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課程與最新文章
26 4月, 2012
給大學生的第二封信:學習尊重
作者:薛良凱
有兩個大學生,我們姑且稱之為A與B。A有幾句口頭禪: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某天,A遇上了同學Peter,Peter問他,今天上午的普通化學,你覺得老師教的怎樣?於是A說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這樣啊,那你中午想吃什麼?A說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這周末呢,有沒有什麼活動?A的答案還是隨便、都可以、無所謂、啊哉。
B個性比較特別,他曾吃過口不擇言的虧,於是在講話前會考慮個一秒鐘,思考一下別人為什麼要問,又如何回答才能得體合宜。B遇上了同學Peter,Peter問他,今天上午的普通化學,你覺得老師教的怎樣?於是B說我覺得這堂課老師講太快了,所以一定要事先預習,不然上課一定會聽不懂。這樣啊,那你中午想吃什麼?B說我們去餐廳吃滷肉飯如何?這周末呢,有沒有什麼活動?B的答案是,我還沒有想到,你想邀我一起去玩嗎?好啊,我願意。
如果你是Peter,而地球上只剩A跟B兩位,你會選擇跟誰說話?你會選一個說話有內涵、有主張的人交談,還是選擇一個言不及義、總是無法正面回應你的人對話?
這當然是極端的假設,A與B並非真有其人。我也沒有說A不好,或是B比較對,這你自己要因人事時去判斷。有的時候朋友相處,隨便一點也無妨。但是我們不能千篇一律,對每個人都用同樣輕率、甚至於不太尊重的態度,講話內容言不及義、不重視禮節、不尊重其他人、沒有主題條理、言行反覆……,這樣的習慣在當學生時可能還好,但是出了校門,你馬上就要嚐苦頭了。
說話每次都言之無物,總是不經大腦思考就回答,久而久之它就變成習慣。等到變成習慣,再改就難了。同學覺得你不好,會不會糾正你呢?我看很難,被你傷害過感情的人,只要遠遠離開你就沒事了,何必淌這渾水、冒著被你數落的風險逆批龍鱗?大多數人才不幹這樣的事咧。
老師會糾正你嗎?我猜也不多。有兩種老師,一種老師是把重點放在學業,只要你考得好我就不管你。另一種老師是一直強調品格、待人處事的重要性,會不斷苦口婆心告訴你,甚至於指責你、恐嚇你、謾罵你、處罰你。有道是忠言逆耳,後者當然是大家不愛聽的,自然也就得不到你的喜愛。(不過,老師幹嘛需要跟在乎你的喜愛啊?當然是看不慣繼續罵、不斷飆囉。)多數老師在心理層次是第二種老師,只不過開口指責也需要信心與勇氣啊(還要考慮到學生的面子與裡子。天啊,唉!面子真那麼重要嗎?)。只要學生在這位老師教書的一生中頂嘴幾次,或是表現出根本不在乎的樣子,讓老師對品格教育這件事灰心、興味索然,恐怕這位老師未來對這事就慢慢不願多說、沉默寡言了。不要以為老師的神經就必須要很大條,老師的神經並不會比你堅韌多少,而每次無心的傷害,都極有可能造成老師的永久性傷害,甚至於變成某種精神形式上的殘疾啊。
某些無厘頭的作派,根本就是無禮;自以為挑戰權威的作法,只不過是讓自己成為蝸牛殼裡的獨居生物。更可怕的一點是,很多學生完全不知道,他正在做一件會傷害別人的事。為什麼這麼奇怪,自己難道不知道做某些事會傷人嗎?對此,我並不知道真正的原因,畢竟事實已經發生,問題已經成型。在此,我想要分享給你的是,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要怎麼樣做才能讓自己更好?
我常跟人分享,人生中最美好的,金錢都買不到。人生中最厲害的生活知識,大部分也不在課本裡面。夕陽餘暉、家人相聚、良辰美景、親情愛情這些都是我們一生中會遇上幾次的美妙體驗,這些不但買不到,而且幾乎都免費。然而人生中的最重要的生活知識,譬如禮貌、誠實、愛心、自信、勇氣也都不在課本裡面,這些是在自我反思或與人交往中體會得來。如果你覺得,生活的目的,只在於把課本背熟、考試考好、得到文憑,那就完成了你的偉大使命,那你就錯看了人生。人生是不斷精益求精的,人生是不斷向上提升的,古早以前學生都會在課本背到「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這句話聽起來讓自己此生使命挺偉大的不是?
