相對應,每週、每雙週還是每月出刊就顯得非常重要,就算你發行的是一本書、一套書,也要有系統、持續性的發表才對,讀者會養成固定時間內閱讀這些內容的習慣,只要內容與讀者群相契合,很快的讀者便會自動產生一股期待感。
編輯內容要有想像力
很明顯的,為了適應不同載體(device),理所當然會發展出適宜的內容形式。僅就紙張出版品為例,報紙的編排形式就比書本來得喧鬧許多,片段與不同方格所構成的資訊,報紙代表的是小規模、斷碎不連續的知識集合,讀者能夠「跳躍式」讀到很多東西,無須按照特定的閱讀順序;書則是文字居多,屬於一種整理匯集的知識體,一本書中至少要看完一個章節才能得到些東西,閱讀起來也比較耗費時間。畫刊與雜誌常用高級一點的雪銅紙、雜誌紙,這些細膩的紙張允許印刷出更精緻的圖片,一來保存時間較久,另外一方面則是閱讀上更有舒適感。
載體的特性會凸顯(或限制)出版品的特色,比方說紙張的開本、質料與裝禎,而電子媒體就比較輕鬆,螢幕似乎是唯一的選擇,除非內容還能在手機、PDA或是其他電子媒體上顯示,否則這4:3的螢幕就是唯一選擇。電子媒體還多了許多特色:支援電腦程式的語法。所有電腦上可以見到的特效,幾乎都可以被做成電子書、電子雜誌。比方說超連結,也就是瀏覽網頁時常見的底線符號,這是紀錄其他參考網頁的標記,可以在網頁之間來回往返。另外像是語音、動畫、互動、試算功能,也都可以被嵌入到電子出版品中,成為電子書的一部份,數位內容上的想像力要更開放。
如果原原本本把紙本刊物的內容放進電腦螢幕大小的空間,這樣到底適不適合閱讀?答案當然是很值得懷疑的,螢幕較低的解析度實在無法呈現出紙張般的好畫質,而且過多的字看起來實在讓雙眼發痠,這些都需要稍微局部客製化,又稱作重新編輯(re-editing)。也就是說,電子版本應該具有電子版本的格式,至少文字要少一點、圖片要多一點,互動功能還要更多,否則一點都勾不起讀者的興趣。
要製作吸引人的電子刊物,至少要符合這些精神:(1)簡單扼要的標題:用直敘法描述,例如「增加辦公效率的32種方法」、「室內5招瑜珈維持好心情」等等,直接說明該文章的宗旨。(2)善用圖表取代文字:切勿寫出一連串的說明,例如「根據……的表示,今年有百分之五十二的家庭上網購物,比前年增加百方之……」,這只會讓人看得頭昏腦脹,此時用圖表更能顯示出重點,通常只要是數據、資料最好都以圖表方式呈現。(3)善用照片描述事實:遇到重要的事件,或是要描繪一個景觀,用一堆文字不如直接放一張照片說明。無論如何,千言萬語都抵不上一張拍得精彩的照片。(4)增加趣味:用小程式、小圖片或是互動方式增加閱讀樂趣,例如恐怖小說內增加恐怖音效,遊戲書內附加幾則小遊戲等等。(5)多方位知識滿足讀者:不要吝惜使用超連結,如果資料需要補充或進一步說明時,可以製作超連結(或是參考資料、補充資料)連線到其他網站,增加這份數位內容的可看性與廣度。什麼樣的電子書最受歡迎?
