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許多新文章,會散布在 Facebook 與公司網站。如果你想找最新課程,可以到普拉爵課程中心 這裡找找看。
聽過演講的夥伴,歡迎你來普拉爵的文創基地按讚,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
如果你想聯絡我,可以留下資訊,或是到 Facebook 來互相切磋。

02 4月, 2006

如何推銷出你的數位出版品?

原載於: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簡訊第60期

發行日期:2005-2-25


每個人在各種行業中都會遇上「行銷(marketing)」,但是行銷的本質與銷售(sell)有些不同。行銷並不是積極的把東西賣出去,把行銷做好也未必能直接導致商品銷售業績上升,真正的行銷在於創造價值,包含顧客與自己品牌間的黏稠度,換句話說,行銷能夠讓顧客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你的品質、服務或是品牌價值,消費者最終會決定買你的東西,則是最佳行銷活動後的一項「副產品」罷了。


這篇文章雖然是以「如何推銷出你的數位出版品」為出發點,但是「網路行銷」的概念跟各種商品行銷並沒有什麼不同,其中幾個主要原則,也同時適用在其他不同領域的行銷計畫中。
你的特色是什麼?

數位出版品與實體出版品之間有個很大的差異,就是數位出版品通常不具備形體,除了電腦檔案、帳號與密碼,幾乎不會有任何的實體憑證存在。其次,就是數位出版品非常仰賴數位工具和電,要是沒有了電腦、PDA、數位閱讀裝置或是電源,數位出版品的內容就算再豐富也無法被讀取。然而從事數位出版者本身不禁要問,我希望創造出什麼特色,什麼風格是我所獨有的?


這些最基本的分析,也就是行銷的第一步:「到底我(們)是作什麼的?」這裡不用「到底我們賣什麼?」、「我們商品有哪些?」這樣從產品面角度分析,而是從「作什麼」開始分析,實在是有其道理。比方說,當你要買一台堅固耐用適合全家出遊的汽車,而手頭上錢又非常闊綽的時候(也就是不必在乎價格),那印象中比較堅固的雙B品牌可能會是第一首選,接下來是歐洲名車、日產車,最後恐怕才輪到國產車。又好比買手機,比較有名的Nokia、Motorola、Samsung、Panasonic可能會是你的首選,要買其他小牌子就會稍微有些遲疑,如果連聽都沒聽過的,那消費者可能連考慮都不要考慮。


由這樣的實例不難發現,這些商品長期以來真正經營的,其實並不是訴求單一產品的功能,而是考慮到這個「牌子」跟消費者到底有什麼關連,能不能讓消費者光憑「牌子」就跟你購買。行銷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是這樣說的:「行銷的目的在於讓銷售變得多餘」,行銷會造就一隻看不見的黑手,暗地裡幫助消費者在諸多同類型商品中下決定。於是,「到底我(們)是作什麼的?」,也就是「我們真正帶給消費者的價值是什麼」也就變得很重要。


有幾項方式可以幫助自我檢測,那就是回到最原始的想法:「到底我(們)是作什麼的?」


1. 這是什麼樣內容的數位出版品?

2. 符合這樣內容的閱讀對象是誰?

3. 期望帶給這些閱讀者什麼樣的想法(或理念)?

4. 如何接觸這些讀者(或消費者)?

5. 這樣的出版品有何特色?

6. 你希望閱讀者怎麼看待你?

7. 內容上希望如何控制,達到所預期的標準?


分析優勢與對症下藥

比起實體世界裡的商業運作模式,數位出版的無空間特性創造出很多不凡優勢,但是許多人都忽略了這些優勢,還在以實體行銷(或銷售)的方式思考,這樣難免發生事倍功半的慘劇。在開始任何形式的數位出版行銷計畫之前,不妨先停下腳步,重新檢視數位出版在網路上的優勢,這會對如何有效運用「網路」這項工具有很大的幫助。