要怎麼做更好?首先我們要有一個體悟,就是我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先給各位一個絕對不會錯的基礎,這可以當作是地基,之後你可以從這基礎往上擴增。這個基礎就是「尊重」。尊重的意義是「設身處地的替別人著想」,也就是徹底了解對方可以做的、不能做的、想要做的、不想被人知道的、以及感覺是什麼。尊重也包含著禮貌在裡面,表示你的舉止應對,應該符合你自己應該有的形象與態度。簡單的說,如果你正跟同學相處,就用同學的角度看、想事情;如果跟父母在一起,就用父母的角度看、想事情;跟老師對話,就用老師的角度看、想事情。而自己扮演什麼角色,就請像個準備拿奧斯卡金像獎的稱職演員,把你的角色給演好。
我還是用實例說明吧。通常在課後,如果學生對我當天的講義很有興趣,學生可能會對我說:
A「老師,你這檔案可不可以給我?」
B「檔案可以拷給我嗎?」
C「老師,請問方便跟您拷貝今天的檔案嗎?」
D「老師,我要拷檔案!」
當然你在看這些對話的時候,沒有看到學生們的表情與語氣,雖然這些措詞不是很完美,但每位動作倒是很標準:兩隻手拿著一個小小的USB,在你面前溫柔的捧上。但事在此,我們把事弄得單純一點。先不要想他們有任何動作,假設這些人全是同一張臉孔,面無表情,而雙手背在身後。好啦,現在如果你是這位老師,我在強調一次「如果你是老師」,那麼你比較喜歡聽ABCD的哪一個對話呢?請不要告訴我無所謂、都可以,因為你是一位老師,你的執著是教育、是教書,你總是會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與勸人向上DNA在血液裡。現在請各訴我,你比較喜歡聽到學生說ABCD的哪一個呢?「如果你是老師」,那麼你會學孔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悉心指導糾正他們嗎?
前幾周,我參加全國高中圖書館活動,在過程中暨大附中的涂進萬老師花很多時間安排與邀約,再委託鳳新高中黃久晉老師、三重高中王思慧老師兩位,在兩天內開了好幾個小時的車,把我們從台中高鐵送到清境山上的會場。花了這麼多時間在我們身上,我們應當寫信感謝。不意外的,我很快就收到他們開心、體貼、熱情回覆,那股讓人心頭微熱的暖意,到現在都忘不掉。昨天,我與遠流的總編輯吳家恆先生一起參加讀書會,當天晚上,我們彼此在寫感謝信給對方。因為我們相信,邀請我們的人,一定很辛苦的舉辦了這場活動,活動之後,會因為我們的這封信得到溫暖、激勵。要幹這件事,在人人都有email、手機的今天,真的一點都不難。
有一次,我跟陳珮琪小姐去清華大學人社院訪問沈芯菱同學,訪問完後,我們都還沒出校門哩,就收到她傳來的一則簡訊。簡訊開頭是「○○您好」,結尾是「芯菱敬上」。突然,我對於大家多給予她正面評價的理由恍然大悟。做什麼事固然重要,但要讓人死心塌地的服氣,這人還必須是一個謙遜、好禮的人。
回到我們核心的問題,我們有沒有體悟?我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
孟子說,「君子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存心不同。君子心裡總是放個仁、禮在裡面。心中有仁的人能愛人,有禮的人能尊敬人。能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會愛你;能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你。(原文: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誰是君子?知識份子都該是君子,如果不是君子,你又何必接受高等教育,一路上受這麼多老師栽培。如果知識分子不是君子,那麼社會又何必浪費資源在你身上?所以我認為當我們成為知識份子後,頭一件事就該是學習尊重。尊重自己的身分,尊重別人的身分,尊重每一份工作,尊重與敬畏大自然,並且勇敢對不尊重別人的人表示不滿。這樣,你才能在尊重的堅實基礎上,外掛上自己的個性、添加自己的其它能力,成為一個大家都樂於和你相處的人。
肯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一定也會尊重你。處處尊重別人,對方常會給你更多的「禮遇」。相信我,經常表現出多禮與謙遜的人,你會獲致意想不到的收穫!