美國最近調查過閱讀者對內容的需求程度,最多人想要獲取的知識分別是(按名次排列):
1. 生活格調(Alternative Living),包括如何活得更悠閒、提升生活水準等等。 2. 賺錢(Money duplication),用各種方式獲得更多財富,例如理財、投資等等。3. 在家學習(Home schooling),比方說自習語言、管理、增強某方面的技能等等。4. 訓練寵物(Pet training),好好管教家中的寵物,訓練牠們學更多的規矩或是一些動作。5. 安全的性(Safe sex),包括安全的性行為、同性與異性之間的關係等等。6. 防止老化(Anti-aging),簡單的說,也就是教導人如何吃得年輕、活得年輕,甚至於是用偏方與運動達到年輕的方式。7. 精密小機器(Gadget alert),像是鐘錶、小型機械工具等等。8. 感 性文章(Passion Instruction),包括一些抒情、言情以及感人的故事情節。9. 瘦身(Eating Slim),永遠不會褪流行的議題,男女皆適用。10. 家庭園藝(Home Gardens),包括植物與裝飾等等介紹,把家中庭院布置得更美侖美奐。
儘管台灣尚沒有正式的電子書閱讀習慣調查,不過根據中國的電子書調查,可以看出一些東方人閱讀需求的端倪:補習教育、財經企管、電腦學習、成功學是目前中國最流行的數位內容。補習教育包括了學外語、學技能等等內容,例如升學、參加高考等等也都在這個範圍之內;財經企管則含括了財務、行銷、經營與管理等等多層面的知識,從低階主管到高階管理員都是讀者群;電腦學習是最容易理解的項目,例如如何學某些程式、電腦語法或是相關電腦、網路技能等等;成功學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如何做好某種職務、某項任務的技巧,例如「如何留學」、「如何成為大老闆」,另一種層次則是賺錢、獲得什麼直接的好處,例如「賺進第一個一百萬」等等的速成技巧。
兩相比較可以發現,東方人在感情、休閒娛樂上的需求比較少,辛勤的賺錢、晉升、學習似乎已經成為東方世界的生命目標。從生活水準與國民所得收入觀察,台灣讀者應當介於這兩者之間,恰巧目前實體書市場也或多或少反映了這個事實。
數位發行管道
數位內容的散佈管道與紙張當然不同,吸引讀者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一如紙本刊物派送需要郵差,數位版本刊物創刊需要另一種技巧。為了確保讀者能夠收到電子書,用電子郵件寄送是效率高又節費的方式,這也是多數電子書所選擇的派送方式之一。
若新刊剛開始沒有讀者,那與其他網站、公司、部會合作或許是不錯的方式,半強迫訂閱一直是許多數位內容初期的政策。不過,若是採用贈獎活動以換取更多訂閱讀者,效果一定會更好,比方說「訂閱免費,在6/30前訂閱者,將抽出十位幸運得主」,並且鼓勵轉寄給更多人。永續經營的方式是以充實的內容吸引讀者,而不是寄廣告、宣導、促銷等「垃圾內容」(垃圾的定義是讀者決定,不是寄件者決定)。不斷給讀者「真是實用」的內容,包括好康或實用的資訊,往往會讓讀者收藏在收件匣內久久不忍心刪除。
在建立發行管道的同時,若是採取訂閱模式的數位內容,一定要提供訂閱、退訂的機制,包括修改以及查詢之前歷史紀錄;採取單次下載的數位內容,則需有查詢、重新下載的備用機制,以免下載中途斷線能夠予以補救。而無論採用哪一種方式,過大的檔案並不適合寄送到讀者信箱,這也會增加許多人收信上的困擾,變通的方式是寄送一個下載連結給讀者,再讓讀者選擇下載的時機與場合。
電子書的行銷致勝秘訣
有些撇步跟內容無關,卻跟行銷有關連。無論是電子書、電子報、電子雜誌也好,一定要取個響亮又簡短好記的「書名(或雜誌名、報名)」,好比「政府出版資料回應網OPEN ePaper電子報」、「我的E政府電子報」等等,可以幫助訂閱者記得這些刊物並留下深刻印象,也是形象宣傳的手段之一。
數位出版品還要有醒目的版權頁,記錄發行時間、發行者以及編輯名單。發行時間是為了便於瞭解資料的新舊程度,以免讀者或參考者引用錯誤;增列發行者是為了便於尋求授權或是增加發行機關的知名度;附上編輯名單則是釐清編務責任,有了這些紀錄,未來可輕鬆更新或是編修這些文章。各種出版品也要增加超連結通往指定的服務網站,以便讀者在有任何意見時,有聯繫的管道可供詢問。如果是電子出版品銷售單位,則要建立起客戶服務管道,提供任何下載、購買、故障排除等資訊,如此一來,也可為讀者留下最美好的數位閱讀體驗。
發行日期:2005-5-31
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在2000年推出他的第一本電子書《Riding the Bullet》,也號稱是世界第一本網路原生電子書,據他本人宣稱,這部僅發行電子版本的恐怖小說,在短短半個月內,就為他帶進了高達四十六萬美金的收益(約相當於一千五百萬台幣)。這本電子書到底有何驚人之處,能夠創造如此高的業績?是寫得好?編得好?還是圖文並茂、聲光效果俱全?