菲力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曾經描述過電子商務將出現的榮景,其中他列舉幾點網路所創造的突破,是實體生活所望其項背的:1. 網站可以持續運作一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2. 可透過與各種商業機制所興建的內部與外部網路串接,以快速與較低成本 方式取得各種資訊。3. 銷售範圍更加寬廣。4. 可利用網路進行更有效率的市場、消費者、潛在客戶和競爭者調查。5. 便宜傳送廣告、折價券、試用品和資訊。6. 可以針對個別消費者修改產品訊息或服務內容。7. 運用網路,改善物流與營運。


沒錯,網路上進行數位出版品傳遞的優點就是這麼多,換句話說,紙張(有形體的商品)需要庫存、店面、郵寄費用、遺失補寄、無法個別通知(因為郵資過高)、無法調查(填紙張問卷的回收率通常少得可憐,連1%都不到)……網路上這些麻煩都省下了。但是除了這些好的一面,也該把限制研究清楚,才不至於規劃案子的時候被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弄得窒礙難行。舉例來說,用Outlook Express發信件通知讀者,當讀者人數超過一定數目時,發信時間就會變得非常冗長,而且中斷也無法從停下的地方繼續發信,因此要靠專門的發信軟體才行(比方有五千個讀者待寄出,中途斷線又要從頭開始)。又好比雖然網路很便宜,幾乎不必花額外的費用,但是程式和檔案都需要有網路空間可供存放,在啟用前必須預估「固定時間內有多少人會使用」,然後預先騰出頻寬,以免到時候網路塞車導致服務中斷。這就像元宵燈會主辦單位通常會預估人潮量,由此來估計要留多寬的走道,最好還要有緊急疏導計畫,以免人潮增多時發生阻塞。


網路流量的概念跟水管很接近。頻寬就像連到某網站(網站相當於水庫)的水管,頻寬愈大就是水管愈粗,流速也愈快,下載資料的時間就會縮短。但是想連到該網站的人一定很多,於是原先固定容量的粗水管就被分流成小水管,人愈多水管就被分得愈細小,流速減緩,下載資料的時間就會拉長。不過,網路水管的粗細(頻寬)並不是可以立即無限制擴充,這必須事先提出申請,而且需要的維護費用跟水管粗細成正比(頻寬愈大費用愈高)。


網路出版的時間觀念

數位出版品當然是很籠統的概念,但是一旦被決定好功能的數位出版品就定型了。按照傳統出版的概念,所有出版都會跟時間扯上關係,所有出版品都具備週期性出刊的特質。比方說以日、週或月為單位的電子報就是一個例子,有節奏的出版不但讓讀者容易掌握,也能讓製作者規劃整體生產動線,包括文章供給、編排、校對以至於發送。


出刊與工作的時間都是倒退計算的,假設每月三十日會發行某種數位出版品,由後往前從發電子郵件、校對、製作、徵集、規劃內容都必須妥善思考,最好預先留些緩衝時間。如果文章內的時效性不高(也就是文章內容隨時都可以看,不像新聞那樣有即時性),這時候也可以善用網路的「機械」特性,交給電腦設定寄發時間,一次可以把下個月或下下個月的內容全部置在發射台上,然後讓電腦自動按下發射鈕。


另一種安排數位出版品的技巧是讓每次的文章都新舊參半,不論文章有多即時、時效性有多高,都可以運用部分無時效性的當作備稿(平時就應多蒐集這類小篇幅稿件,必要時用以填充版面),另外留主要篇幅給時效性較佳的文章。這有點像是「80:20法則」,80%只有20%的重要性,而其中20%則具備80%的重要性;同樣的,整篇文章應該集中80%的資源在那少數的20%文章中,那才是真正吸引人的精華。儘管全部的文章應該追求字字珠璣、句句經典,不過好文章並不是天天都有機會出現,而且根據專家的研究,正是因為水準不一夾雜其中,才更能突顯出文章的精彩呢!