分類標籤: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11 4月, 2012
給大學生的第一封信:要多問問題
作者:薛良凱
台灣年輕人給我的印象是這樣,在課堂上不太主動舉手發問,但下課後卻踴躍圍在我身邊提問;演講後的 QA 時間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在講完後趁我打包行囊時,會拿著筆記本、名片、非常靦腆外加興奮的來講台邊與我分享她們的故事。當我搭高鐵回到家時,信箱已經有許多當天聽講學生的信等著我,裡面充滿她們當天的收獲與想法。
剛開始我也慢慢習慣了這種模式,甚至於把這種現象當作常態,直到有一次,我在某個國小課堂上遇到一群學生,這才開始發現不對勁,因為國小學生超愛問問題的。國小生問問題是信手拈來全不費功夫,不知道他們是刻意還是無心,總之隨便就能超過我腦能力負荷。如果我真的很認真,把他們的每個問題經過我有限大腦迴路,再多思考到對方能聽懂的程度,把原本艱澀的解說化作平實、小朋友能了解的答案,這過程就要殺死為數不少的腦細胞。
如果你願意試試看,請回答這些小學生的問題:為什麼人會死?為什麼鳥會飛?為什麼汽油要漲價?為什麼我要念書?為什麼下課只有十分鐘?我什麼時候才會長大?我要怎樣可以當老師?對了,為什麼會有壞學生?
要回答這些,牽扯上生命學、生物學、動力工程、流體力學、經濟學、物價指數、複雜又不一定可靠的油價公式等等布拉布拉。我一題還沒「答盡」,第二題就上了身,第三題在那伸直手臂的拳頭下,小嘴巴就要憋不住。這些魚貫而出、不假思索的問題,一來是忍不住疑問,二來是對真相的渴望。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失去那股問問題的熱情?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被灌輸海量的知識,「讀書」變成學生一種負面動詞。讀書表示要犧牲假日、時間,然後花時間把答案背起來,在特定時間內不要忘記,並在該時效內將答案填在紙上。如果你沒忘記該記的答案,一來是證明你記憶好,二來是恭喜你將拿到高分了。一連串的轟炸下,在課堂上連吞都吞不下了,哪還有時間去嚼爛。老師不來找碴便罷,自己哪有這個閒情逸致去問其他問題?第一學期考完,第二學期大腦便如經歷大掃除般清空;第二學期考完,第三學期又清空。到了畢業,認清一項現實:好像學校知識,記下來的好少好少,更別說如何活用。
國小升國中免試,表示國小還不會有升學壓力。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就不一樣了,為了獲取高分,第一目標就是把考試科目給全部記起來,至少在考試前不要忘記。至於需要理解的、運算的,就靠練習解題增加實力,不然就全部背起來。
有人說,這樣雖然不好,但是公平啊?或許是公平的,但是對什麼公平呢?根據陶倫斯博士(Ellis Paul Torrance)的研究,高創造力者未必有高智力,而高智力者未必有高創造力。在 100 個小孩中,如果依智力標準選拔前 20 個高智力者,再用方式選擇前 20 個高創造力者,則在 20 個高智力者當中,只有 6 個人也同時具有高創造力。陶倫斯博士說:「若我們僅用智力測驗的結果,去選擇資賦優異的兒童,那麼很可能會有 70% 具有高創造力的兒童在其中落選。」
考試或許培育、篩選出高智力者,卻同時有可能遺忘了高創意者。而高度填鴨的升學制度,再把高智力者的腦子弄成水泥,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很多人不太相信事實如此,我在對大學新生的演講中,曾考過大家一些簡單的數學、地理、化學問題,像是 sin30 是多少?世界第二大河在哪裡?福州、金門、台北、香港,哪個城市最北邊?大家幾乎都是笑一笑說,早就忘光了。是啊,沒什麼了不起,要不是我還在教書,我也早忘光了。不過,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甚至於大學四年,這十年不算少的歲月,你到底記得過哪些刻骨銘心的知識?你到底被哪些課堂上的故事感動,至今還回味無窮呢?如果什麼都不剩,那又何必花這些時間去念書?真的是太可惜了!