雖然名為電子書,但它確實是「一本」再簡單不過的「PDF檔案」,沒有華麗生動圖片、沒有暗藏恐怖音效,成千上萬的文字,一眼看來簡直就是把書「印」在螢幕上,沒有極高耐心是無法盯著螢幕花幾個小時看完它。能夠突破預期銷售,恐怕都要歸功於作者的高度名氣,和媒體連日的炒作,否則斷難出現這樣的佳績。五年後的今天,儘管多數人會把它列為電子書議題中必定會談到個案,不過事實證明了能賣得這麼好的書簡直鳳毛麟角,很多電子書還是注定要默默無聞躺在某台伺服器的硬碟中。
「電子版的書」跟「電子書」
一般人的印象裡,電子書就是「電子版的書」,如果把一本書店買到的書,跟「電子版的書」放在一起,編排與格式都會很接近,只不過一個印在紙張,另一個則是印在螢幕上。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書寫以及閱讀習慣的改變,很多朋友最常讀到內容已經不再侷限於紙張(例如書、報紙、雜誌),而是慢慢轉換到螢幕。對一個現代的上班族來說,每天看螢幕內容的時間恐怕比看紙張還要多出數倍之多,如果把螢幕上的這些內容當作「書」來看,似乎也沒什麼不妥。
於是,有人開始思考電子書的新定義,是不是一定要有紙本著作伴隨,或是型態、格式(要有書皮、ISBN、頁碼等等)要跟紙本書類似才有資格稱之為電子書?Clayton M. Christensen在《Seeing What's Next》一書 說明他對破壞性創新的看法,第一種是低階市場的破壞性創新,當產品穩定成長了幾年,產品本身會變得「好過頭」,也就是消費者用不到的功能或附加功能愈來愈多,而且當生產成本逐漸下降而競爭者逐漸增多時,還會伴隨出現低價格戰爭。另一種則是新市場的破壞性創新,當一個需求無法被滿足,相對就會出現一個可以解決的服務(理論上這個服務遲早會被找到),該新創服務往往前所未有的,所需要承擔的風險也不小。電子書就是屬於後者,滿足了使用者方便閱讀與使用的需求,成為全新概念的「書」。根據美國最近的統計顯示,2004年美國銷售22億9千5百萬冊書,比2005年(2005年為誤植,應改為2003年)減少將近4千4百萬冊,報導中還指出,造成這樣銷售驟減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高科技提供更多知識的來源,取代了人類對紙張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盜版對現有書籍市場的破壞。
編一本電子書前先研究格式
寫一本電子書有多難?其實一點都不困難,至少比紙張書要容易多了。電子書的出版門檻幾乎是最低的,只要一台電腦、會打字、會用電子郵件就足夠,只不過要有計畫的發行、行銷、推廣,還要靠電子書餬口飯吃那就需要動些腦筋才行(未必比靠紙張書掙錢容易)。
就如同前面說的,繕打一份文章,隨便存成DOC檔(Office Word編輯出來的檔案),或是寫好發表在個人部落格網站上(blog),這不就完成了一本電子書鉅作了嗎?沒錯,就是這麼簡單!接下來,只要內容也寫得跟史蒂芬.金的《Riding the Bullet》一樣刺激,那這本電子書幾乎不愁沒有人會想看(這就不是那麼容易辦到!)而且,光是這樣還是不夠,另外兩個更重要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如何表現這樣精彩的內容(表現形式)?如何靠複製容易的電子檔案賣錢?