如何擬定行銷計畫

一份行銷計畫需要有個目標,也就是所謂的願景、理想,而且是人力範圍內可以達到的(只不過需要時間跟努力)。也有人把行銷計畫比喻成作戰計畫,就像投入一場戰役前,必須先擬定好一些作戰綱要,更重要的就是要有必勝的信念,靠這一股激昂鬥智才有機會贏得戰爭。


仔細解析行銷企畫的內容,至少會包含幾個重要元素在裡面:

1. 分析當前情勢:

這包含兩種層次,先從大環境觀察起,在逐步說明環境中各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將這些環境加諸於自身進行所謂的SWOT分析,也就是所謂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s)分析。不過這四點的思考會影響你對事件的看法,比方將O擺在第一個思考,跟把T放在第一個思考完全不一樣。數位出版應該多把T、W、O這三項擺在前面想清楚。


2. 設定目標:

分析完後會依急迫性訂出待解決的先後次序,並且為每個階段找到一項階段性目標。例如出版都有所謂的平損點(成本與收入的平衡點),虛擬出版也可以用訂定發行量、營業額等等做為量化指標,用市場調查知名度、同業業績比較等等做為階段性目標的考核。


3. 擬定策略:

簡單的說,從現在到每個階段的目標,都必須靠某些方式達到,這就是所需要的策略。通常急迫性高的,需要較短又穩當的路徑,否則無法擊敗競爭者。計畫主持人應當在險棋與競爭速度間拿捏仔細,不可以貿然採取沒必要的捷徑。


4. 執行方式:

以4P與4C的角度進行多元規劃。4P是從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市場(place)、促銷(promotion)等四項以產品為中心的思考;而4C則是從顧客觀點出發,包括顧客需求(customer needs and wants)、成本(cost)、便利性(convenience)、溝通與社群(communication)等等。


5. 資源:

簡單的說,就是預計會動用的資金、人力、協助,這也就是達成目標所需要的預算。


6. 管控:

沒有管理的進度就跟失去控制的火車頭一樣可怕,任何目標在執行過程中都需要被控制,以便趕上預定的進度(或踩煞車減速)。執行後則需要檢討以及調查成效,以便隨時提升所欠缺不足的地方,維持較高的競爭力。


行銷預測是不可能的


策訂各種計畫千萬不要貪心,從古往今來成功的例子不多便可知道,預測並不容易,能夠正確預測未來的機率應該很低,只能說預估未來的方向大概是什麼(就連這句話也沒半個肯定句)。有幾個著名大人物的預測可以提出來分享:


我想全球電腦市場只有五台。」IBM的華生在一九四七年說。「沒人會想在家裡面用電腦。」迪吉多電腦前執行長歐森在一九七七年說。


所以千萬不要想著要預測幾天、幾個月、幾年後的日子,要做的應該是「創造未來」,如果你的數位出版品持續作下去,替一群原本不存在的讀者創造出一種新需求,那不也就是某種程度的成功嗎?這也難怪經濟學家會分成兩種:第一種是知道自己無法預測未來的專家,第二種是不知道自己無法預測未來的專家。對數位出版來說,要預測未來市場,還不如創造新市場。


自己其實就是消費者

最新訊息的電子報,應該月初發行還是月中?每週一還是週五?電子雜誌應該賣得更便宜還是更貴?電子書如果被刪除,還要讓讀者再免費下載幾次?如果數位出版品的密碼遺失了,要不要補發給讀者?


如果你摸清楚出版內容的特性,或是把自己當作是讀者,答案就很明顯了。多數人薪水是月初發,旅遊特報、限時採購的電子報應該迎合讀者最有錢的那幾天;每週五發行的電子報,除非是供週休二日的旅遊資訊,不然股市短訊、投資前哨等等之類的理財文章,還是固定在每週一出刊比較恰當。另外,週五晚上發行的電子報,通常會在星期一上班時被夾在一堆垃圾郵件中不小心被刪除,所以並不是什麼好時機(而且週末多數人是不檢查電子郵件的)。


電子書無色無味、無重無形,多數人都期待價格應當比較便宜,所以與期待不符自然就會讓人失望。若不小心遺失,卻又得不到協助就更生氣了(數位沒有形體,更容易遺落在電腦裡),因此數位出版需要極有耐心的客服人員。多數從事數位出版的公司都採用審查從寬制度,不論對錯都會補足給消費者,在數位出版還沒有普及的時候,讓消費者多佔些便宜,設身處地的為消費者著想,目的沒有別的,只是為了把自己那塊「牌子」做好。


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是好的企畫,答案就在附近!

其實身為消費者的自己最知道。

0 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