做什麼,都要求有收穫
我自己是這樣想的,求學是為了學會一套工具,這套工具就是自己探索世界的「求生包」,供你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時使用。求學也是為了學會一套武器,幫助武裝自己,並且利用這套武器,在社會上立足、發展、茁壯、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但是現在的學生,離開學校時,身上幾乎衣不蔽體,手裡好似握著一把不鋒利的爛匕首,儼然是一個冷兵器時代出身的古董戰士。拜託,現在已經進入原子時代,用匕首自裁都還嫌不給力呢。
話雖如此,仍有許多人懂得把工具往「求生包」裡積累,隨時撿拾武器掛在腰間。還在校內,就身穿黃金盔甲;還沒畢業,企業就搶著要人。這些人懂得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應付考試。我要再說一次,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應付考試。考試砸了,一點都沒關係,重要是你到底得到了什麼呢?如果不是為了充實自己,而是為了一張文憑?那麼,奉勸你還是別繼續念了,因為為文憑念書的人,「求生包」裡面總是空空如也。
因此,在離開校園前,應把握所有能學習的機會,理由有二:
一、學生時代允許犯小錯,學生沒什麼好丟臉的。因為是學生,就像有一個防護罩,反正是在學習,偶而犯些小錯在所難免。利用這個機會,正是最好學習契機。舉凡上台演講、作報告、問問題、實習、做實驗等等等,只要遵守規章、不要犯規,多練習幾次,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給予最多的機會讓學生學習到好。如果學校裡不學,要進社會再學,抱歉,那裏可不是會給你再一次、補考、充修機會的地方。要挑軟柿仔吃,還是從學校慢慢練功起最好。
二、當學生沒有太大的生活家計與責任壓力。出了社會,不會有人還記得你的個體經濟學才 62 分、微積分被當過、或是狹義相對論三修。會在乎的,大概只有自己。因此把握這個契機,用力的去學習與裝備自己,就當在練功儲備自己的能力。學不會就重來,反正搞砸了不會扣你薪水(反正當學生也沒薪水);只要不是偷搶拐騙傷天害理,老師總是會給予機會從輕量刑。目標很簡單,就是不斷的打怪(委屈各位老師當怪了)、搶寶(學習自己需要的技術、能力),然後升級。
請注意,這些學習,並不僅僅是為了求得高分、文憑,而是為了在你自己的「求生包」裡面多塞把槍、多放進幾顆手榴彈,甚至於鍛鍊自己的意志,訓練自己的能耐,讓自己身上多穿上幾件防彈背心。
如何讓「求生包」更完備?
古人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說,只知道把東西記下來,卻不去用腦思考背後的道理,那等於一無所知;而單憑空想像,卻不去實地去學,也得不到正確、有用的學問。要想知道學會了沒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個問題。
別小看問問題這件事,要問得好,問得漂亮,問得關鍵可不簡單。這裡,我不打算把所有秘密都告訴你,只說一個重點。問問題是要靠親身實踐去體會,先仔細聽,把講著前因後果串在一起,再對照對方的論點。最後把這些論點跟自己的常識做比對,看看差距是什麼。
如果跟自己的想法一樣,你可以想想,果真如此嗎?有沒有例外?如果不一樣,那太好了,你可以說說看自己的想法,看看對方怎麼看這件事。
不必怕舉手。能言善道者,也是從啞口無言開始練起。就算說聲感謝,也是一種意見啊。把目標放在我想填滿我的「求生包」,因此我要吸取有用的知識;因此我要把知識給融在自己的腦裡;因此我要多發言,去把不會的搞懂;因此我要多給自己機會去練習發問。理由很多,請動手吧!你缺的不是想,是做。
這封信的最後,我想說一句話。多問問題,表示對自己生活的不滿足,表示不安於現狀,表示保持懷疑,表示你能有進步空間。多問問題,能刺激自己的思路,能刺激自己的創意,能開拓自己的眼界,能讓自己搞懂很多事情。多問問題,可以訓練口才,可以增加膽量,可以考驗自己的理解程度,可以深化自己思考事物的方式。多問問題,百利而無一害。
尼采說,「沒有一顆悸動的心,就不會誕生出閃爍的星。(You need chaos in your soul to give birth to a dancing star.)」 這是我的座右銘,今天,我把這句話送給你,希望你永遠有一顆悸動的心!