不論你的書會不會用來牟利,追求最好的「表現形式」一定是最高的先決條件,表現形式還可以用另外一句話來說,那就是「使用者經驗」。於是,用DOC檔當作電子書格式可能就不是最好的模式,有些字形會遺失(因為對方電腦沒有裝這些字形)、可能打不開(對方沒安裝Office Word)、可能格式錯亂(每個人的Office Word都可以自訂寬度,所以每個檔案開起來效果也不盡相同)。目前世界上被使用最多的電子書格式並不統一,常見的有HTML、PDF、CEB、ZNO等等檔案型態,以及一大堆名稱各異功能各有長的檔案型態。
其次,電子檔案複製容易眾所皆知,要如何賣檔案又能避免大量複製,那就要依賴數位版權保護技術(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的協助。不同格式有其特殊保護能力,意味著不同格式提供的「數位版權保護技術」都有其特長,比方說限制複製份數、限制列印、使用人數或下載人次限制,端視內容與使用習慣決定。有些內容獲利來源並不是靠銷售而是依賴廣告,但為了要控制讀者的帳號(要登入才能收到這份電子刊物),也會使用「限制複製」的「數位版權保護技術」,只不過這種刊物鼓勵分享給更多人,只要線上填妥登記就可以申請一份。
需求比產品的功能重要
不論是編輯一本書也好,開拍一部電影也好,最重要的是要先瞭解閱聽對象的屬性,包括這些人的性別、年齡、常出沒的地點以及生活習性,接下來,才是一連串的企畫與製造工作。前面的工作可以說是市場調查,也可以說是一種現況分析,針對目前需求族群進行的概括性瞭解;後面則是將調查結果化作實際執行項目,也就是用企畫藍圖進行商品化工作。
同樣一種服務,有些店賣得就比別人更好;同樣是商品,某些牌子就是吸引人去買。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些服務或商品不但講求功能,更講求消費者的真正喜好(工程師往往設計出技術上的進步,而非使用上的便利性),光是這一點domain know-how (領域關鍵技術)就能分出彼此的優劣。
設計電子書當然也必須考慮到「客戶需求」的問題,最好的方式便是進行實地調查,再決定用什麼格式、週期以及內容型態。最簡單的調查項目,包括性別、年齡、工作類型、消費力以及上網習性,這些基本資料的蒐集,是發行數位內容前的必作功課之一。一般來說,找到核心競爭市場(Niche Market)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藉由設定好的特定市場區隔,再利用對應的內容組織出電子刊物,才能吸引到正確的閱讀群眾。為了讓閱讀群眾養成「閱讀習慣」,電子刊物也必須塑造出一種閱讀節奏相對應,每週、每雙週還是每月出刊就顯得非常重要,就算你發行的是一本書、一套書,也要有系統、持續性的發表才對,讀者會養成固定時間內閱讀這些內容的習慣,只要內容與讀者群相契合,很快的讀者便會自動產生一股期待感。
編輯內容要有想像力
很明顯的,為了適應不同載體(device),理所當然會發展出適宜的內容形式。僅就紙張出版品為例,報紙的編排形式就比書本來得喧鬧許多,片段與不同方格所構成的資訊,報紙代表的是小規模、斷碎不連續的知識集合,讀者能夠「跳躍式」讀到很多東西,無須按照特定的閱讀順序;書則是文字居多,屬於一種整理匯集的知識體,一本書中至少要看完一個章節才能得到些東西,閱讀起來也比較耗費時間。畫刊與雜誌常用高級一點的雪銅紙、雜誌紙,這些細膩的紙張允許印刷出更精緻的圖片,一來保存時間較久,另外一方面則是閱讀上更有舒適感。
載體的特性會凸顯(或限制)出版品的特色,比方說紙張的開本、質料與裝禎,而電子媒體就比較輕鬆,螢幕似乎是唯一的選擇,除非內容還能在手機、PDA或是其他電子媒體上顯示,否則這4:3的螢幕就是唯一選擇。電子媒體還多了許多特色:支援電腦程式的語法。所有電腦上可以見到的特效,幾乎都可以被做成電子書、電子雜誌。比方說超連結,也就是瀏覽網頁時常見的底線符號,這是紀錄其他參考網頁的標記,可以在網頁之間來回往返。另外像是語音、動畫、互動、試算功能,也都可以被嵌入到電子出版品中,成為電子書的一部份,數位內容上的想像力要更開放。
