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許多新文章,會散布在 Facebook 與公司網站。如果你想找最新課程,可以到普拉爵課程中心 這裡找找看。
聽過演講的夥伴,歡迎你來普拉爵的文創基地按讚,讓我們繼續保持聯絡。
如果你想聯絡我,可以留下資訊,或是到 Facebook 來互相切磋。

02 2月, 2006

數位出版與數位閱讀的重要關鍵

原載於: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簡訊第55期
發行日期:2004-10-04

  當走在書店的書堆中,實在難以感受到「書」本身到底有多重要,尤其是當書的價格如此低廉,隨便只要花兩、三百元的代價,便可輕鬆取得一項(或以上)的知識。這種簡單的採買動作,就像家庭主婦到菜市場買雞鴨魚肉一般簡單,知識就這樣被包裝在紙張中,隨時都可以補充自己所欠缺的項目。

  這種興奮在古代是無法體會的,不論是古中國雕版印刷年代,或是中世紀的歐洲世界抄本時期,製作一本書可是件浩大且曠日費時的工作。在還是由人力手抄的時候,一本聖經的價格是三十英磅,這個價格相當於當時一般勞動工人連續十五年不吃不喝的薪水。密密麻麻的字數對手抄工人來說,夜間很難工作,導致一星期最多僅能完成兩頁,每本一千兩百七十五頁的聖經,靠兩位抄寫員的努力,要整整耗費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果包括休息時間,花上八年到十年都有可能)。

紙張出版品成本昂貴

知識能夠被廉價買到,是近代世界一項極大的突破,這要歸功於造紙術與印刷術的成功。大量印刷讓知識可以被快速複製、傳遞,很快一般民眾的知識水平便有如脫韁野馬般急速成長,印刷術也被譽為改變人類文明的最大功臣之一。如果「紙本書」是人類知識傳遞內容與價值的唯一形式,那紙張顯然還不是最好的「儲存媒體」。首先,它需要大量的成本,而且這筆費用並非是用於「取得內容」之上,而是用在製造「紙本書」上。一本書其中有大部分成本是耗費在紙張,然後是印刷費用、製版、分色等等與內容無直接關聯的部份。依據1997至2000年間澳洲ABSP(Australian Business & Specialist Publishers)的調查,紙張與印刷費用約佔一本出版品的56%-90%;英國PPA(Periodical Publishers Association)則調查英國雜誌出版平均約耗費32.9%的費用在紙張、印刷、製版上,其他則是郵寄費用(10.8%)、管理費用(37.9%)等。

接下來,紙本書還會遇到第二個宿命,那就是「庫存」的壓力。就跟許多商品一樣,生產前都需要預測產量,雖然多數的出版品可以被銷售許多次,或是透過不同的管道再次販售,但是如報紙、雜誌、季刊等等時效性較高的出版品卻沒這麼好的運氣,保鮮時間一過,就免不了要全部走上銷毀一途。圖書商品運氣好一點,但是其獲利的操控,除了內容必須符合市場需求之外,能有效控制庫存、通路、店面三者之間的均衡狀態更為重要。比方說一本書上市前需要被謹慎計算出印刷數量,然後才藉由通路配量、發送到各終端店面,銷售期間有時常達到半年以上,不過銷售狀況卻無法立即知道。最慘的狀況是,出版社所印製的書一但進入通路,除非是暢銷書,不然要過半年才知道這本書賣得如何。由於書店可以向通路商退貨、通路商可以向出版社退貨,半年之後可能原本進入通路的書又回來了,就像推倒骨牌一樣,營運不善而倒閉的出版社都是被龐大庫存壓得喘不過氣。

數位出版形成新成本結構

許多趨勢觀察家指出,數位出版或許是一條解決以上這兩個問題的終極方案:成本、庫存的麻煩都有藥可醫了。電子書的成本結構比較特別,少了紙張、印刷的費用,出版者可以花更多心思在內容處理上,這不失為一個降低成本的絕佳方式。而且電子書不需要實體的庫存,僅需要數位倉庫幫忙保管,只要有一個母本,然後不斷複製出複本即可,比起紙張版本需要估量印刷量確實輕鬆許多。