台灣年輕人給我的印象是這樣,在課堂上不太主動舉手發問,但下課後卻踴躍圍在我身邊提問;演講後的 QA 時間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在講完後趁我打包行囊時,會拿著筆記本、名片、非常靦腆外加興奮的來講台邊與我分享她們的故事。當我搭高鐵回到家時,信箱已經有許多當天聽講學生的信等著我,裡面充滿她們當天的收獲與想法。
剛開始我也慢慢習慣了這種模式,甚至於把這種現象當作常態,直到有一次,我在某個國小課堂上遇到一群學生,這才開始發現不對勁,因為國小學生超愛問問題的。國小生問問題是信手拈來全不費功夫,不知道他們是刻意還是無心,總之隨便就能超過我腦能力負荷。如果我真的很認真,把他們的每個問題經過我有限大腦迴路,再多思考到對方能聽懂的程度,把原本艱澀的解說化作平實、小朋友能了解的答案,這過程就要殺死為數不少的腦細胞。
如果你願意試試看,請回答這些小學生的問題:為什麼人會死?為什麼鳥會飛?為什麼汽油要漲價?為什麼我要念書?為什麼下課只有十分鐘?我什麼時候才會長大?我要怎樣可以當老師?對了,為什麼會有壞學生?
要回答這些,牽扯上生命學、生物學、動力工程、流體力學、經濟學、物價指數、複雜又不一定可靠的油價公式等等布拉布拉。我一題還沒「答盡」,第二題就上了身,第三題在那伸直手臂的拳頭下,小嘴巴就要憋不住。這些魚貫而出、不假思索的問題,一來是忍不住疑問,二來是對真相的渴望。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失去那股問問題的熱情?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被灌輸海量的知識,「讀書」變成學生一種負面動詞。讀書表示要犧牲假日、時間,然後花時間把答案背起來,在特定時間內不要忘記,並在該時效內將答案填在紙上。如果你沒忘記該記的答案,一來是證明你記憶好,二來是恭喜你將拿到高分了。一連串的轟炸下,在課堂上連吞都吞不下了,哪還有時間去嚼爛。老師不來找碴便罷,自己哪有這個閒情逸致去問其他問題?第一學期考完,第二學期大腦便如經歷大掃除般清空;第二學期考完,第三學期又清空。到了畢業,認清一項現實:好像學校知識,記下來的好少好少,更別說如何活用。
國小升國中免試,表示國小還不會有升學壓力。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就不一樣了,為了獲取高分,第一目標就是把考試科目給全部記起來,至少在考試前不要忘記。至於需要理解的、運算的,就靠練習解題增加實力,不然就全部背起來。
有人說,這樣雖然不好,但是公平啊?或許是公平的,但是對什麼公平呢?根據陶倫斯博士(Ellis Paul Torrance)的研究,高創造力者未必有高智力,而高智力者未必有高創造力。在 100 個小孩中,如果依智力標準選拔前 20 個高智力者,再用方式選擇前 20 個高創造力者,則在 20 個高智力者當中,只有 6 個人也同時具有高創造力。陶倫斯博士說:「若我們僅用智力測驗的結果,去選擇資賦優異的兒童,那麼很可能會有 70% 具有高創造力的兒童在其中落選。」
考試或許培育、篩選出高智力者,卻同時有可能遺忘了高創意者。而高度填鴨的升學制度,再把高智力者的腦子弄成水泥,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很多人不太相信事實如此,我在對大學新生的演講中,曾考過大家一些簡單的數學、地理、化學問題,像是 sin30 是多少?世界第二大河在哪裡?福州、金門、台北、香港,哪個城市最北邊?大家幾乎都是笑一笑說,早就忘光了。是啊,沒什麼了不起,要不是我還在教書,我也早忘光了。不過,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甚至於大學四年,這十年不算少的歲月,你到底記得過哪些刻骨銘心的知識?你到底被哪些課堂上的故事感動,至今還回味無窮呢?如果什麼都不剩,那又何必花這些時間去念書?真的是太可惜了!