如果原原本本把紙本刊物的內容放進電腦螢幕大小的空間,這樣到底適不適合閱讀?答案當然是很值得懷疑的,螢幕較低的解析度實在無法呈現出紙張般的好畫質,而且過多的字看起來實在讓雙眼發痠,這些都需要稍微局部客製化,又稱作重新編輯(re-editing)。也就是說,電子版本應該具有電子版本的格式,至少文字要少一點、圖片要多一點,互動功能還要更多,否則一點都勾不起讀者的興趣。
要製作吸引人的電子刊物,至少要符合這些精神:(1)簡單扼要的標題:用直敘法描述,例如「增加辦公效率的32種方法」、「室內5招瑜珈維持好心情」等等,直接說明該文章的宗旨。(2)善用圖表取代文字:切勿寫出一連串的說明,例如「根據……的表示,今年有百分之五十二的家庭上網購物,比前年增加百方之……」,這只會讓人看得頭昏腦脹,此時用圖表更能顯示出重點,通常只要是數據、資料最好都以圖表方式呈現。(3)善用照片描述事實:遇到重要的事件,或是要描繪一個景觀,用一堆文字不如直接放一張照片說明。無論如何,千言萬語都抵不上一張拍得精彩的照片。(4)增加趣味:用小程式、小圖片或是互動方式增加閱讀樂趣,例如恐怖小說內增加恐怖音效,遊戲書內附加幾則小遊戲等等。(5)多方位知識滿足讀者:不要吝惜使用超連結,如果資料需要補充或進一步說明時,可以製作超連結(或是參考資料、補充資料)連線到其他網站,增加這份數位內容的可看性與廣度。什麼樣的電子書最受歡迎?
美國最近調查過閱讀者對內容的需求程度,最多人想要獲取的知識分別是(按名次排列):
1. 生活格調(Alternative Living),包括如何活得更悠閒、提升生活水準等等。 2. 賺錢(Money duplication),用各種方式獲得更多財富,例如理財、投資等等。3. 在家學習(Home schooling),比方說自習語言、管理、增強某方面的技能等等。4. 訓練寵物(Pet training),好好管教家中的寵物,訓練牠們學更多的規矩或是一些動作。5. 安全的性(Safe sex),包括安全的性行為、同性與異性之間的關係等等。6. 防止老化(Anti-aging),簡單的說,也就是教導人如何吃得年輕、活得年輕,甚至於是用偏方與運動達到年輕的方式。7. 精密小機器(Gadget alert),像是鐘錶、小型機械工具等等。8. 感 性文章(Passion Instruction),包括一些抒情、言情以及感人的故事情節。9. 瘦身(Eating Slim),永遠不會褪流行的議題,男女皆適用。10. 家庭園藝(Home Gardens),包括植物與裝飾等等介紹,把家中庭院布置得更美侖美奐。
儘管台灣尚沒有正式的電子書閱讀習慣調查,不過根據中國的電子書調查,可以看出一些東方人閱讀需求的端倪:補習教育、財經企管、電腦學習、成功學是目前中國最流行的數位內容。補習教育包括了學外語、學技能等等內容,例如升學、參加高考等等也都在這個範圍之內;財經企管則含括了財務、行銷、經營與管理等等多層面的知識,從低階主管到高階管理員都是讀者群;電腦學習是最容易理解的項目,例如如何學某些程式、電腦語法或是相關電腦、網路技能等等;成功學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如何做好某種職務、某項任務的技巧,例如「如何留學」、「如何成為大老闆」,另一種層次則是賺錢、獲得什麼直接的好處,例如「賺進第一個一百萬」等等的速成技巧。
兩相比較可以發現,東方人在感情、休閒娛樂上的需求比較少,辛勤的賺錢、晉升、學習似乎已經成為東方世界的生命目標。從生活水準與國民所得收入觀察,台灣讀者應當介於這兩者之間,恰巧目前實體書市場也或多或少反映了這個事實。
數位發行管道
數位內容的散佈管道與紙張當然不同,吸引讀者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一如紙本刊物派送需要郵差,數位版本刊物創刊需要另一種技巧。為了確保讀者能夠收到電子書,用電子郵件寄送是效率高又節費的方式,這也是多數電子書所選擇的派送方式之一。