純粹原生電子書固然可以達到減低成本的壓力,不過對仍有出版紙本刊物的出版社卻很難擺脫紙張陰霾。當紙張、電子版本並存的時候,成本曲線並沒有下降,反而因為多一個電子版本而上升,加上銷售若未如預期成長,那麼這初期肯定是一個賠錢買賣。反過來說,對一個純粹數位出版的出版社而言,那結構就會相對建全,多數成本會花在「如何製作精美的電子書」上面,畢竟紙張、印刷端的費用是不必考慮的。

數位出版與行為普及有關

一項好的科技要能成功融入生活,必須有「非用不可」或是「更高價值」的理由。從手機剛被商業化開始,就不斷有人排斥「誰生意會做這麼大?誰會把電話隨身攜帶?」但事實證明了大家的疑慮是多餘的,手機確實輕易的進入一般人生活中。根據電信總局的資料顯示,台灣手機普及率在2003年底就已經達到109%,高居世界第一,其中台灣上班族平均每人擁有1.59隻手機。而且在手機與電信業者不斷推出簡訊、彩色、音樂、動畫、記事本、行事曆等等功能之下,手機只會更普及、更平易近人。

反觀數位出版就沒有這麼大的動能,推動者與期待閱讀的對象還相距甚遠。狹義的數位閱讀環境不彰關鍵在於「風氣」未開,這跟現在沒有書可以閱讀、沒有好的工具可以看書息息相關,更簡單的說,就是還沒有人(或公司、團體)有能力創造出一個「非看不可」的強烈動機。

台灣數位出版前景看好

廣義來看數位出版,其實任何人都會發現台灣是個數位化蓬勃的地方。每天數以億計的電子報在電腦間傳遞,其中不乏有網站的會訊、傳單與文宣,還有個人或團體的創作小品與文章,數以千萬計極具特色的個人網頁,這些也都算是數位出版的一種,只是鮮少有人發覺其中的影響力(英文的「出版(publish)」一字本來就不限於書或雜誌的出版,而是泛指「發表音樂、電影、紙張、新作品等等各種形式內容」的行為)。

從小深耕電腦教育的台灣學生,國小開始便懂得用即時通訊軟體與同學求助功課、自己製作個人網站、用電子郵件帳號交作業給老師,很難想像紙張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何種意義,「紙」會不會成為累贅又不實用的工具?數位化也在行為中慢慢發酵,舉例來說,今日多數的企業、團體集會通知單,用紙張發出1,000份至少要花上3萬多元郵資、1千元以上影印費用以及2千元的信封成本,用電子郵件取代後花費剩下不到百分之一,誰不會為此節樽成本,最後「棄紙張投數位」呢?依據交通部所公佈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國民郵政通信率(收寄函件件數/〔本年底人口數+上年底人口數〕÷2)從2000年的139.19後即不斷下降,2001年為129.42,而到2002年時已經下降到128.04,或許就是跟電子通信E-Mail的發達有關聯。

研究指出,許多七、八年級(民國七○、八○年次)年輕人已經把現實生活情境搬上網路,而把現實生活當成另類虛擬遊戲,跟以往五、六年級(民國五○、六○年次)或更年長人的行為開始出現界線。現代青少年出生就活在電腦發達的世界,線上交易、交友、表現自我都比實體方便,而且所受教育又大量使用電腦當作教材,生活重心當然會不斷移向網路,這種對網路、電腦依賴程度隨著年齡下降反而不斷上升。逐年上網人數、寬頻的普及,更讓網路能做的事情愈來愈多,所帶來的便利性將會完全走向不可逆(irreversible)發展,一旦發生就無法回頭,就像電子郵件出現後,許多人就不再想用實體郵件當做聯絡工具一樣。看起來只要有對使用者有利基的模式出現,數位閱讀的普及也不過是早晚的問題罷了。

0 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