做什麼,都要求有收穫
我自己是這樣想的,求學是為了學會一套工具,這套工具就是自己探索世界的「求生包」,供你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時使用。求學也是為了學會一套武器,幫助武裝自己,並且利用這套武器,在社會上立足、發展、茁壯、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但是現在的學生,離開學校時,身上幾乎衣不蔽體,手裡好似握著一把不鋒利的爛匕首,儼然是一個冷兵器時代出身的古董戰士。拜託,現在已經進入原子時代,用匕首自裁都還嫌不給力呢。
話雖如此,仍有許多人懂得把工具往「求生包」裡積累,隨時撿拾武器掛在腰間。還在校內,就身穿黃金盔甲;還沒畢業,企業就搶著要人。這些人懂得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應付考試。我要再說一次,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應付考試。考試砸了,一點都沒關係,重要是你到底得到了什麼呢?如果不是為了充實自己,而是為了一張文憑?那麼,奉勸你還是別繼續念了,因為為文憑念書的人,「求生包」裡面總是空空如也。
因此,在離開校園前,應把握所有能學習的機會,理由有二:
一、學生時代允許犯小錯,學生沒什麼好丟臉的。因為是學生,就像有一個防護罩,反正是在學習,偶而犯些小錯在所難免。利用這個機會,正是最好學習契機。舉凡上台演講、作報告、問問題、實習、做實驗等等等,只要遵守規章、不要犯規,多練習幾次,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給予最多的機會讓學生學習到好。如果學校裡不學,要進社會再學,抱歉,那裏可不是會給你再一次、補考、充修機會的地方。要挑軟柿仔吃,還是從學校慢慢練功起最好。
二、當學生沒有太大的生活家計與責任壓力。出了社會,不會有人還記得你的個體經濟學才 62 分、微積分被當過、或是狹義相對論三修。會在乎的,大概只有自己。因此把握這個契機,用力的去學習與裝備自己,就當在練功儲備自己的能力。學不會就重來,反正搞砸了不會扣你薪水(反正當學生也沒薪水);只要不是偷搶拐騙傷天害理,老師總是會給予機會從輕量刑。目標很簡單,就是不斷的打怪(委屈各位老師當怪了)、搶寶(學習自己需要的技術、能力),然後升級。
請注意,這些學習,並不僅僅是為了求得高分、文憑,而是為了在你自己的「求生包」裡面多塞把槍、多放進幾顆手榴彈,甚至於鍛鍊自己的意志,訓練自己的能耐,讓自己身上多穿上幾件防彈背心。
如何讓「求生包」更完備?
古人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說,只知道把東西記下來,卻不去用腦思考背後的道理,那等於一無所知;而單憑空想像,卻不去實地去學,也得不到正確、有用的學問。要想知道學會了沒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個問題。
別小看問問題這件事,要問得好,問得漂亮,問得關鍵可不簡單。這裡,我不打算把所有秘密都告訴你,只說一個重點。問問題是要靠親身實踐去體會,先仔細聽,把講著前因後果串在一起,再對照對方的論點。最後把這些論點跟自己的常識做比對,看看差距是什麼。
如果跟自己的想法一樣,你可以想想,果真如此嗎?有沒有例外?如果不一樣,那太好了,你可以說說看自己的想法,看看對方怎麼看這件事。
不必怕舉手。能言善道者,也是從啞口無言開始練起。就算說聲感謝,也是一種意見啊。把目標放在我想填滿我的「求生包」,因此我要吸取有用的知識;因此我要把知識給融在自己的腦裡;因此我要多發言,去把不會的搞懂;因此我要多給自己機會去練習發問。理由很多,請動手吧!你缺的不是想,是做。
這封信的最後,我想說一句話。多問問題,表示對自己生活的不滿足,表示不安於現狀,表示保持懷疑,表示你能有進步空間。多問問題,能刺激自己的思路,能刺激自己的創意,能開拓自己的眼界,能讓自己搞懂很多事情。多問問題,可以訓練口才,可以增加膽量,可以考驗自己的理解程度,可以深化自己思考事物的方式。多問問題,百利而無一害。
尼采說,「沒有一顆悸動的心,就不會誕生出閃爍的星。(You need chaos in your soul to give birth to a dancing star.)」 這是我的座右銘,今天,我把這句話送給你,希望你永遠有一顆悸動的心!
分類標籤:
EDU 教育與課程研究
訂閱:
文章 (Atom)