若新刊剛開始沒有讀者,那與其他網站、公司、部會合作或許是不錯的方式,半強迫訂閱一直是許多數位內容初期的政策。不過,若是採用贈獎活動以換取更多訂閱讀者,效果一定會更好,比方說「訂閱免費,在6/30前訂閱者,將抽出十位幸運得主」,並且鼓勵轉寄給更多人。永續經營的方式是以充實的內容吸引讀者,而不是寄廣告、宣導、促銷等「垃圾內容」(垃圾的定義是讀者決定,不是寄件者決定)。不斷給讀者「真是實用」的內容,包括好康或實用的資訊,往往會讓讀者收藏在收件匣內久久不忍心刪除。
在建立發行管道的同時,若是採取訂閱模式的數位內容,一定要提供訂閱、退訂的機制,包括修改以及查詢之前歷史紀錄;採取單次下載的數位內容,則需有查詢、重新下載的備用機制,以免下載中途斷線能夠予以補救。而無論採用哪一種方式,過大的檔案並不適合寄送到讀者信箱,這也會增加許多人收信上的困擾,變通的方式是寄送一個下載連結給讀者,再讓讀者選擇下載的時機與場合。
電子書的行銷致勝秘訣
有些撇步跟內容無關,卻跟行銷有關連。無論是電子書、電子報、電子雜誌也好,一定要取個響亮又簡短好記的「書名(或雜誌名、報名)」,好比「政府出版資料回應網OPEN ePaper電子報」、「我的E政府電子報」等等,可以幫助訂閱者記得這些刊物並留下深刻印象,也是形象宣傳的手段之一。
數位出版品還要有醒目的版權頁,記錄發行時間、發行者以及編輯名單。發行時間是為了便於瞭解資料的新舊程度,以免讀者或參考者引用錯誤;增列發行者是為了便於尋求授權或是增加發行機關的知名度;附上編輯名單則是釐清編務責任,有了這些紀錄,未來可輕鬆更新或是編修這些文章。各種出版品也要增加超連結通往指定的服務網站,以便讀者在有任何意見時,有聯繫的管道可供詢問。如果是電子出版品銷售單位,則要建立起客戶服務管道,提供任何下載、購買、故障排除等資訊,如此一來,也可為讀者留下最美好的數位閱讀體驗。
分類標籤:
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簡訊,
EPU 數位出版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4 留言:
根據美國最近的統計顯示,2004年美國銷售22億9千5百萬冊書,比2005年減少將近4千4百萬冊,報導中還指出,造成這樣銷售驟減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高科技提供更多知識的來源,取代了人類對紙張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盜版對現有書籍市場的破壞。(這個數字怪怪的? 還有請問您是從美國的哪裡獲得此資料來源?為何您會選擇以美國的資料為主?)
美國最近調查過閱讀者對內容的需求程度,最多人想要獲取的知識分別是(按名次排列)(請問您是從美國的哪裡獲得此資料來源?)
1. 謝謝你的指正,「2004年美國銷售22億9千5百萬冊書,比2005年減少將近4千4百萬冊」,應該是「比2003年減少將近4千4百萬冊」,資料引用: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60612/200606120001.html
至於選擇以美國的資料為主,原因有二:
(1)其他國家數字統計不夠代表,如日本、韓國、中國。而台灣又無精確數據可用。
(2)美國資訊化與台灣相仿,可以看出資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但要留意,這資訊有點過期,今日這些影響更加嚴重。
2.原先載於一本刊物,現在網頁已無連結,唯一可以找到的在:
http://www.secretstipsandtricks.com/How%20to/E-books.txt
全文是:
1. Alternative Living. Many need guidance on how to
live as a single person, senior citizen, disabled, or
gay. That includes cooking, dating, legalities tips,
and so on. They want info directed to their needs.
