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27 12月, 2007
數位出版的主角正在轉換
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在2005年12月刊載了一篇報導,裡面指出Nature請了一些專家學者,將Wikipedia和大英百科全書做一些比較。專家從兩個百科全書中挑出40篇左右的文章,在不事先告知審查員出處的情形下,由他們自其間挑出錯誤。
經過逐條比較,專家證明大英百科全書險勝(平均每篇Wikipedia的文章出現3.86個錯誤,而大英百科全書則有2.92個),這個答案對雙方陣營顯然都有所不滿。不過可以確認的,這些錯誤在Wikipedia恐怕已經改正,但是大英百科全書卻必須承擔印出來就無法修正的責任。
當然這不是代表誰好誰壞,畢竟紙本還有很多數位及不上的優點,而是科技正帶領現代讀者進入另一種新的知識層次:「一個大量產生可修正資料的世界。」
相較於實體世界的嚴謹,紙本出版流程是如此的繁瑣、耗費資源,內容產量當然快不起來。相較於網路世界,任何人可以隨時以任何方式公開任何事,直到自己或是其他人協助改善這筆資料為止,成為「較為完整」的資料。網路並非一人世界,而是眾人所組成的世界,這也是網路Web 2.0的重要精神之一。
最早,作者靠抄寫、刻板接觸讀者,影響範圍狹隘又辛苦。印刷術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個窠臼,大量產出技術創造知識的平權,建構作者、出版者、讀者的階層關係,這個關係維繫了幾百年。現在,網路又將打破這個知識結構,透過網路互連,作者與讀者又能直接對話,而且成本比印刷術還要低。
未來,全球出版正面臨變形與轉型的大工程,出版人應當正視這個問題,並積極在新的產業結構中,摸索與找尋新的角色定位,以面對這一波個人出版的新潮流。
經過逐條比較,專家證明大英百科全書險勝(平均每篇Wikipedia的文章出現3.86個錯誤,而大英百科全書則有2.92個),這個答案對雙方陣營顯然都有所不滿。不過可以確認的,這些錯誤在Wikipedia恐怕已經改正,但是大英百科全書卻必須承擔印出來就無法修正的責任。
當然這不是代表誰好誰壞,畢竟紙本還有很多數位及不上的優點,而是科技正帶領現代讀者進入另一種新的知識層次:「一個大量產生可修正資料的世界。」
相較於實體世界的嚴謹,紙本出版流程是如此的繁瑣、耗費資源,內容產量當然快不起來。相較於網路世界,任何人可以隨時以任何方式公開任何事,直到自己或是其他人協助改善這筆資料為止,成為「較為完整」的資料。網路並非一人世界,而是眾人所組成的世界,這也是網路Web 2.0的重要精神之一。
最早,作者靠抄寫、刻板接觸讀者,影響範圍狹隘又辛苦。印刷術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個窠臼,大量產出技術創造知識的平權,建構作者、出版者、讀者的階層關係,這個關係維繫了幾百年。現在,網路又將打破這個知識結構,透過網路互連,作者與讀者又能直接對話,而且成本比印刷術還要低。
未來,全球出版正面臨變形與轉型的大工程,出版人應當正視這個問題,並積極在新的產業結構中,摸索與找尋新的角色定位,以面對這一波個人出版的新潮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