2. Money duplication. We need help on how to multiply
our existing money. Now that more people have learned
that a two-income household isn't enough to make it, we
need information on how to leverage what we have left.
3. Home schooling. More people are choosing to keep
their kids out of the environment of public schools,
and even private ones. They need informat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educate their kids, right down to how to
have a science fair in the home, how to throw parties
for children, and so on.
4. Pet training. Many people are choosing to make their
best friend a pet. But they don't know which pets are
the best for their living condition and they don't know
how to train their pets. This includes the average dog
lover as well as those interested in exotic animals.
5. Safe sex. We still want it, but we're afraid to have
it. Information on safe sex,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raditional sex, sexual arrangements, safe and natural
herbs, Viagra alternatives and so on, will do well. Sex
sells. Always will.
6. Anti-aging. It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that
people still want to live forever. The wellness
movement is going to make people rich. Clear
information on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anti-aging
product, exercise, or lifestyle will be welcome.
7. Gadget alert. We're fascinated with high-tech toys
but not sure which will work. Guides on how to pick the
right multi-tasking phone, laptop, Dick Tracy radio,
MP3 player, etc, will be a relief to many confused
people. (Including us.)
8. Passion Instruction. People still want to have fun.
Information on how to learn a musical instrument, or a
craft, or any pastime, will continue to do well. This
includes subjects people are fascinated with, such as
tattoos, magic, scrapbooking, pottery, etc.
9. Eating Slim. We want to eat but we don't want to get
fat. Information on safe foods, safe recipes, guides
for eating out without getting fat, new weight-loss
formulas or insights, healthy desserts, will all sell.
10. Home Gardens. People want to know how to improve
their home, create a garden, build on rooms, fix broken
appliances, and so on. Good information on how to be a
home and garden handyman (or handywoman) will sell.
11. To attract sex.
12. To keep their possessions.
13. To have more fun.
14. To satisfy curiosity.
15. To protect their family.
16. To be in style.
17. To have beautiful possessions.
18. To quench their appetite.
19. To emulate others.
20. To avoid trouble.
21. To avoid criticism.
22. To be an individual.
23. To protect their reputation.
24. To grab opportunities.
25. To be safe.
26. To make work easier.
很感謝您的回應!
本人很欣賞您所提的觀點,也很高興能看到您多元化的文章內容!
關於〈如何編輯出一本電子書〉這篇文章中您提到的
「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在2000年推出他的第一本電子書《Riding the Bullet》,也號稱是世界第一本網路原生電子書,據他本人宣稱,這部僅發行電子版本的恐怖小說,在短短半個月內,就為他帶進了高達四十六萬美金的收益(約相當於一千五百萬台幣)。」(請問您是從哪裡獲得此資料來源?是維基百科嗎?)
Dear Grace,
儘管時間有點久,我還是回憶一下當初文章的出處。其實最有可能應該是在New York Times、PW、New Yorker...或是相關期刊。很不幸,也很幸運的,儘管原始來源有一點遺失,但我還是找類似的文章幫忙。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King寫電子書的一些軼事,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
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B0DEFDA113CF930A2575BC0A9669C8B63&sec=&spon=&pagewanted=all
如果你想知道發行收益的部分,則需要參考:
http://www.ipowerweb.com/iboost/profit/other_revenue_streams/ebooks/03113.htm
部分文章摘錄如下:
Why Stephen King has Just Boosted Your Income
by Phil Wiley
In one fell swoop author Stephen King has made ebooks, and other internet delivered information, respectable.
King's recent $450,000 in 3 days from ebook marketing is big news for we Internet entrepreneurs.
His 66-page ghost story, "Riding the Bullet," racked up more than 400,000 orders at $2.50 a download in the first 24 hours after it was made available last week, according to his publisher Simon & Schuster.
That means the story beat the first-day sales of all King's best-selling novels. King told Time that he will earn at least $450,000 from his story, beating the $10,000 he says magazines such as Playboy and the New Yorker would have pai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